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寻根太昊陵:作为龙的传人,至少有两个拜访河南淮阳的理由

寻根太昊陵:作为龙的传人,至少有两个拜访河南淮阳的理由

作为龙的传人,至少有两个拜访河南周口淮阳的理由。一是龙湖赏荷消暑怀古,品味四书五经,追溯中华文脉之源。二是祭拜太昊伏羲陵。

寻根之旅

随着我们离开祖居之地越来越远,对华夏之根的感情羁绊却越来越深,“我们从哪儿来?要去哪里?”这个深邃的问题或许能在人文始祖伏羲这里找到一个较为可靠的答案。“2008年的一天,太昊陵单日参拜人数达82万人次,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让我意识到“寻根之旅”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意义重大。

中国有两处祭拜伏羲的胜地,一是甘肃天水伏羲庙,二是河南周口淮阳太昊陵。这两地连成一条线,代表着畜牧向农耕进化的过程。在河南平原这片丰腴土地上生活远比崎岖的陇山容易。伏羲氏带领着族群一路向东,顺着渭河、黄河,过秦岭、出关中,到了淮水之阳这片水草丰茂之地,遂决定停下来,驻扎宛丘。这一迁徙为而后向神农氏的农耕文明时代交接起到了关键作用。

伏羲以龙为图腾,在宛丘将氏族各部落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庞大族群,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了第一次大融合、大团结,巨大的凝聚力演化作创造力,形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龙”至今依然是中华民族立国的象征。

国运转折点

淮阳太昊陵有6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曹植在此写过《伏羲赞》,唐太宗为太昊陵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将太昊陵列为全国祭祀伏羲的专地,到了明朝更是大兴土木扩建,被朱元璋确定为祭祀伏羲的唯一合法场所。这项高规格的祭祀活动为后代帝王所效仿,直至清末,帝王遣官致祭达52次,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二月古庙会。

太昊伏羲陵在兵荒马乱的元朝一度荒废,如今占地875亩的规模是在明朝的原型之上扩修出来的。“南有金陵,北有昊陵”,明朝人将太昊陵与皇宫作对比,说明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和帝王的重视,而且建筑风格还极为相似。在太昊伏陵的寝殿里,还保留着洪武四年朱元璋的御祭碑。

原来,太昊陵曾是朱元璋的避难之所。元末,朱元璋在陈州兵败元军,危难之际躲进太昊陵,祈求伏羲庇佑。他话刚落音,一只蜘蛛在庙门口织起网来。元军追到庙门口,看到一张完整的蜘蛛网,以为里面没人,朱元璋由此躲过一劫。多年后,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明朝。念念不忘太昊陵的加持。太昊伏羲陵之难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亦是大明王朝国运的转折点。为实现大一统的帝国,太昊陵的地位必须树立起来。于是派遣徐达,按照皇宫的规制重修太昊陵。

摸石成亲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它既具有陵墓建筑的特征,也有坛庙建筑的特点。午朝门、道义门、先天门、太极门、钟鼓楼、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门殿重重,处处彰显帝王宫风范。曾经的王公大臣只能从东西华门进入,而正中的午朝门常年大门紧闭,仅帝王有资格从此进入。如今,也只会在庙会期间打开午朝门,让游人出入。

除了古朴的建筑,苍翠的古柏,贵重的名人题字匾额,统天殿侧的一口巴掌大的石孔“子孙窑”也值得一提。每年来逛庙会的妇女都希望摸一摸这个孔,祈求子孙多福。想到我们的缘起,或许和这个小洞有关。

6000多年前,每到仲春,伏羲便以“会”的形式将各部落男女召集起来,中间放一颗带孔的石头,青年男女如果相互有意,便一起摸摸石孔,便能成亲。这相当于如今办理了结婚证,变成合法夫妻一样。制定嫁娶制度,维护一夫一妻制,既是对群婚制度的告别,在人类的婚姻史上,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踩着斑驳的青石板,沿着鸟柏甬道,穿过一道道肃穆的楼门。最后,怀着虔敬心,合掌环绕伏羲陵墓一周,祈福祝愿……家的概念,族的荣耀以及民族的骄傲,在参拜完太昊陵之后更为深刻。短短的一个下午时间,完成了几千年龙之精神的传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9197.html
上一篇知否:沈国舅张大娘子怀孕 不幸中的万幸
下一篇凌不疑镇守西北5年白了头,程少商逼婚大皇子和五皇子

为您推荐

太昊陵为什么一去要三年

太昊陵为什么一去要三年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