首页 > 历史 > 看古人评论“富贵者与贫贱者谁才可以骄人”

看古人评论“富贵者与贫贱者谁才可以骄人”

富贵和贫贱是一种人们的客观生存状态,在此状态上以什么态度对待别人,是一种主观意识。富贵者才可以骄傲、自大、嚣张,这是常理;贫贱者就要低声下气、逢迎、委屈,你还想骄人,凭什么?这是自古以来大多数人的认知。

我们来看看一位古人的观点。

战国时一位在魏国任职的士人田子方,在应对魏国王子对“田子方不向其行礼”的行为,提出“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的责问时,发出这样一段议论:“自古以来,只有贫贱骄人,那有富贵骄人之理?国君而骄人,则不保社稷,大夫而骄人,则不保宗庙。楚灵王以骄亡其国,智伯瑶以骄亡其家,富贵之不足恃明矣。若夫贫贱之士,食不过藜藿,衣不过布褐,无求于人,无欲于世,惟好事之主,自乐而就之,言听计合,勉为之留。不然,则浩然长往,谁能禁焉?武王能诛万乘之纣,而不能屈首陽之二士,盖贫贱之足贵如此。”

这段话放在现在,也足以令人惊讶。老子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王者降人以心。《三略》说: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

战国时此类思想还是比较多的,《孟子》也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但是在思想上如此,而且实际中士在与君王贵族相处时,也能够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待。《齐宣王见颜斶》一文即是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文章开篇即呈现以激烈的语言矛盾冲突:“齐王让颜斶上前”,这是正常的;而颜斶的行为则出人意料,令人惊愕“颜斶也让王上前”。这个行为放到现在,不论在何种组织里,都会被打入“目无尊长,不服领导”的黑名单。

颜斶的这个行为让齐王及左右不悦,因此就责问他:“王是人君,你是人臣,王让你上前可以,你怎么能让王上前呢?”且看颜斶的应对:“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这个说法让齐王更加生气,于是进一步责问:“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王对此回答有些疑惑:这有什么说法?颜斶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然后进一步论述说:“从历史各朝代兴衰的现象来看,都是由得民而兴,则失民而衰。”所以,《易经》上说:‘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尊重人民,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

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人民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惭愧。

齐王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惭愧,并进行了自我反省。

这番对话所表达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阶级差别严重的时代,都为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全面讲求平等、自由、独立的时代,任何的管理者,既不要以富贵骄人,常以此为警醒;被管理者也无需委曲求全、低声下气,可以此为保持自我的思想指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56114.html
上一篇三国志:诸葛亮为何不投靠强大的曹操,而选择弱小的刘备?
下一篇趣史谈之请君入瓮

为您推荐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淄博文旅: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东岸,有四座巍峨耸立的山丘,且均匀排列,互相连属。夏天,青葱翠绿,气势磅礴。冬天,雪雾朦胧,显得更加神秘、壮观。其实,这不是山,而是战国时期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四个君王的王陵。齐国四王冢四王冢呈东西排列,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自西向东,齐威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