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海瑞当官和革新,海青天可能和您认为的并不一样

海瑞当官和革新,海青天可能和您认为的并不一样

海瑞作为家喻户晓的“海青天”,已被人们颂扬了几百年。但和他半神(门神)身份不太相配的是,传说中的海瑞性格上似乎是一根筋,怼天、怼地、怼皇帝、怼群臣,最终把自己折腾成了一个孤臣。

这其实是对海瑞的一种误读,他除了会“怼”,还很“能”,而且他的“能”也超出了很多人所认为的清官范畴。

明穆宗登基后,海瑞虽然已以自身言行成为朝堂的表率和天下的楷模,但是他始终未获得朝廷重要职务(穆宗赦免其死罪后将其放在闲差通政使任上)。换句话说海瑞入仕几十年一直在扬其名,而未展其实。

隆庆三年京察,海瑞上疏称自己的职责不过是替皇帝看管文书,这么个简单工作如果还得不到称职的评价(评优就需要升职),还不如将他罢免。海瑞这是在利用自己的声望阳求罢免、阴挟升迁,这可明显不符合他一根筋的形象。

最终吏部不得不向这个以诤谏而名满天下的忠臣低头,当年夏,海瑞被升任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成为一方大吏后,海瑞不但要展示自己的“能”,也开始了自己的“革新”。

海瑞干的第一件事是“治河”。海瑞在实地考察黄浦江,研究历代此地治水得失后,选定“黄浦夺淞”的方式。通过将吴淞江变为黄浦江的支流,解决了吴淞江下游泥沙阻塞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大工程缺乏钱粮的问题,海瑞大力推行“以工代赈”,既为朝廷节约了开支,又让灾民少了被盘剥的途径。不说这一套方法有多精妙,这不是一根筋的人想得出来的。

海瑞干的第二件事,是在江南推行田赋徭役制度改革。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情,也是个需要大魄力和大智慧的事情。

明朝自洪武立朝以来,江南地区就是朝廷钱粮的主要来源地。但是朝廷自己却放了一个口子来摧残自己的钱袋子,这个口子就是在税役上给予缙绅一定的豁免特权,例如科举中第后可申请免税免役名额。

这让不少人为了逃避苛捐杂税,携田产“投献”到缙绅名下,甚至是卖田成为佃农。这些缙绅之家由此得以大肆侵吞、兼并土地(徐阶家就有田24万亩),导致朝廷的应税土地变少,成为了朝廷财政的“毒瘤”。

明中期以后历代改革实际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在展开,例如嘉靖革新、欧阳铎赋役改革、隆万大改革等等。

问题的原因朝廷心知肚明,问题的症结朝廷也心知肚明。真正的问题是谁有这个魄力和能力迎难而上,去挑战皇朝的食利阶级(皇帝、藩王和缙绅)之一。这其实也是海瑞被任命为应天巡抚的原因之一。皇帝和朝廷希望他的名望能减少他施政的阻力,皇帝和朝廷也希望他能真正做到刚直不阿、不畏豪强。

海瑞是有这个魄力和决心的,但是在具体处置时他却没有一根筋地去硬撞,搞什么深刻的社会变革。

上任后他先在应天一带调查了土地“投献”问题。而且他也发现了症结所在,是缙绅特权以及他们相对于富户、中小地主的权力、身份优势,导致“投献”无法被遏制。(贫民无地,实际在投献问题上并无存在感)

海瑞的应对办法是妥协,他选择了各退一步的处理方式。

你需要交出圈占的土地,但我也不逼你交出所有,只要能做到适可而止甚至不禁止你以后继续圈占。这样朝廷可以增加征税田亩数、而缙绅们也可以保有一定利益。他给内阁大学士李春芳的奏中非常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若不退之过半,民风刁险,可得而止之耶!为富不仁,有损无益,可为后车之戒……区区欲存翁退产过半,为此公百年后得安静计也,幸勿以为讶。

此时欲讨“百年安静”的海瑞不像个“清官”,倒像个“弄臣”了。

在策略上海瑞用软刀子,以降低缙绅的敌视和抵触。但在具体执行上他也用强硬的态度表明了他不会没有原则的一退再退,事例就是人所共知的逼徐阶退田。可以说海瑞这手恩威并施玩的还是很溜的。

同时海瑞也积极推行欧阳铎的“计亩均输”,改良江南繁杂且数额无限制的“役”。“计亩均输”实际就是日后有名的“一条鞭法”,它把名目众多的徭役、税费合并为一,通过田亩折算白银征收。

这种方式简单明了,限制了花样繁多的营私舞弊。而且将过去那种累进征收,变更为平均摊派。降低了中小地主的负担(大地主们有免役特权),抑制了土地的投献和兼并,同时也保障了地方府衙的收入。

不过世上没有完美的方法,“一条鞭法”的一个问题是增加了贫民小户的负担,导致他们的土地经营成本更高,收入也更低。但是在海青天看来,这些牺牲是必要了,因为皇朝的基础不是他们,而是广大中小地主们。

可以说海瑞用不激烈的方式实现了财政增收的目的,这也是符合朝廷预期的。但是海瑞为何履任一年就又被赶下岗了呢?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个原因是,朝廷用“完”他了。明朝历次改革都是改皮不改骨,原因是缙绅虽然是皇朝的毒瘤,但是他们却不是皇朝的“敌人”。皇帝、朝廷统御皇朝实际上还是靠他们,因此“适可而止”即可。

就像皇帝、朝廷都知道皇帝、宗室节约下开支,皇朝的财政压力要轻很多,但是真的能指望皇帝、皇族、王爷们吃糠咽菜么?他们掌控和经营皇朝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享受荣华富贵。

因此调离海瑞也是一个信号,安抚江南缙绅这次就到此为止。

另一个原因是,海瑞的另一项改革给他的政敌们制造了反对他的口实和把柄。

海瑞就任应天巡抚后,还热衷另一件事情,鼓励人们告状、打官司。并不是海青天喜欢断案、判案,除了清理冤狱外,他还有个理想“使无讼”。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海瑞集》

海瑞认为,秉公审理本身虽然可以带来公平,但并不能让皇朝大治。海瑞希望伦理能在更大范围内代替律法,只有天下臣民都将社会伦理作为自己做人标准、行事准则,人们才会免去纷争、社会才会祥和,从而出现大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海瑞的办法就是在断案中以伦理为判断依据而不是事实,以此教化民众自觉以伦常来界定、解决彼此的纠纷。

海瑞自己的判案数量也旁证了这个事实,他任职一年内光各种纠纷案件就处理了上千起,即便他别的什么事都不干,他也没有时间去逐一调查实情。

因此“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让不少泼皮无赖得以成功敲诈勒索。“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也让不少劣绅欺侮平民后仍得以逍遥法外 ……

另外对待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海瑞的看法也太过个人化和理想化,例如他发布了一则毁誉参半的命令“高利贷典当而死当的田产物归原主”。也就是欠债者无法偿债时,债主需归还其所质押的田产。

海瑞只是考虑到了某些欠债者的困境,而没有去考虑某些债主的困境。并不是所有的债主都是以势欺人的财主、劣绅,当时很多平民互相之间也会通过互相借贷、资助来牟利。这项规定会让他们血本无归,而且这种对债主的不设保护,也会让平民日后举债更为艰难。

正是海瑞自己露出的“小辫子”,让他这个之前无人敢惹的“模范”一时成了众矢之的,朝堂上下群攻的对象,这也导致海瑞刚刚展示出他的能力就告别他本该施展才干的舞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0728.html
上一篇如果你穿越成嬴政的儿子,你想继承皇位吗?
下一篇这几次的“海上之盟”,可惜均告失败,否则北宋命运可能改写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