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尚方宝剑的历史,因慑服皇权而被膜拜的“神器”

尚方宝剑的历史,因慑服皇权而被膜拜的“神器”

当忠良将被奸邪毒害的关键时刻,一柄宝剑被主角赫然亮出,随着反派一声“尚方宝剑”的惨叫,局势瞬间反转。不论奸邪多么位高权重,主角凭尚方宝剑都能轻易将其斩杀,无人能阻也无人敢阻。

我们在一些影视、戏曲作品里常可以看到这类剧情桥段,民间相关的故事传说更是不胜枚举。那么尚方宝剑真的有这么大的威能么?

“尚方宝剑”这个名称源自汉朝。汉时专门负责皇帝及内廷后妃们衣食住行的少府,有个下属衙署“尚方”。尚方专司督造、保管皇帝御用刀、剑、弓、斧等武器。因此皇帝御用之剑也就被称为“尚方宝剑”。

不过汉朝不但没有将尚方宝剑赐予或授予臣下的需求和习惯,还很反对这么做。用名人尚方令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话说“御用之器,臣庶不得私用”。所以在历史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尚方宝剑仅仅作为彰显天子至高地位的饰品而存在,并不具备后世所认为的威能。

在这一时期,为了凸显皇帝的威权,给皇帝们的御用之剑也取了很具威力的别称“尚方斩马剑”。尚方宝剑是不是真的能斩马不知道,不过名称的变化让尚方宝剑在人们心中的“攻击性”开始变强。

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不满宰相张禹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请求成帝授自己尚方斩马剑,以斩杀张禹。虽然成帝没同意(还差点杀了朱云),但是这个故事流传到民间后,民众开始认为持尚方宝剑即可斩杀奸佞,也让尚方宝剑在民众心中的威能急速攀升。

注:朱云请求成帝授剑的原因是张禹是成帝的老师,朱云觉得学生不能直接惩罚老师,所以自己持天子剑代天子行诛。

古代平民接触不到朝堂,既不清楚朝政流程也不了解朝廷的权力内幕。加上皇朝的君臣、尊卑等德化教育,民众大多认为朝廷的高官、皇帝(接触不到的)都是清明的。自己的苦难都是地方官吏(实际接触的)造成的,只是他们蒙蔽了朝廷和皇帝。

在这种自我心理暗示下,也开始了自我安慰。于是“青天老爷们”凭尚方宝剑除暴安良、救民于水火的故事也就越来越多了。相对的尚方宝剑在民间的名气、威能也就越来越大。

但是到了宋朝,由于皇朝制度的变化,尚方宝剑开始真正具备威能了。

鉴于汉、唐时期地方势力、武将坐大后威胁皇朝的历史教训。宋朝大幅度地从地方以及武将们手中收回了权柄,如财税权、司法判决及处罚权等等。集权让皇朝变得安稳的同时,也给皇朝带来了麻烦。

例如武将在率军出征的过程中,如何执行军法?难道都向朝廷禀报并等待指示么?如果这样不但会削弱主帅的威信,不利于他指挥军队,而且很容易贻误战机,导致失败。

本朝之制,大将每出讨,皆给御剑自随,有犯令者听其专杀。

《武经总要》

为解决问题,宋朝皇帝们开始制度性地授予出征武将尚方宝剑,赋予他们代天子杀伐的权力。不过这个时期尚方宝剑的威能还很有限,远远达不到戏曲中包龙图凭尚方宝剑就可以斩杀各种“不服”的程度。

首先,尚方宝剑只是授予出征武将,而且时效性很强,武将在完成军事任务后就需要立即上缴尚方宝剑。

其次,只能专用于处罚“犯令者”,武将不要说用它去处罚、威胁朝廷文官,连非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将官、士兵都不可能。处罚后也需要向朝廷、皇帝解释缘由,如果他们不认可,武将一样要被治罪。

到了明朝,尚方宝剑的实际威能以及它在民众心中的“威能”都被进一步放大。这次变化的原因,同样是皇朝制度的变迁。

明太祖登基后,仍然觉得地方势力会对皇朝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他一方面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管民政的布政使司、管刑罚的按察使司、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进一步弱化地方。

另一方面将皇权直接向地方延伸,这种“延伸”不同于过去临时性的外派钦差,它是长效化的。方法是扩大都察院的职权,在各地区设置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被授予督查地方的职责,因此职权很大。不但可以单独向朝廷、皇帝奏报地方民情、官员政绩等等,其所属地区的所有事务他都可以调查、参与、审理。为便于他们履职,巡按御史在外出履职时都会被授予尚方宝剑。

这除了可以表明这些御史是代天子巡查外,也通过这种方式事先将一些权力赋予御史(例如刑罚甚至是处死低品级官吏),以便他们在巡查中不需事事请示汇报,及时处置一些紧急或者时效性很强的事务。就像刘伯温说的“先封尚方剑,按法诛奸赃”。

在民众看来,一个七品小官能无视官位大小,问责、处罚地方士绅、官吏甚至地方大员,全因为他们手中的“尚方宝剑”。进而他们心中开始将尚方宝剑和皇帝划等号,即戏文里的“持此剑如朕亲临”,尚方宝剑在民众心中的威能也被迅速“扩大”。

不过明太祖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后,也给皇朝制造了一个大麻烦。很多同时牵连三司的事务,由于三司互不统属而变得难以有效处理。尤其是地方发生叛乱或者其它军事行动时。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朝廷只能进一步扩大御史的职权,形成了“巡抚(总督)制度”。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当某地发生需三司协同处理的事情时,朝廷派遣御史出任巡抚(总督),领导地方机构处理问题。

加上明朝以文制武的朝堂模式,这些巡抚也逐渐成为了地方的军事长官。因此朝廷很多情况下会授巡抚们尚方宝剑,以方便他们管理地方和约束军队。

另一方面来说,巡抚虽然是朝廷直派官员,但是在地方上经营久了自然会演化和经营地方势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尴尬,朝廷为了防止地方威胁皇朝,不断收回和削弱地方权力。现在为了有效管理地方,又开始主动加强地方权力。

为了预防这个隐患,朝廷除了流动调派巡抚外,也限制他们持有的“尚方宝剑”的威能。

首先在授予尚方宝剑时,会明确指明它的使用范围。一般均在巡抚本身负责的区域和职权范围内。举个例子,如果某巡抚被授尚方宝剑剿灭某盘踞于某州府的盗匪,他就不能用尚方宝剑去处置地方上的贪腐。

而且使用之后必须报备并接受朝廷调查,如果朝廷或者皇帝认为官员使用不当,那么官员也一样要被治罪。

其次,约束了尚方宝剑的威力。即便被处罚的官员、将领有罪,也不能仗着天子之名想杀就杀。五品以下可杀,五品以上只可解职后上奏朝廷请示处理。

巡抚不用命,立解其兵柄,简一监司代之;总兵不用命,立夺其帅印,简一副将代之;监司、副将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

《明史·卷一百四十》

出警入跸图中手拿(万历)尚方宝剑的锦衣卫将官

最后,由于制度和管理的缺陷,造成的滥发尚方宝剑,反而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尚方宝剑”们互相掣肘的局面。

明朝在授予文官们尚方宝剑的同时,也依前朝惯例,授予出征或者在前线作战的武将们尚方宝剑。而且明朝的巡按御史、巡抚,以及巡抚之上的总督、督师很多时候管辖区域是互相重叠的。

这导致不少地区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多把“尚方宝剑”。虽然从朝廷制度上他们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而且官员之间还有区分大小的品级差异。但是他们手上的“尚方宝剑”是分不出“大小”的。

互相都有整治对方的手段,那么互相之间也会形成掣肘和制衡。这不但把明朝的“尚方宝剑”制度搞得极其复杂,实际也降低了“尚方宝剑”的威信和威能。

其实真正让尚方宝剑“威名大盛”的是一次违规使用。崇祯二年,蓟辽督师袁崇焕持尚方宝剑以天子之名在双岛斩杀了左都督(左军都督府)、钦差平辽总兵官毛文龙。

(袁崇焕)乃顿首请旨曰:“臣今诛文龙以肃军。诸将中有若文龙者,悉诛。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遂取尚方剑斩之帐前。乃出谕其将士曰:“诛止文龙,余无罪。”当是时,文龙麾下健校悍卒数万,惮崇焕威,无一敢动者,于是命棺敛文龙。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其实袁崇焕能斩杀毛文龙靠的不是尚方宝剑。毛文龙就算不聪明也肯定不傻,尚方宝剑能怎么用他心里是有数的,因为他本人就持有先皇天启御赐的尚方宝剑。袁崇焕靠得是忽悠“顿首请旨”,实际他手头根本就没有崇祯的圣旨。

但是当事人毛文龙自己都信了,其他人也就没什么办法了。因为袁崇焕的演技,这故事传到民间就成了袁督师凭尚方宝剑斩杀了一品大员,从而让“尚方宝剑”在民众心中的威能大幅度上升。

清朝总结了明朝的经验教训,对皇朝的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调整,皇帝集权达到了历史最盛。虽然皇帝和朝廷还是难以有效(尤其是实时)管理地方,但是地方以及军队已经无法再威胁皇权了。所以清朝就取消了“尚方宝剑”。

而本该留存于历史中的尚方宝剑,因现实中没有了对照,在各种传说、戏说的演绎下也越来越偏离它原本的模样,威能不断增加,最终成为可以逆转必死结局的“神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6927.html
上一篇陇南两当举行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铜像揭幕仪式
下一篇罗姆苏丹国:塞尔柱帝国的分公司,土耳其的原型,成就了奥斯曼

为您推荐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创始人。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多次巡视东方边疆,并下令修筑了一条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在颐和园有一处有名的建筑群很引人注目,它就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囚禁光绪皇帝之地——玉澜堂,也是游客游览颐和园的必去之处。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近半个月来,关于越南阮朝金印“皇帝之宝”的拍卖,越方紧急与法国Millon拍卖行进行了沟通。该枚金印原计划在10月31日进行拍卖,在越方的“强烈关注”下,拍卖日期一推再推。有消息称,经过谈判,这枚“皇帝之宝”将于近期回归越南。这枚“皇帝之宝”金印为阮朝第二位皇帝明命帝在1823年所铸,重10.78公斤,尺寸13.8x13.7厘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科考发榜,宋徽宗让中书侍郎(即副相)林摅(读书)来挨个唱名。读到进士“甄彻”这个名字的时候,林摅把“甄”读成了“坚”这个音。宋徽宗皱了皱眉头,对林摅说:“你读错了,这个字念‘真’。”林摅不是进士出身,他父亲当年是闲谟阁直学士林邵,林摅是恩荫入仕,因为处理张怀素谋反案非常得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死后都是要葬到一起,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时去世吧,如果一方先去世了,那怎么下葬,是不封墓等着另一方合葬还是分开葬呢?关于处理皇帝和皇后去世是否合葬的问题,每个朝代处理的规矩都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每个朝代皇帝和皇后是如何合葬的。先从两汉时期说起,其实在两汉时期皇帝和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