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央视巨制,被强行删掉30集,26年过去了,它仍然是中国最佳历史剧

央视巨制,被强行删掉30集,26年过去了,它仍然是中国最佳历史剧

不妨,来聊一聊历史剧。

什么叫做历史剧?

严格来说,历史剧是以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创作蓝本,然后进行的艺术创造,内容以历史为主的,则被称之为“历史正剧”。

也就是说,只要是以反映历史为主的剧目,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是,《三国演义》也是,与历史正剧相对的,则是戏说历史剧。

这类剧,也依托于某一段历史时期和人物,但并不以反映历史为主。

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既然是电视剧,而并非历史纪录片,那么自然有其虚构的成分,一般来说,历史剧的创作,基本只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即可。

大事不虚,指得的大的历史事件和走向,不能更改,这是历史正剧厚重底色的保证;小事不拘,意思则是在不影响历史大趋势的一些事情上,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

唯有这样虚实结合,才能保证历史剧的端正和可看性。

就像《大明王朝1566》,出自刘和平的原创剧本,其中“改稻为桑”的事情,在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其他如《雍正王朝》、大秦帝国系列等等,都是改编自当代小说。

那么,究竟哪一部作品,才是你心中的最佳历史剧呢?

当然见仁见智。

在我心中,这样无上的殊荣属于26年前的一部作品——《东周列国▪春秋篇》。

经典之后,想要再造经典

1994年,央视的历史巨制《三国演义》开播。

该剧耗时5年,投资巨大。

许多战争的场面,是由阵容齐整的军人来充当群演的,因此,《三国演义》只能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不过对于它能否成功,总导演王扶林在开播之前,心里也没有底。

可事实证明,《三国演义》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于是紧接着,央视想再接再厉,继续出品一部长篇的历史剧巨制,他们把目标选定为中国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

这部小说出自明朝中期冯梦龙的手笔,其实相对于冯梦龙自己的《三言两拍》来讲,这部小说在当时民间的知名度,算不上很高,尤其是和《三国演义》来比较的话。

接到这次拍摄任务的导演,是沈好放。

他曾是历史剧《敦煌》以及《三国演义》的副导演,并且在几年之后,又交出了《贫嘴张大民》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

但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是,这部剧不好拍。

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问世之后,又在后来经过多人修改,一直历经百余年的时间,才在清代蔡元放的手中,彻底完稿。

更让人头疼的,是书中的内容。

从故事上来讲,《东周列国志》中的事件角度多元,且脉络繁多,对于创作者来说,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并且时间跨度长达300余年。

说它的拍摄难度大于《三国演义》,并非是无稽之谈。

无奈叹息,减掉30集,终究难窥全貌

尽管很难,但央视还是选择迎难而上。

为了回避小说中大量反复的历史,欧阳逸冰、郭启宏、王培公三位编剧,和导演沈好放,将其中的故事,改为每集讲述一个,并且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展开。

这样的形式,在当时颇为新颖。

并且,编剧和导演,还将这部剧设置了一条“隐形的主线”,即所有的故事,都和周天子以及春秋五霸密切相关,这让《东周列国》的故事,终于有了贯穿始终的“躯干”。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春秋时代,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辉煌的篇章,无论是百家争鸣般思想的碰撞,还是霸主们的纵横捭阖,又或者是大小诸侯们的此起彼落,都让这个时代灿如烟花。

因此这长达三百年的历史,沈好放决定以60集的篇幅,来放置它。

但未能如愿。

根据当时有关部门的指示,为了“为刹刹当前电视的长风而作出一个榜样”的缘故,三位编剧原本写好的60集的剧本,被压缩了一半,只留下了30集的篇幅。

导演沈好放对此十分无奈:

“甚至直到开机后,也要不断地对已经压缩在30集里的内容进行再挑选,再浓缩,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把复杂的历史交待通俗化,把经过沉淀的历史精华艺术化,把脍炙人口的历史事件故事化”。

这也是为什么,剧中会出现大量的片头字幕介绍剧情的缘故。

对于当时的创作者来讲,实在是无奈之举。

天子葬礼,被困在了泥土之上

说实在的,当初看到《东周列国▪春秋篇》第一集的时候,我就惊讶地长大了嘴巴。

实在是太写实了。

“按照周礼规定,天子下葬,列九鼎八簋 ,墓道四 ,车乘九 ,杀殉葬的奴隶超过百人,包括近臣、妃子也要陪葬,这意味着,天子到了阴间,还是天子,奴隶到了阴间,还是奴隶,阶层是不变的,礼制是永恒的。”

在此之前,有一个简单的交待。

时间回到公元前782年。

彼时,周王朝的第十一代天子周王静无故暴毙,于是性格乖张的太子宫湦,在一片哀乐声中,继承王位,而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沐浴后为先王下葬。

可他却迟迟不愿意入池沐浴。

因为那些伺候沐浴的寺人,都是周王静留下来的。

一位宫女前来劝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终于肯脱衣沐浴,而当我们跟随摄影机看到下葬的场景时,更是令人震撼无比。

红色的巫祝,在高台之上,跳着诡异的舞蹈。

墓室四周的士兵,全身裹素,一片雪白之下,一群披麻戴孝的陪葬者,护送着巨大的灵车,进入墓室,而在墓室的四周,则站满了黑袍蒙眼的人。

这些人,也是陪葬者。

先秦时代,巫祝盛行。

在繁琐的周礼之下,一场周天子的葬礼,往往需要陪葬有百人之多,当然,也有战马。

拙朴的古风,吊诡的氛围。

此时,一个身穿红衣的孩童,由远及近,蹦蹦跳跳唱着“月将升,日将落”的歌谣,仿佛,要为这个古老的王朝,送上一曲最后的挽歌。

一匹战马更是从土中挣扎而出,快速奔向远方,就像天边一条长长的黑线。

红,代表着火焰的颜色。

红色的孩童是涅槃,是新生,而黑色的战马,如同生命的抗争,两者一来一去,就像古老的中华大地之上,迎来一个个旧王朝的坍塌,和一个个新王朝的建立。

骊山烽火,历史浪漫主义的极致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第一集《骊山烽火》中的最后一段。

周幽王纳了美人褒姒。

可无论周幽王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段,褒姒总是紧锁眉头,不肯一笑,于是身边的近臣向周幽王建议道:不如点燃烽火,让诸侯们前来勤王,然后戏弄他们。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这条建议。

于是看着手忙脚乱的诸侯,褒姒终于开怀大笑。

但烽火戏诸侯,也让周幽王品尝到了恶果:当犬戎来攻时,再度点燃烽火的周幽王,已经不再被各大诸侯们所信任,结果周幽王被犬戎杀死。

身着黑衣,肤如脂玉的褒姒,趴伏在周幽王的尸体旁。

她惨然而笑。

随后,被士兵追逐的褒姒,在旷野之上奔跑,飘飞的黑色衣摆,如同空中一朵黑色的云彩,之后又逐渐成为了一匹马的轮廓,消失在远方。

在我心里,这一幕,是国产历史剧的最佳场景。

首先,极致的历史浪漫主义,让人折服。

人自然不可能变成一匹马。

黑色的衣衫,将褒姒如若凝脂一般的肌肤,映衬得更为白皙,就如同那个底色古朴厚重,却夹杂着浪漫、残忍,与无限想象力的古老王朝。

其次,它隐含着的深意。

一个国家的兴亡,如果将大部分的责任,归咎于一个后宫的女子,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就像杨贵妃,她只是诱发安史之乱的导火索,而并非其根本原因。

褒姒也是如此。

西周末年天子的昏聩,以及不合时宜的繁琐、严苛的礼法,和井田制的崩塌,才是西周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褒姒其人,不过就如同那匹黑色的战马一样,是一个陪葬品而已。

鸿篇巨著,成于时代,也囿于时代

沈好放筹拍该剧时,遇到了好时候。

彼时《三国演义》刚刚大获成功,而其制作班底,他都可以直接搬过来,比如唐国强、张光北等演员,也马不停蹄的加盟了这部历史巨制。

但,他也遇到了时代造就的困境。

除了在前面提到的,被删除的30集之外,《东周列国▪春秋篇》在播出之后,遭遇到了一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剧中人物说话忽而刺耳,忽而又听不清楚。第二,大量的情节交待过于简单、故事连贯性太差。

其实,第一点,是纯粹的技术原因。

为了保证剧集的纯粹,以及保留演员在片场最好、最直接的状态,沈好放在拍摄该剧时,采用了现场收音的方式,因此从台词清晰度上来讲,肯定是不如后期配音的。

第二点,咱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是因为《东周列国志》小说的自身原因。

长达数百年的时间,自然没有三国中那种像曹操、刘关张、诸葛亮贯穿大半戏份的主线人物,因此看起来有点散乱,甚至有些片段只能称得上是浮光掠影。

还有一点十分可惜的,就是经费问题。

为了更好地还原那个年代,剧组专门制作了40辆轴距长达3米的马拉战车。

这为拍摄又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导演沈好放曾坦言:“拍摄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战车奔驰打斗的场面,很危险,马拉战车狂奔起来不好控制”。

也许是前面花钱花得“太狠”,导致剧集后期的战争场面十分乏力。

在“长勺之战”上,场面十分壮观,让人看得血脉贲张,不过到了中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其场面就要缩水了不少,到了更后来的吴楚柏举之战,其场面,大致已经是“村斗”级别了。

但这些,丝毫都不影响《东周列国▪春秋篇》的伟大。

它继承了那个时代端正、严肃却不乏想象力的创作思路,为后来的历史剧,开拓出了一条关于中国辉煌历史篇章的奇诡想象之路。

在它之后,再无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7770.html
上一篇苏秦与太后私通犯下死罪,燕王却反而给予重赏,40年后发现真高明
下一篇明朝出土沐昂头盔,专家在护耳下面,竟发现隐藏的“高”科技

为您推荐

不愧被央视点名,真的巨巨好吃。

不愧被央视点名,真的巨巨好吃。

味道是酸酸甜甜的好吃得很,酸甜又解腻,好吃到爆!做法也非常简单,好看又好吃,谁能不爱呢?这道美食真不愧是被央视点名的,是真的巨好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