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林则徐经过家乡会宁(青江驿至会宁县城)

林则徐经过家乡会宁(青江驿至会宁县城)

林则徐路过我的家乡

贠守勤

(2022年7月25日)

引 言

问:林则徐为了什么要路过陇中?

答:由于“虎门销烟”引发了鸦片战争。

问:道光皇帝为什么不支持林则徐抗击英国侵略?

答:道光皇帝不仅不继续支持,而是选择了屈辱的“议和”。林则徐不但没有成为英雄,反倒被革职查办,“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问:林则徐不去新疆难道不行吗?

答:不行。林则徐在北返途中,接到了一纸催促启程的圣旨:“仍遵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问:林则徐是啥时候启程去新疆的?

答: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1842年8月11日),林则徐与相濡以沫体弱多病的夫人告别,踏上了西行的漫漫长路,路线经过陇中、会宁,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等。

问:林则徐经过了陇中的哪些地方?

答:林则徐从陕西长武县进入陇中地区的泾州城、平凉府城、六盘山、隆德县、静宁州城、齐家大山、界石堡、青家驿、大山川、太平店、翟家所、会宁县城、鸡儿嘴、西巩驿、青岚山、安定县城、秤钩驿、车道岭、甘草店、清水驿、接驾嘴、定远驿、猪觜岭、兰州(过黄河)、十里店、沙井驿、苦水驿、金寺堡、平番县城、打柴沟、德胜堡,翻越乌梢岭,进入古浪县城(武威辖),进入河西走廊。

2019年10月31日,我曾撰写和编发《林则徐与会宁》一文,今读张克仁先生的文章又勾起我的家乡之情。作为会宁人,我曾无数次亲自考察林则徐经过家乡的路线,张克仁先生是一位很有名的文史专家,他的研究别有新意,现转发给大家,并附上我的《林则徐与会宁》一文,便于大家深入了解林则徐经过陇中的一段历史。

转发安定区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张克仁的文章,原标题为《林则徐过陇中之二:过会宁》。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林则徐过陇中之二:过会宁》原文如下:

林则徐携三子林聪彝(时年18岁)、四子林拱枢(时年15岁)一行分乘三辆马车(其中一辆装的全是书和宣纸)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1842年11月27日)清晨从静宁州城住所起身,天亮时已经走到了十里铺,中午在静宁州高家堡吃午饭后,继续前行,因多半是山路,很晚才到达会宁青家驿,在驿城用晚饭并住宿。

“十五里界石堡(交会宁县界)。又三十里罐子峡。又十里清水河。又五里倒回沟,缘山路回环重叠,中隔山沟,后行望前行者似折而回,故为是名。又五里青家驿,宿。此地有保城,行馆在堡内,颇新洁。”

罐子峡,村名,今属会宁县杨崖集乡。倒回沟,是一种沟堑山路迂回曲折的形象化表述,很多地方都有“倒回沟”这个地名,而且都很有名,因为不仅奇险,而且都在古道隘口上,如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也有一条沟叫倒回沟,是古代的一条骑兵通道,也是通往兰州的捷径。林则徐在日记中对“倒回沟”的解读既形象又准确,让人非常容易产生联想。

大山顶是华家岭山系的余脉,是一条分水岭,山南属于渭河一级支流葫芦河流域,山北属于黄河一级支流祖厉河流域。青江驿处在大山顶东南面的山脚下,是从葫芦河流域翻越大山顶进入祖厉河流域的必经之地,因为从青江驿过大山顶只有几公里的路程,然后就直接进入了东西向的祖河通道,所以,青江驿不仅是一处便捷地理通道上的大型驿站,而且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战略位置非常突出。我们从一些史籍的描述中可一目了然,这里我不妨摘录二段。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会宁知县毕光尧主持纂修的《会宁县志》中记载:“青江驿即古寒陵关。自东界首铺入峡,两面高山屹立,蜿蜒三十里,有关隘形势。前代皆名‘青家镇’,明因之。又名‘青家所’。国初改为驿。其城半跨东崖山,周围三里九十余步,东西二门。东接静宁,西至县治,皆九十里。为甘凉孔道,巩郡首驿”。

清道光十七年—十九年(1837—1839)会宁县知县徐敬在他撰写的《青江驿新建公馆记》中说:“青家驿,去邑治东九十里。自界首入峡,两山屹立,一道蜿蜒,即古之寒陵关也”。

林则徐对青江驿行馆印象不错,用了“颇新洁”三字予以表扬。这还要归功于在会宁只任了三年县长的徐敬知县,是他带头捐资新建了青江驿公馆,并为此专门写了《青江驿新建公馆记》。林则徐1842年11月27日入住青江驿行馆时,新馆建成刚三年,故“颇新洁”。

会宁青江驿明清古驿城遗址

“二十三日己巳,昧爽行,天晴。十里大山川,即漆家大山。又十里太平店。又十里马家铺,以上多高坡。又十五里翟家所,土人谓柴家嘴。饭罢又行,十里李家岔口。又十里王家川。又十里孙家油坊。又十五里会宁县城,宿。自李家岔口至县城,上坡少,下坡多。惟沿路皆山涧之水,弯环流转,处处涉过,俗称‘七十二道脚不干’者,此也。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西来,皆无其比。行馆在西门月城内。”“二十四日,庚午,晴。早晨封第四号家书,托河南饷员陈恭军带交陕寓,并寄念湖、蔼人、易浦三信。闻前途山水叠发,遣舆人往探,云尚可行,遂起身。十里杨家岔,中间涉过涧河约六、七道,而王家河尤为汹涌。其上为桃花山,崎岖殊甚,车马皆殆。又十里鸡儿嘴。又十五里夏家寨,交安定县界。” 七月二十三日,林则徐一行拂晓时分从青江驿起身,继续赶路,天气晴朗。记录的第一个地名是大山川,这是一处古道交汇点,今天依然是掩隐在大山之中的交通枢纽,青兰高速、甘宁高速和312国道在此交汇。过了太平店,行四十五里就到了祖河岸边的另一所重要驿站,这就是正好位于青江驿和会宁县城中间的翟家所。林则徐在日记中记录“土人谓之柴家嘴”,意思是说当地人把“翟家所”叫“柴家嘴”,实际应为“翟家嘴”。在会宁当地土语中,翟(zhai)和柴(chai)是不分的,是同一个发音(cai)。林则徐是福建人,很可能把当地土语“翟(cai)家嘴”误听为“柴家嘴”。

翟家所是明清时期陇中最大和最驰名的递运所之一,始建于明代的古城至今依然矗立在祖河北岸,依稀可见当年雄姿。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会宁)县东四十五里有翟家嘴递运所,为往来必繇之道”。(繇,you由)

会宁翟家所明清古城南城墙

林则徐在日记中提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俗语“七十二道脚不干”。实际是指今天会宁翟家所镇张城堡到会宁县城的一段路,此段路必须沿祖河河床行走,而祖河在这一段又绕来绕去,拐弯非常多,但这段又是东行至会宁县城的必经之路,所以多见于明清以来的史籍中,流传至今。清嘉庆年间曾任翰林院编修的清代著名史地学家、西北史地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祁韵士,因遭人诬陷被流放新疆伊犁,在其名著《万里行程记》中描述了张城堡至会宁县城祖河段的“七十二道脚不干”现象:“坡岭犹多,中途过王家川入山涧中,但见高岸深谷,一水潆迴若线,乍东乍西,时时褰涉,俗称为七十二道脚不干云。”(褰qian)

林则徐一行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1842年11月28日)晚入住在会宁县城西门瓮城行馆。时任会宁知县的钱塘(今浙江余杭)人陈墉热情接待了林则徐一行,并请求林则徐为桃花山乐楼和关帝庙题写“镜花水月”和“物华天宝”的匾额,也留下了不少中堂对联墨宝。

林则徐留在会宁的行书对联(会宁县博物馆藏)

林则徐也对会宁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颇为完整,自泾州西来,皆无其比”。

林则徐从青江驿至会宁县城路线图

附:林则徐与会宁(2019年10月31日)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一、林则徐过境会宁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初六日,林则徐带着二子和一些侍从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踏上了漫漫遣谪之途。

林则徐《荷戈纪程》记载:“陕甘驿道自西安西去,过平凉、隆德、静宁、会宁、安定县称沟驿、皋兰县车道岭(今属榆中县)。”

《荷戈纪程》是林则徐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谪戍新疆途中所作。

林则徐在《荷戈纪程》记载:“壬寅(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初六日),晴。巳刻出西安城。

《荷戈纪程》记载:“二十二日戊辰,寅刻行。……十五里界石堡(交会宁县界)。”

说明:七月二十二日进入会宁地界。

“又三十里罐子峡(今属会宁杨崖集镇)。又十里清水河。又五里倒回沟(位于青江驿东侧,倒回沟上有利济桥,左宗棠题名),缘山路回环复叠,中隔山沟,后行望前行者似折而回,故为是名。又五里青家驿,宿。此地有堡城,行馆在堡内,颇新洁。”

说明:“倒回沟”名字的来历林则徐解释为:“缘山路回环复叠,中隔山沟,后行望前行者似折而回,故为是名。”

“倒回沟”是青江驿一个值得珍藏的有历史意义的遗址,既有林则徐对地名的解释,又有左宗棠对倒回沟上利济桥的题名。

青江驿有三座古桥:通涉桥(靠近古城北门,又称城壕桥,遗址尚在)、上(西)五里桥(桥子沟,遗址尚在)、下(东)五里桥(利济桥)。

七月二十二日住会宁青江驿,一夜。还表扬了青江驿的行馆。从西安到会宁青江驿林则徐走了十六天。

“(七月)二十三日己巳(现在的9—11点),昧爽行,天晴。十里大山川(会宁境),即漆家大山。

又十里太平店。又十里马家铺,以上多高坡。又十五里翟家所,土人谓之柴家嘴。饭罢又行,十里李家岔口。又十里王家川。又十里孙家油房。又十五里会宁县城,宿。”

“自李家岔口至县城,上坡少,下坡多。惟沿路皆山涧之水,弯环流转,处处涉过,俗称‘七十二道脚不干’者,此也。

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西来皆无其比。行馆在西门月城内。”

说明:七月二十三日入住会宁县城。

林则徐从青江驿大山川进入会宁境内,经过了太平店、翟家所,晚上住会宁县城。林则徐经过会宁当属无异议。

会宁旧志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因鸦片触怒权奸,贬谪新疆,二十三日途径会宁,逗留期间,上桃花山游览,给戏楼题“镜花水月”,给南街关帝庙题“物华天宝”等匾额。

“二十四日庚午,晴。晨行。十里杨家岔,中间涉过涧河约六、七道,而王家河尤为汹涌。其上为桃花山,崎岖殊甚,车马皆殆。又十里鸡儿觜。又十五里夏家砦,交安定县界。”

说明:七月二十四日早晨从会宁县城出发,进入安定地界。

一路上,他们沿“水势浩瀚”的泾河而行,涉过水流湍急的“七十二道脚不干”;走过“小石满路”、“大石礌砢”、“车马难行”的驿路……。

林则徐离开会宁后,十月抵达嘉峪关。

林则徐经过并入住会宁青江驿、会宁县城,说明从青江驿、会宁县城到安定,是清代古道;同时说明青江驿是清代的主要驿站,也说明在清代青江驿古城保存完好。

二、林则徐留给会宁的对联

声和被纸,光影盈字;

气往轹古,辞来切今。

现存会宁县博物馆的林则徐对联,为洒金蓝色腊笺纸八言大对联,该联长177厘米,宽33.5厘米。无上款,下款题“林则徐”,钤“臣林则徐字少穆印”和“埃村退叟”两方印章,这是现今唯一能看到的林则徐在道光季年西行途中留在会宁的真迹。

林则徐到达会宁时,应陈墉知县请求,为桃花山乐楼题写了“镜花水月”的匾额,为关帝庙题写了“物华天宝”的匾额,并给会宁县城的士绅之家书写了大量的中堂、对联及条幅。

据会宁县志记载,当时林则徐还兴高采烈地展纸挥毫,为会宁山陕会馆留下了珍贵的书法墨宝。可惜这些珍贵资料,大多没有流传下来。更为可惜的是会宁的山陕会馆也在后来的战乱中被焚毁,会馆遗址今已荡然无存。

林则徐在会宁县城仅住一夜就写了这么多作品,足见他为了满足地方百姓的要求,不顾旅途疲劳、未及片刻休息、挥毫泼墨、亲民爱民的优良作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5046.html
上一篇韩信惨遭吕后处死,他临死前撂下的狠话,为何让刘邦脊背发凉?
下一篇河南发掘一古墓,揭开苏妲己的真实面目

为您推荐

林则徐的隆回高平之行

林则徐的隆回高平之行

林则徐的隆回之行易 立 军隆回历史悠久,但以隆回之名设行政机构的时间并不太长,明洪武五年(1372),设隆回巡检司,这是见诸正史的最早记载,1947年才置县。道光年间林则徐的宝庆之行,经过的部分地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