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912年1月29日,北京发生一起刺杀案!14天后,清帝退位!

1912年1月29日,北京发生一起刺杀案!14天后,清帝退位!

没有任何一个帝王,愿意主动推倒自己的王朝,除非没有选择,否则决不会妥协。

1912年1月26日夜晚 ,戒备森严的北京城,却发生了一起惊世骇俗的“刺杀案”,刺杀的对象叫良弼,刺客叫彭家珍。

这起“刺杀案”影响有多大?

让隆裕太后、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等人放弃了最后的念想,17天后大清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就此,运营276年的大清朝寿终正寝。

良弼是谁?对大清为何如此重要?为何能承载大清最后的希望?

1、良弼其人

良弼

良弼,出生于1877年,姓爱新觉罗,妥妥的宗室成员。

此人从小志向不俗,成人之后被派到了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当时,这样的宗室成员还是比较少的。

1903年,良弼学成归来,进了练兵处。很快,就被提升为练兵处军学司监督。

一个军事人才,光是学了理论没有用,要实践,要带兵。当时,大清将领中,管理最出众的就是袁世凯,就此,良弼进入了袁世凯的新军,当了个将领。

或许,良弼对袁世凯有些意见,或许,是良弼孤傲的性格使然,他仅仅干了一年。

1907年,良弼担任了陆军部军学司司长,还兼任了参议上行走。此时,良弼算是个人物了。宗室里出个人才不容易,要放在刀刃上。

于是乎,颇有能力的良弼担任了禁军第一协统领,还建议朝廷成立了军谘府,这个机构,主要由满族高级军官组成,目的是协调陆海军事宜,此机构中,良弼是重要的核心之一。

1911年10月,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清朝廷有点惶恐,怎么办?

良弼等人强烈建议镇压,但派谁去呢?良弼是个人选,还有荫昌。从后面的选择来看,摄政王等人更看重荫昌,因为论资历、军政经验,良弼都略逊一筹。

就是这样,关键时刻的选择,大多数人都是求稳,摄政王未能免俗。实际上,良弼的热情、精力,甚至军事理论都要比荫昌更强。

良弼

但,主事者不是良弼。

荫昌带兵镇压革命党人,冯国璋协助荫昌。但是,冯国璋是袁世凯的小兄弟,虽然和清朝关系不错,但和袁世凯更亲近。

结果可以预见,冯国璋未出全力,导致荫昌出师不利。全国各地独立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

无奈之下的朝廷,将打发回家的袁世凯请了回来。对于“请袁世凯回来”这件事,良弼坚决反对,因为他接触过袁世凯,了解过袁世凯,此人不可信任。

反对无效!计划照旧!

袁世凯回来后,迅速稳定了局势,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

老袁长袖善舞,狡猾异常,一边稳定局势,派人和南方的革命党悄悄谈判;一边忽悠着隆裕太后和摄政王,如果形势不扭转,随时议和。

眼看隆裕太后等人越来越没有了主张,但是,良弼等人成为了袁世凯的绊脚石,因为禁军还在良弼等人的手里。

京城禁军,装备是当时大清军队中最好的,连马克沁机枪都装备了不少,至于其他的武器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袁世凯要用强,仅仅是禁军,就够袁世凯喝一壶的。

而为了救大清,在1912年的1月12日,良弼、铁良、溥伟等保皇派,组成了一个集团叫“宗社党”。这个宗社党目的明确,要救大清于水火中,要支撑大清于危难之中不倒。

良弼对太后、摄政王等人提出,必须强力镇压各地的造反分子,甚至,良弼立下了军令状:带一支大军南下,如果不能成功镇压革命军,愿意自行斩首。

在良弼的建议中还包括如下几项:踢掉袁世凯,让赵尔巽代替进入内阁;任命铁良为大将军,庆、肃诸王协助粮草筹集和供应;对于自己,良弼提议监管内外,统领全局。

很快,良弼等人的建议成了主流,隆裕太后、宣统皇帝等人有了隐隐的希望。

关于良弼等人的态度,传遍京城。如果良弼带人南下,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流血牺牲,革命成功的风险就会大大提高。

此时,一个人有了方案,打蛇打七寸,一旦良弼死了,一切就烟消云散了。

这个人叫彭家珍,著名的同盟会成员。

2、彭家珍其人

彭家珍

一个家庭,决定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和大半个前途。

彭家珍的父亲,是个清末的秀才,比较开明,有时也很激进,“实业救国”是他的座右铭。

1888年出生的彭家珍,受父亲的影响,注重西方的科学,对大清的科举考试毫不感兴趣。幸亏不感兴趣,否则,后面取消科举时就该哭了。

1903年,彭家珍进入了成都武备堂学习军事。因为表现优异,在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军事。这个属于纯公费性质。

当时的日本,中国人的圈子里很流行一件事:加入同盟会,救国救民!

彭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本来就比较热衷于救国救民,这下找到组织了,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成了绝对的崇拜对象,汪精卫也成了第二崇拜的偶像。

同年,彭家珍回国时,接受孙中山的指示,带了一大批革命书籍,然后在四川清军中担任排长。这就像混入敌人中的卧底,待风云变幻,大旗一举,就可以起义独立了。

小彭人在清营,却一直参加革命活动。这是悄悄地参加,并非大张旗鼓。

1911年10月11日,应汪精卫的邀请,彭家珍去了趟天津,和汪精卫一起成立了天津同盟会支部。

很不小心,身份泄露,彭家珍开始被通缉,他化名出走,游走在京、津、沪、奉,积极联络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于是,此人成了革命的先驱、勇敢的斗士,引来无数赞赏。

四川蜀军政府要独立,邀请小彭回家乡搞革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和汪精卫等人有个共同的观点:北方才是清朝廷的要地,在这里干革命更容易推翻大清朝。

但是,北方京、津两地较为严格,如何干革命?搞地下组织,搞暗杀活动,彭家珍甚至成为了北方的暗杀部长。

对于进行暗杀活动的革命者,同盟会会员们都比较认可,因为那是勇敢的象征,是甩开膀子不怕流血牺牲的象征。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就曾名声大噪。

而彭家珍对于汪精卫是很认可的,他要画一道和汪精卫一样的人生曲线。

1912年年初,彭家珍有了刺杀的目标,那就是“良弼”,因为良弼成了“走向共和的一个大障碍,当时革命党人中流传一句话:良弼不除,战火不熄!

彭家珍决定了,就是他了。

3、刺杀

彭家珍是没有见过良弼的,但这不影响他的刺杀,正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彭家珍四处寻找,找到了良弼的一张照片,日日看,夜夜看,良弼的身影刻在了脑袋中了。

因为北京城里管理比较严格,彭家珍无法做到带人集体做“案”,因此决定单独出动,如此同志们也不受影响。

那么,如何接近良弼呢?

彭家珍的办法是,冒名顶替。彭家珍在奉天认识一个清军官员,叫崇恭。崇恭此人,和良弼相熟。

彭家珍的策略是,找一套衣服,冒充崇恭去拜访良弼,借机下手。

他第一次去拜访良弼时,悄悄在远处看良弼出大门了,然后刻意在良弼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如此,混了个脸熟,良弼家的人都知道崇恭来拜访,下一次来就不会起疑心了。

第二次,彭家珍坐着租来的马车,尾随良弼到了良弼家大门口,然后派马夫递上了拜见帖子。

两人在大门外下了车,卫队没有怀疑,门卫没有怀疑,当彭家珍走到良弼跟前时,良弼才发现这人就不是崇恭,良弼感觉大事不妙,大喊一声:“抓刺客!”

话音未落,一颗炸弹扔了过来,结果彭家珍用力过猛,没有炸中。千钧一发之际,彭家珍又扔出一颗炸弹,如果这个不中,刺杀可能就失败了,因为只带了两颗炸弹。

活该良弼命薄,炸弹在良弼背后爆炸,一条腿当场被炸得血肉模糊,炸裂的弹片,也进入了良弼的身体。

不过,良弼当时虽然残了一条腿,但人还清醒。

而悲催的是,由于爆炸距离太近,炸裂的弹片反射到了彭家珍的头部,当场牺牲,年仅24岁。

次日,良弼被日本军医做了截肢手术,但终究没能救回,两天后身死道消。死前良弼竟然夸彭家珍:“朝廷不识我,唯此人识我,真乃吾知己也!”

不过,另外还有一个版本,说良弼死前叹道: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说实话,良弼也算是一条汉子,自己想要为朝廷出大力,却屡屡没得逞。而彭家珍认为他很重要,专门来刺杀,这让良弼感慨良多。

“良弼刺杀案”影响巨大,可以说是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隆裕太后、宣统皇帝等皇室人员,本来对良弼和“宗社党”抱着一丝希望,良弼一死,最后的希望没了!

17天后的2月12日,大清对外宣布了“清帝退位诏书”。

英雄总是被人记得,事件发生后,南方各大报纸称:一炸胜似雄兵十万!

1921年,孙中山追赠彭家珍“陆军大将军”。1928年,国民政府为彭家珍建立“彭家珍烈士纪念堂”。

此时,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当时的革民党人看来,彭家珍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参考资料:《给清王朝的致命一击:彭家珍刺杀良弼密档曝光》作者:鹿璐,北京市档案馆副研究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4441.html
上一篇领土从2.4万扩张到1709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是如何做到的
下一篇战国前期,魏国最强大,可卫鞅为何弃之不顾,而选择贫弱的秦国?

为您推荐

北京玉渊潭公园紫藤花绽放

北京玉渊潭公园紫藤花绽放

4月21日,市民在北京玉渊潭公园观赏紫藤花。4月下旬开始,玉渊潭公园紫藤进入最佳观赏期,花期可持续到5月上旬。
北京的春天

北京的春天

北京的春天,是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画卷。随着冬季的寒冷逐渐退去,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迎来了它一年四季中最为宜人的时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