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承乾太子之位其实很稳固,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太子之位其实很稳固,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是太宗皇帝的嫡长子,在李世民即位才几个月就立马被立为了太子,坐上太子之位的李承乾才是个8岁的儿童。

李承乾12岁的时候,李世民就让其去尚书省旁听工作,甚至一些工作的成效都让他去判断。在高祖李渊去世之后,李世民凡是外出的时候,都让李承乾留守京城监理国政,如果正常发展下去,李承乾继承帝位根本没有任何疑问。

不过在李承乾17岁的时候,剧本突然开始反转,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反正就是一些不务正业、吃喝玩乐、莺歌燕舞等不良的生活作风,甚至说他去学突厥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东宫好言劝谏他的老师们,他不仅不听,反而要蓄意加害,最后在公元643年李承乾走上了谋反的这样一条不归路。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躺平就可以获取天下的李承乾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通常的说法都是认为李承乾自小被宠溺娇惯,后来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教育引导不适等原因。

但是综合看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点,一是因为太宗皇帝偏爱另一皇子李泰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内心恐惧;另一个原因则是与他自身长久以来积累的心理问题爆发有关。

太宗皇帝对魏王李泰的过度宠爱,让李承乾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历史记载太宗对于李泰的喜欢简直比李承乾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泰喜欢文学,太宗皇帝就专门给他建立了文学馆,还允许他自己招揽文学人才探讨交流。李泰长得肥胖走路不方便,太宗皇帝允许他驾车上下班。朝堂上有人看不起李泰,太宗大怒批评那些看不起李泰的人,使房玄龄等大臣惊恐不安,以致“惶惧流汗拜谢。”

到后来太宗皇帝甚至于让李泰搬到武德殿来居住,基本上是可以和自己朝夕相处,而且给泰王府的财政拨款竟然多于太子府,直到后来魏征的直言进谏才更正过来。以上总总,在世人眼中,太宗皇帝心中的太子和魏王的地位已经不在合适的限度上了,甚至对大臣说出了人的寿命难以预测,万一太子以后出了什么不测,你们怎么知道魏王不会成为你们的主人?为何看不起魏王?《旧唐书》里面记载:“时泰有宠,太子承乾多过失,太宗微有废立之意。”

在这种压力之下是个普通人都会不平衡,何况太子这么敏感的人,太宗皇帝对李泰的这种待遇,对还在太子之位的李承乾而言简直是捅软刀子,是极大的打击和威胁,给李承乾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和心理压力。

17岁之前的李承乾一直都是好好学生,怎么会突然在此之后行为发生极大反差,最大的可能就是李泰的事情让其心态失衡,导致行为越来越出格。

李承乾身上承载的期望太大,太宗皇帝为了大唐能够长治久安,对接班人的要求非常高,安排辅佐太子的能人名臣前后多达十几个,当中就有魏征、房玄龄、张玄素等。希望他们把太子教育好培养好,成为一名理想优秀的国家继承人。

太宗皇帝是非常忧虑未来继承人的优劣而影响国家存亡的,这种忧虑体现在对太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乏耐心,甚至是要求严厉患得患失的心理。而且这些辅佐教育太子的老师们对李承乾严厉而毫不通融,一有不对肯定是各种劝谏甚至是直言批评,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更是以直谏著于朝廷,储君嘛!不受点挫折怎么能成长?从未有人想过,这时的李承乾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个未成年孩子身上的压力让李承乾无法承受又无处释放,于是他只有利用一些不良习惯来自我排解,而这些不良行为肯定是太宗皇帝不愿见到的。时间一长,行为越来越怪异,而别人的期望值一点没有变,自己就更无处发泄,成了一个死循环。

《旧唐书》里记载:“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

李承乾在当上太子之后应该是在一种痛苦压抑的环境中生活的,这种痛苦包括了太宗皇帝对自己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压力,包括了自己先天心理脆弱和身体缺陷的敏感,关键时刻也缺乏了及时科学的疏导,这些都是压在李承乾身上的稻草。

不幸的是,李承乾没有自己父亲那种毅力,自己也没有找到释放压力的方式,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6902.html
上一篇朱元璋害死了哪些功臣
下一篇明太祖反腐力度惊人,为什么贪官还是不断出现?

为您推荐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撰文:赵立波“不要人夸好颜色,但留清气满乾坤。”翻开厚重的历史可以看到无数个人物最终黯然凋落成几片文字,而他们生前无不想以昂扬的正面角色出现在史书之上,以此让自己的色彩穿越历史受人仰慕。无疑大唐的李世民对于身后名做了最为全面的保护,​因此如同一个高超的时间设计者,最终让他的身上披满了光环,事情发生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