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能活多久?道士:“比我多一日”,朱元璋:斩了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能活多久?道士:“比我多一日”,朱元璋:斩了

寿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未知数,无数人求佛问医,只为让死亡与自己变得更遥远。

封建时代下缺乏科学依据,风水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生活,有这样的观念无可厚非,但朱元璋都能成为其中一员,这令笔者颇为不解。

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唯有朱元璋是真正的“布艺”,后来登上了大雅之巅。

如此传奇且励志的一生,被无数后人肯定和赞扬,特别是身上还有许多借鉴之处,难道也会相信这所谓的宿命论”?

我命由我不由天,到头咱得敬上天,这句话被朱哥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民间传说中,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灭亡的经验,时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间自然发生了许多趣事儿

街边游访时,朱元璋看到了一位道士,一旁的随行人员介绍,称这是当地算卦比较灵验的先生,同时还会给人相面、看风水的等等。

朱元璋决定让这位道士给自己算命,后者回答“比自己多一日”,没想到朱元璋下令将道士斩首。

斩杀道士

趁着天气不错,朱元璋张罗人手开启了南巡,这次目的地是一个小镇。

此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于见过世面的朱元璋来说,根本入不了自己的法眼,但道士的出现让他停下了脚步。

一位稍年长的大爷留着胡须,前面摆着一张桌子,旁边还放着一面旗帜——半仙

朱元璋在远处观望了一番,随行人员注意到他的目光后,开始了介绍。

“这是咱们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位神算,许多孩子出生后都会到他这里相面赋名,怎么规避一些不好的风水”。

受生活所迫,朱元璋曾参加过白莲教,对于这些东西的真假,他内心比谁都清楚。

不远处的“神算”用余光不停地看着朱元璋,他的手心满是汗,这可是天下之主,一会自己要是说错了话该怎么办?

朱元璋走上前去,做了一番简单的问候,并发问“既然算得这么准,那我可以活多少岁?”

换任何一个人去回答,只要不停地夸就够了,马屁拍得足够响,自己的命运说不定都会当场改变。

道士原地思虑了一番,回答“比我多一日”。

按理来说,这个回答还算完美,因为道士在过去得到很多人的尊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寿命自然是长寿的存在。

放到其他当权者面前,这个回答可能就蒙混过关了,可这里站的是朱元璋

朱哥性格多疑,很多事情不按套路出牌,既然回答比自己多一日,那肯定希望道士寿命长一些,毕竟比别人多一天。

照你这么说,你今天去世我明天就得跟着走?朱元璋偏偏不信邪,随后下令将道士斩首

众多朝廷大臣第二天专程来到宫中,想要看看皇帝的身体如何,朱元璋依旧如往常一样,并嘱咐他们对江湖之人格杀勿论。

传奇人生

在笔者看来,朱元璋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意外,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自己本身是一个放牛娃,出生于乱世年代,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并不影响天下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许多“先生”趁机而起,无情地吞噬着百姓们对生活的最后希望

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朱元璋被迫去寺庙做了和尚,虽然有了容身之所,但是温饱仍然无法解决。

在当时这并非个例,寺庙里的所有和尚都是如此。

和平年代和尚们每天修行念经,朱元璋当和尚的时候,每天除了化斋还是化斋,足以见得饥荒达到了什么程度。

要么向命运低头,要么改变这个现实,朱元璋毅然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多年的不甘和苦闷,在战争中全部得到释放,郭子兴因为看中了这个人,更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她,即后来的马皇后。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带领着自己的心腹继续征战,在刘伯温的出谋划策下,最终夺得了天下,于1368年在南京建立大明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站在顶峰的那个人,自己也是从底层过来,许多事情再清楚不过。

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去看,这些说法在他面前就是“荒谬”的代名词。

皇帝看起来确实高高在上,但在朱元璋这里则显得极为普通,为百姓除害还天下太平,这正是他建立大明时的初心。

道士落得这样的结局,自然也是意料之中。

笑侃人世间

归根结底,只因道士生不逢时。

如果在位皇帝为康熙等人,他们内心自然不会去做过多思考,毕竟都没有经历过这些事儿,怎么可能会从这一角度考虑问题?但朱元璋大有不同,他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践行者。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湖之事往往身不由己,决定未来的却只有自己,常怀逆袭命运的决心,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去付出,必将会迎来人生的巅峰。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0641.html
上一篇1952年女护士冒死夺回黄继光遗体,由于忘了一件事,晚年遗憾叹息
下一篇预言详解:邵雍《梅花诗》五,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是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