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对比《品三国》和《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度,谁更适合做历史启蒙

对比《品三国》和《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度,谁更适合做历史启蒙

2本都属“演义”作品,但又不同于演义和小说。相当于作者对一个历史时期的个人理解,或者说是从现代人的角度串读一堆冷冰冰的史料。

严肃的治史应当是“皓首穷经”:扒出种种史料,深挖各类细节并经过严谨推敲来还原真相的过程。用词要求客观、公正、规范(干瘪?)。

而这2部都属“通俗、有趣、易懂”的历史作品。类似于把史书上的那些艰涩古言翻译给你听。从“叙事风格”来讲:都带着“嬉笑怒骂”“生动活泼”的夸张化、情绪化和艺术化手法

叙事风格的相同不属于客观性的标准。例如:有人“西装革履”上“主流讲坛”夹带私货,却博得满堂喝彩。有人“嬉皮笑脸”、“恬不正经”诚信奉献,却让人将信将疑。

明面上的周吴郑王不一定是客观公允。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也可能是“坐怀不乱”。对比《品三国》和《明朝那些事儿》谁更适合做历史启蒙?不仅要看“客观度”,也要看“主观起意”。

《明朝那些事儿》不算小说,而是用小说的写法描绘了正史。使用小说的方式和写小说是2回事。类似于你一身貂皮不能说你就是貂。因此,不得不说《明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但1位作者就算尽量保持客观,在评价1位人物时所使用的语句也一定是主观的。这是没法避免的东西,毕竟是人就有感情。哪怕太史公用词谨慎,也不意味着他不会去夸项羽和李广。

然而,《明朝那些事》也是客观的。作者自己在文中就提过:书里的所有史料都来源于正史,没有去用那些为了增强阅读趣味的民间野史和坊间传说。

譬如在描写戚继光、张居正这样有感情倾向的人物时,作者也会提到他们的经济问题。并没有因为主流价值观的好恶而有所隐藏。当时的史学界对《明事》的评价是这样的:

对于每一个历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儿》也喜欢用正反史料来给予评价。这也是该书公认的特色之一。从结果上讲当然会有导向性,但作者绝对没有去主观的、有意地去回避、隐瞒和裁剪。

《品三国》也喜欢排列史料,这其实是裴注的手法:对于1个事件把各家说法都搬上来让大家判断,这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厦大教授热衷于厚此薄彼——在讲1个观点时:会精心裁选、隐瞒史料。

例如:为了质疑三顾茅庐的真实性,他采用了《魏略》(而不是《三国志》)的史料来证实观点。但文中并没有告诉读者取自《魏略》,以及裴松之对这段文字的驳斥:不可信。

还有曹操杀吕布时,不用《三国志》“有疑色”的记载。却照搬裴注《献帝春秋》里“操笑曰”的记载。为的是证明吕布之死跟刘备有关。而且,也不说裴松之对这段的评价是:“实属虚妄、贻误后生 ”。

《品三国》的主题正是“褒曹贬刘”,厦大教授为了证实这个观点通篇都在精心裁剪。诸如此类的还有,讲曹操屠城就隐去以下史料。

为了证明借东风是周瑜借的,引用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请问这跟是谁借的东风有关系吗?当然也有把姜维时期的蜀汉经济状态剪裁到诸葛亮治蜀时期等等……

我们常说,最起码的历史作品应当具备:不扭曲史料,不故意隐瞒,不能有偏向,对比《明朝那些事儿》的《品三国》显然更远离这个原则。

《明朝那些事儿》全书有很多内容都是明月的主观脑补,但补得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如朱棣对话建文帝:

史书里有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吗?当然没有,但作者就用一条丝线串起了几颗螺丝钉,奉献了一段剧情。这些剧情的确是虚构的,但结构完整,逻辑自洽,为读者贡献了自己的观点,提供了一套观察历史的视角和解读方法。

哪怕是正史也很难贴近历史的真相。但好的历史读物不仅能提供你能看到的,也能激发你去了解更多的兴趣。

比如我在看完《明事》之后,就去学习了《传习录》,去了解了心学,以及后世对儒学的解读,等等,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又例如:你看了C罗、梅西的表演,会在球场上去尝试相同的动作等等……

而《品三国》的事件推理则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了证实一个观点,用很多观点甚至不惜编造一些观点去证实这件事。例如厦大教授说:曹操小时候就调皮捣蛋,去偷别人的新娘子事。问题是曹操仅仅是去“偷”新娘子么?

是的,《世语》原文是“抽刃劫新妇”。而厦大教授把“抽刃”和“劫”省去,给大家解读成“偷”。把一件恶性事件解读成“开玩笑”,那么奸雄当然也会很“可爱”,聪明小孩不听话的观点自然也就在曹操身上立起来了。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去遗忘、摘选、歪曲关键性词汇,创造出新的史料。的确是主观恶意的子虚乌有。

此外,前后矛盾。在《历史插曲》这一集里:说荀彧是个伪君子。

但在前一集《进退失据》时他的观点却是:

事实上,第一次在听到他抛出这样的观点时有些迷惑。前一集不是说荀彧被害不是和曹操的路线相左么?为何现在又这么来问呢?这显然属于逻辑不自洽。

诸如此类的:把曹操的多重性格解读为大气

多重性格是一回事,但大气又是另外一回事。《词典》大气者:气度恢宏,有容量,对应小气。与复杂性格根本是不同解释。厦大教授用偷天换日的手法,就这么暗搓搓地把曹丞相抬起来了。

还有,说马谡是因为打了败仗才被杀吗?

当然不是,《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得很明白: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意思是,马谡是因为违抗了诸葛亮的军令才被处死。

厦大教授在分析马谡死因时,引用了向朗传、马谡传、王平传等,唯独不引用诸葛亮传和张郃传的原文,对违背将令的史料视而不见,接着就制造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失败罪”,抹去了“抗令罪 ”的严重性,诚为怪矣!

《明事》的最后一句:“他走向了那棵树”(崇祯)。这当然属于作者“不客观”的情绪抒发。全书里也有很多类似的“不客观”的情绪抒发。但就算作者不想“抒发”。文到此时也控不住了,感情到那了,“主观”也就停不下来了。

对比《品三国》道貌岸然、客观严谨的不动声色,《明朝那些事儿》的不客观是“爱”,是人性自然的感情抒发,还有与历史人物一起经历之后的共情,等等。它更适合做一本“历史启蒙”书。

而明月还会时刻提醒读者,这一段我引用的史料出自哪里,这里就是自己的猜测。还有哪些其他理解,等等。《品三国》呢?文学教授的语言功底自然很深了,把“话到7分就够”演绎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到底高不高,厦大教授并未明确给出答案,而是送上一句“我认为司马懿的看法还是有他的道理的”——我没说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啊,你别给我扣帽子啊。

但问题是,很多人都觉得厦大教授是支持这个观点的。毕竟从直观反应来说,当一个人引用他人的观点,不去反对时,显然就是默认了。

《品三国》就是这样不断搬运很多人的观点,再不予置评地呈现给大家(例如我经常去夜店,但我依然是个好女孩),来引诱读者接受自己主张的。

这种手法用在评书、小说、电视剧等文学作品当然没问题,但从披着“主流”的外衣,装成学者的样子,讽刺《三国演义》是民间形象的学者说出来时:是不妥当的。

以前我觉得,历史脑洞家最可怕,后来才觉得,最可怕的不是脑洞家,因为读者一读就能知道他们在弄虚作假。最可怕的是那些穿着西装,走上主流讲坛,摆出一副道貌岸然、客观公正的姿态,却暗地里把节奏带出来的说文大家。

至于要来掰正史的,没人拦着你去看《三国志》《后汉书》和《明史》。觉得《明朝那些事儿》字多的,可以去看连环画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39648.html
上一篇《星汉灿烂》骆济通,王姈五公主在她面前弱爆了,结局也是真的惨
下一篇第一次鸦片战争

为您推荐

哈哈,襄阳,南阳火拼诸葛亮?

哈哈,襄阳,南阳火拼诸葛亮?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举办诸葛亮文化节的同一天,有一位南阳的主播,竟然跑到襄阳古隆中诸葛亮隐居所在地,现场直播要打假。
耗资3亿筹拍历史剧《诸葛亮传》,是烫手山芋,也是机遇

耗资3亿筹拍历史剧《诸葛亮传》,是烫手山芋,也是机遇

文案:十四北编辑:南枫什么题材,观众永远对其满怀期待却又最怕翻车,剧情出一点差错就容易被喷上天?必是历史古装。神秘的历史人物被搬上屏幕,将冰冷的文字还原成栩栩如生的画面,观众可以在追剧时为剧中的角色感同身受,还能看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不过历史剧看似已经有了固定的剧本和真实人物,可对于制作班底来
三国演义中武艺无敌的吕布,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说出来别不信

三国演义中武艺无敌的吕布,正史中是如何记载的?说出来别不信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身上有三个标签,分别是:赤兔马、方天画戟、武艺天下第一。正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说的就是如此,以演义来看,吕布的武艺是天下第一的,最好的证明就是三英战吕布和曹营六将战吕布。关羽、张飞二人本来就是超一流的猛将,但他俩联手也不过和吕布打个平手,许褚、典韦乃曹营排行第一和第二的猛将,但
新射雕群侠传之铁血丹心打折推荐|新射雕手游是小说改编的游戏

新射雕群侠传之铁血丹心打折推荐|新射雕手游是小说改编的游戏

武林风云 新群侠传 武林天下 剑侠义 蜀山行 新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 射雕三部曲,都是这款游戏的同名游戏名称,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手游戏三部曲之一,数百位英雄齐聚于此,用最新的操作完成水墨意境的动态。游戏汇集了《射雕英雄传》、《射雕英雄传》、《屠龙记》等数百位传奇英雄。由金庸授权,中国手游发行,中国水墨画风格
五面受敌,诸葛亮如何成功处理蜀汉的最大危机之一?

五面受敌,诸葛亮如何成功处理蜀汉的最大危机之一?

安居平五路是诸葛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高光”时刻之一。原著第八十五回提道:刘备去世后,蜀汉震荡,人心思变。在司马懿的建议下,曹丕联络五路大军共五十万,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进攻蜀国。这五路分别是:鲜卑大人轲比能,自辽东南下,直取西平关;蛮王孟获,从南中引兵北上,攻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降
为爱疯狂、风云变幻,都铎王朝远比小说更精彩|译林年度好书

为爱疯狂、风云变幻,都铎王朝远比小说更精彩|译林年度好书

这是一个充满节日、圣歌、奇迹的年代。这是一个为爱疯狂的年代,爱情猛如死亡,妒爱顽如阴府。这是一个刑罚残酷的年代,肢刑、轮刑、火刑、绞刑、剖腹等各种折磨人的方式层出不穷,而国王喜欢看残忍的处决。都铎王朝是英格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时期。最会写英国的历史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在他的《英格兰史六部曲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荀彧作为首席谋士,明明誓死追随曹操,却又为何反对他称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
狗血的正史:他死后57年,大唐被灭了

狗血的正史:他死后57年,大唐被灭了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由大唐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照常开考。这是唐穆宗李恒即位以来的第一场科考,因此朝野瞩目。但这场意义重大的考试并不顺利,很快便朝向党争的方向发展。一切源于一个狗血的开端。01正式开考前,宰相段文昌和翰林学士李绅找到了当科“知贡举”的钱徽,希望后者为他们推荐的人选,开个“绿色通道”。钱
《归路》剧情是认真的吗?真的要硬还原小说吗?谭松韵状态引争议

《归路》剧情是认真的吗?真的要硬还原小说吗?谭松韵状态引争议

井柏然和谭松韵主演的《归路》正在播出,随着剧情更新,这部剧的相关话题经常登上热搜,在追剧的过程中,很多网友都表示:这部剧的剧情是认真的吗?真的要硬还原小说吗?除此之外,谭松韵的状态还引起争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
三顾茅庐前,孔明曾访过刘备?隆中对真的很高妙?

三顾茅庐前,孔明曾访过刘备?隆中对真的很高妙?

本文由 @瑞青读书 原创发布于正观新闻正观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锦囊是曹操的,羽扇是周瑜的,火攻是黄盖的……除去虚构,诸葛亮还下剩什么(二)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诸葛亮据《三国志》描述,诸葛亮身高八尺,经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吹牛,很少有人把他当回事儿。只有与他相熟的几
武侠小说里的用毒高手,给出的解药真的有用吗?

武侠小说里的用毒高手,给出的解药真的有用吗?

提到古人下毒的场面,最为经典的或许是那句“大郎,该吃药了”。武大郎“喝药后”,即刻七窍流血而死。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一碗混着毒药的汤药下去,武大郎直呼肚子疼,吓得潘金莲扯来床被闷住他喘不过气来。最终,武大郎七窍流血,当场毙命,连火化时骨头都是黢黑的。这让人不禁怀疑:在化学不发达的古代,真实的毒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曹操杀华佗:古代最严重的一次医患纠纷

人心隔肚皮,古代没X光,肚皮里的零件坏没坏,只能“望闻问切”,估摸着蒙,医疗事故更多。有的成了故事,更多的连故事都没留下来。因此,神医总是能得到人们的推崇。但神医照样会遭到医患关系,就比如华佗,甚至因为和曹丞相的互动中出现了问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01你敢说曹老板是弱势吗?古代的医患关系揭示了,庸
短篇小说:高铁上的女孩要起诉

短篇小说:高铁上的女孩要起诉

一列时速300公里的高速机车,宛如子弹一样风驰电掣的穿梭于丘陵山地之中。一晃就要进入都成平原了,五月的暖湿气流带来了丰沛的水汽,润绿了枯寂的山峦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的武将中,谁的战功最低?如果许褚上,谁下来?

配享曹操庙庭,一共有二十六人,先后分六批进入,第一批分别是夏侯惇、曹仁和程昱;第二批最多,分别有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在这二十六人中,文臣有九位,分别是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和王朗。文臣里面,为曹魏立下重大功勋的荀彧和崔琰两人没有配
盘点94版《三国》主演现状:“五虎将”已去其二,“诸葛亮”仍活跃一线

盘点94版《三国》主演现状:“五虎将”已去其二,“诸葛亮”仍活跃一线

11月1日上午10时10分,著名演员陆树铭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去世,享年66岁。陆树铭的艺术生命和出演94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密不可分,由于其形象非常像关羽,并且演技可圈可点,他成了中国老百姓心中的现实版“关公”。关羽 94版《三国演义》剧照令人唏嘘的是,近30年过去,《三国演义》中演绎经典角色的演员们大都年近古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