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修身|性格与命运:李治比武则天差在哪

修身|性格与命运:李治比武则天差在哪

作者:姜 鹏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公元655年9月,李治力排众议,立武则天为皇后,后者如愿以偿地正式进入政治舞台。此后的几年里,武则天借着李治的手接连处理掉一大批反对派。但自始至终,反武派的重要人物长孙无忌没有成为武则天打击的对象。而这恰恰是武则天的高明之处,最难解决的人要放到最后,她绝对不是想要和长孙无忌和解,更不会想要放过长孙无忌,她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在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出现了。

武则天像,明·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

扳倒长孙无忌

这一年,有人举报,说担任太子洗*[xiǎn]马的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等人巴结朝中高官,结党营私。武则天得知这件事以后,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让心腹许敬宗去审理。许敬宗这个时候刚刚升任宰相,亟需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他当然非常明白皇后的意思,不管这件案子里面有没有长孙无忌的事情,都要把火往他身上引。所以许敬宗见到韦季方之后,严刑逼供,连打带骗,不断暗示韦季方,他在朝中巴结的那个高官,就是长孙无忌。

而韦季方可能是被殴打逼供得太厉害了,于是就萌生了自杀的念头,结果自杀失败,被抢救回来了。这下许敬宗就有话说了,他说韦季方肯定是有罪,不然不会畏罪自杀,所以他就上报李治,说韦季方就是和长孙无忌结党营私,他们结党是想要谋害忠良,把权力全都集中在长孙无忌手里;现在韦季方担心事情暴露,所以畏罪自杀。

许敬宗这个推论没有一点合理之处,即便长孙无忌想要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他也得找一些靠谱的合作伙伴,根本没必要找韦季方这样的小官。但是李治为了把权力拿回到自己手里,自然是想要解决掉权高位重的老臣长孙无忌,所以他就顺着许敬宗的话往下说。他说,我舅舅在朝中担任高官已三十多年,他现在被小人欺骗,和我之间有点小矛盾,那是有可能的,但怎么样也不至于造反吧。

长孙无忌像

这话听起来是个疑问,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句暗示,暗示许敬宗,你就接着谋反这个话题往下说。所以,许敬宗就回答说:我调查得很深,长孙无忌谋反已经基本坐实,到这个时候,皇帝您还在怀疑,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这个时候,李治就哭了,他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兹事若实,如之何?”

乍一听好像又是一个疑问,但实际上也还是一个暗示,甚至像一个设问。他为什么提房遗爱案件,就是给许敬宗提供一个参考标准,长孙无忌这件事的性质,和当年房遗爱事件的性质一样,都是谋反,当年怎么处理的,你就怎么处理。

许敬宗把皇帝的话听得很明白。他说,不一样,当年,房遗爱是一个没什么政治经验的小孩,高阳公主,一介妇人,他们再怎么闹,也不可能闹出多大动静;但长孙无忌不一样,他曾和先帝一起夺取天下,是前朝的旧臣,论智谋,论能力,天下人有目共睹,而且他又在宰相的位置上坐了三十多年,他要是谋反了,朝中无人能解决;好在现在事情已经被调查出来了,我们就应该赶快采取行动,得严办。

李治想了想说,你再好好查查。这又是一个暗示,为什么让许敬宗接着查,因为李治对当前的这个结果还不满意。第二天,许敬宗就告诉李治:我按照您的意思,又查了一番,果然,我查到了更大的阴谋,这件事,不仅牵扯到长孙无忌,还牵扯到褚遂良、韩瑗、柳奭*[shì]等人。

李治听完之后,授意许敬宗把这些人都处理了。一开始,长孙无忌被贬到了黔州,在今天的四川。在那里,长孙无忌虽然基本退出了政治舞台,但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可是不久之后,李治就派人到黔州,将长孙无忌逼死。

到此为止,李治终于扳倒了功勋集团,将权力收回到自己的手里,而在这期间,武则天也有了爬向更高处的机会。在此之前,李治和武则天形成了政治同盟,李治借助武则天的智谋和果断,扳倒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而与此同时,武则天也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巩固了自己皇后的地位,为日后更多地参与政治做好了铺垫。

上官仪事件

对于李治和武则天而言,长孙无忌等人的退出是一个双赢局面,但这也意味着,这夫妻二人的共同敌人不存在了,他们之间权力的争夺大戏,即将在长孙无忌等人退场之后拉开帷幕。这种争夺,可以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李治犯了头疼病,现在看这有可能是李氏家族的家族病。因为我们看唐朝这些皇帝,有明确记载,上到唐太宗、唐高宗,下到唐穆宗、唐宣宗,一共有六七位皇帝,都得过一种叫风疾的病。这个风疾的症状有点像现在的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是家族遗传。李治当时头疼得厉害,看不清东西,他就把政事交给皇后武则天处理。不得不说,武则天很有天赋,她把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结果出现了《资治通鉴》里描述的情形:“(后)权与人主侔 *[móu] 矣”。武则天居然拥有和皇帝李治同样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这,绝非是李治愿意看到的。

李治虽然生性懦弱,但懦弱不等于昏庸。李治在处理长孙无忌等大臣的时候,那可是毫不手软,而且经过这么多年苦苦斗争才夺回来的皇权,他一定不愿意再把它让给别人。所以随着武则天对处理政事越来越得心应手,李治和武则天这对夫妻之间,也逐渐出现了裂痕。

终于,发生在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的一个事件,让李治和武则天这对夫妻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件事,我们可以称之为上官仪事件。上官仪,是唐朝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而且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唐朝第一批由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然后一步一步做到宰相的官员,很有文人气质。

上官仪事件得从厌胜这个词说起。麟德元年,武则天在后宫大搞厌胜之术,结果被一个宦官告发。李治得知以后,非常愤怒,就召来宰相上官仪,和他商量该怎么办。上官仪面对皇帝的询问,非常敢说,他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而上官仪的一句“皇后专恣”肯定也说到李治心坎里面去了。李治身为皇帝,皇后武则天的专权行为也让他很不开心,所以两个人讨论了一下,就决定按照上官仪的建议去操作,废黜武则天,而且是马上起草诏书。俩人打算等诏书拟好之后,立刻生效施行。

这可以说是武则天人生当中的一个危机时刻,因为一旦诏书生效,武则天将直接从高高的政治舞台上跌落,从皇后变成庶民。结果,这个危机被她化解了,而她化解的方式,出乎我们的意料。史书上说,当时“左右奔告于后”,就是说皇宫内部的这些宦官、宫女,很多人都被武则天拉拢为眼线,上官仪和李治这边刚把诏书草拟好,宫殿当中的这些宫女宦官就人头攒动,东奔西跑,去给武则天报信。可以想象,这得是多么发达,多么庞大的情报集团,才能真正做到让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

当消息传到武则天那里以后,武则天和李治这对夫妻在性格上的差异就显示出来了。武则天是什么反应?她想都没想,马上找到李治。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当时起草的那份诏书还在李治的桌子上,墨迹未干。武则天就问李治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把自己给废了。而李治懦弱犹豫的一面又显示出来了,面对武则天的质问,他是“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这还不算完,他担心武则天怨恨、生气,就骗武则天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李治性格的弱点在这一事件中显露无疑,明明是自己想要把武则天排挤出政治中心,现在又甩锅给上官仪。那么以武则天的性格,上官仪会落得什么下场?——他本人下狱被处死,整个家族也被重罚。

这件事导致了两个后果,第一,从李治的角度来说,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本来他是警惕,甚至有些反感武则天的。结果这事儿一出,他又念起武则天的好了,又想起两个人一起扳倒长孙无忌那段日子了,所以心里面是后悔加愧疚。第二,从武则天的角度来说,她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她本来以为,自己的皇后位子是坐得稳稳当当的,结果她发现根本不是这样,天下之事还是皇帝说的算。只要李治想,她被废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这种不安全感也为她日后正式称帝埋下了伏笔。

那我们再说回这件事情本身,上官仪事件之后,《资治通鉴》对这件事有一段结语性的叙述,说“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 *[zhì]、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天下大权,都归到了武则天的手里,人事的调动、案件的处置,都是武则天说的算,李治只不过是在台前做个传话的而已,给人感觉李治只不过是一个提线木偶,而武则天才是背后那个牵线的主人。换句话说,李治在和武则天的权力斗争中,已败下阵来。所以当时的人并称李治和武则天为二圣。自此之后,武则天在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绊脚石了。

性格决定命运

在李治与武则天这对夫妇的权力斗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武则天的性格果敢敏锐、雷厉风行,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在她心里,目标就是夺取最高权力,所以她每一步都很清楚,先是和李治绑定成为政治同盟,然后除掉反武派,最后培植自己的力量,扳倒李治。而当上官仪事件发生之后,她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马上采取行动。另外,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武则天绝对不是一个被动等待的人,从进入到李治的后宫那一刻起,她就一直在主动谋划、争夺。也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在一系列紧张激烈的权力斗争当中生存下来。

再说李治。李治绝对不是一个昏庸怯懦的皇帝,从即位之初蛰伏隐忍多年,到借助武则天的力量,一举消灭长孙无忌集团,我们能发现李治很聪明,也很有能力。但当他掌握权力以后,在面对武则天的时候,他性格中的两个弱点明显地显现出来。这两个弱点,一是犹豫反复,二是没有担当。在李治心中,武则天有两种形象,一是自己的政治盟友,后转为政治敌人,他需要处理她;二是自己的妻子,他在情感上对武则天有所依赖,他很难离开她。在上官仪事件中,李治就在处理与依赖这两种选择中不断摇摆,而这恰恰是最糟糕的,最终导致他在与武则天的斗争当中屈于弱势地位。

而在上官仪事件中,李治的那句“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也让他吃尽苦头。或许很多人认为,必要的时候,找出一个替罪羊来代替自己,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最优选择,但事实绝非如此。此事之后,李治很难再在朝中找到一个与自己同心同德的大臣,毕竟没有人想做第二个上官仪。

在这种巨大的性格差异下,武则天取代李治,最终成为唯一的那个圣,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唐宋政治思想史、《资治通鉴》研究。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22年7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1396.html
上一篇孙权是如何在不利的局面下接盘的
下一篇南京永远不会忘记!

为您推荐

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读历史有个问题值得探讨:为什么有武则天的先例,中国历史上却再也出不了女皇帝?常见的解释是,女人窃权,就像牝鸡司晨,必定乱政,武则天之后,整个社会已经不能容忍女皇帝的出现。所以,没有女皇帝,是王朝之幸,天下之幸。这种解释,在历朝历代都很盛行,构成我们认识历史的“常识”的一部分。但是,背后的逻辑,细思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