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夜雨丨杨辉隆:邱少云一生唯一的家书

夜雨丨杨辉隆:邱少云一生唯一的家书

邱少云一生唯一的家书

杨辉隆

今年10月12日,是邱少云烈士牺牲70周年忌日。笔者经过采访铜梁邱少云历史纪念馆和邱少云生前战友,以及烈士的亲人,了解到的邱少云烈士一生中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家书的故事,整理成文,与读者一道去领略烈士那不为人知的家国情怀。

那是1951年3月上旬,邱少云刚参加了在邢台召开的赴朝参战誓师大会,会议结束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脸上没有了笑容,有的是坚毅与不安。的确,他想家了,不知哥哥弟弟们过得怎么样?他还担心他们土改分得的地种得不好,产不出多余的粮食支援抗美援朝。

正好在部队开拔前,连队要求每个战士给家里写一封家书,而且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写好后由连队统一寄发。于是,邱少云打好草稿后,找到文化教员郭安民(2020年12月28日在四川内江去世),不好意思地对他说:“小教员,我的文化有限,还是请你帮我改改吧。”说着他把写好的家书草稿递给郭安民。郭安民笑着接过草稿:“我给你改了你自己再誊写一遍,也算是一种学习,要不要得?”邱少云点头道:“要得要得。”郭安民埋头看完草稿,抬起头来,对准邱少云的左肩,轻轻击了他一拳:“老邱,不简单啊,进步很快嘛,写得不错的!”邱少云“嘿嘿”一笑,脸就红到了脖子根。

的确,没有上过一天学堂的邱少云,能够写好一封信,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这少不了有郭安民的一份功劳。记得郭安民从29师军干校毕业到邱少云所在的九连报到时,连长朱斌知道郭安民是四川人,就刻意安排同是四川人的邱少云到团部去接。

在团部,郭安民问邱少云:“你也是四川人?”邱少云点了点头。郭安民又问:“四川哪里的?”“铜梁”邱少云答道。

路上,邱少云替郭安民背着背包,在前面走得很快,走一段又停下来等他,还时不时回头对他说:“累了,就休息一会。”语气不冷不热。郭安民问他:“还有多远?”“快了。”过了一会儿,邱少云突然对郭安民说:“到我们一排住吧,我们盼望一个文化人教我们开眼识字呢!”郭安民想,这个惜字如金的老乡,为了学文化,话还是不少的嘛。

也许,这是邱少云最迫切需要对郭安民表达的心愿。

没想到连里领导和邱少云想到了一起,真的就把郭安民分到了邱少云所在的一排和三班同住。一来二去,邱少云很快和郭安民熟络了起来,他给郭安民讲他从小受的苦,讲他父亲被黑心船老板谋害,讲他如何被樊家面馆老板出卖被抓了壮丁,讲他们几代人都没进过学堂……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真是羡慕得不得了……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双眼含泪低着头,还不停地搓着双手。邱少云的这个动作在郭安民的记忆里最为深刻,一直忘不掉。

邱少云比郭安民大几岁,就口口声声管郭安民叫“小教员”。仿佛“小教员”成了他对郭安民的专有称呼,一个“小”字也反映出邱少云和郭安民特别的亲近感。

谁都知道,炕头离灶近,睡觉要暖和得多,炕梢离灶远,暖气传送距离远,温度要低一些。晚上,邱少云将班长安排他睡的炕头,让给郭安民睡。郭安民推让,邱少云就一脸的不高兴。他说:“你一个学生娃,细皮嫩肉的,别把你冻坏了,大家还指望着你教识字呢!”

一天,邱少云对郭安民说:“小教员,你能一天教我‘一个班’(识十个字),十天教我‘一个排’(三十个字),四十天整训结束能教会我写信、写决心书么?”郭安民说:“行,只要你想学。但入朝参战一天一天临近,我一个学生兵,不会打仗呀,我还得学会一些打仗的基本功才行吧?”邱少云说:“这个没问题,我教你瞄准、投弹、拼刺刀、挖工事。”第二天,郭安民教他识字,细心地在地下一笔一划地教,邱少云一笔一划地学。“一个班”当天就完成了。十天,邱少云学会了“一个排”。四十天下来,邱少云已经能写简单的书信和决心书了。

这个进步对有基础的战士并不算快,但像邱少云这样“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箩筐”的战士来说,难度也不算小。邱少云凭着一股子倔劲:“别人能行,我也能行!”

一天晚上,快吹熄灯号了,邱少云还一个人蹲在门外用木棍在地下写字。郭安民有些感动了,当时他就想:“少云这么认真,将来也许真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是那个年代不少人的追求,邱少云也不例外。

其实,邱少云七八岁的时候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据邱少云的大嫂龚学芳讲:一次,少云看见有钱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堂从自己草屋门前经过,他心生羡慕。回家后便拉着娘的手说:“娘,我想上学堂读书。”娘听了这话,惊讶地瞪大了眼,这孩子也太不着调了,怎么冒出这样奇怪的想法呢?娘的手就像被蜜蜂蛰了一下,猛地挣脱少云的手,哆嗦着给了少云一巴掌:“读书、读书,你还真会想,你脑壳里在想啥?读书能当饭吃不?”少云委屈地哭了,哭得特别伤心。

这之后,邱少云再也不提上学堂读书的事了。但是每次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从家门口经过,他都呆呆地望着不眨眼,直到别的孩子走远消失在视线里。但邱少云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在那个肚子都填不饱的时代,他的父母是没法满足他的。

因为不读书不会死人,没饭吃就活不了命。

……

郭安民很快为邱少云改好家书,邱少云接过家书,跑步回到营房,很快誊写好家书,交给连队文书,由连队统一邮寄给远在四川铜梁的邱少华。信的原文如下:

亲爱的哥哥和弟弟们:

你们近来好吗?我从老家②到河北来已有两个多月了,很想念乡亲们,请你们带我向乡亲们问个好!

下面告诉你们一个事:前些日子,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明天就要到朝鲜去打美国佬了,听我们指导员说,美国佬在朝鲜杀人放火,干尽了坏事。他们占领了我国台湾省,还想占领全中国。美国佬要是占领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就要回到旧社会去,分得的房子和土地又要被狗地主李炳云夺回。我恨死了美国佬。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所有受苦人都像我们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称个啥子么!

我到朝鲜多打美国佬,你们在家要把分的地种好,多打些粮食,多交些公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这样才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毛主席!

我决心杀敌立功,戴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邱少云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五日

在河北内丘

这是邱少云第一次给家里写信,也是最后一次给家里写信。短短的一封家书,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一丝煽情,甚至连字也写得不怎么工整。但这的确是一封具有家国情怀的家书。

信寄出后,邱少云心里反而有些七上八下,他担心家里人认不得字,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甚至还莫名其妙地担心邮寄途中信会不会丢失,万一家里收不到信呢?他不止一次地问郭安民:“家里能收到信么?”郭安民告诉他;“你多虑了,放心吧,会收到的。”郭安民知道,这是邱少云太想家了,所以才平添出一些烦恼。

这封信发出后,对邱少云来说只是“鸿雁”飞出去了,却没有飞回来。他是多么希望收到家里的回信啊!直到他在执行391高地潜伏任务前,他还在向郭安民问这个问题:也不知家里收到我的信没有?”接着,他又不无遗憾地说:“我好想再给家里写封信,可惜来不及了。”

其实,在信发出半个月后的1951年4月2日下午,关溅乡(现少云镇)邮递员风尘仆仆地来到邱家沟,交给邱少云四弟邱少华一封信,说是河北内丘寄来的。邱少华一时有些懵,河北?内丘?他不知道河北是哪里,更不知道内丘在什么地方,谁会给他写信呢?邱少华也不识字,请邮递员拆开信念给他听。邮递员拆开信,告诉他是邱少云写给他们兄弟的家信,并把信念给他听。这让邱少华万万没想到,他朝朝暮暮思念的二哥还活着,他和两个哥哥一直以为邱少云已经死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了,没想到二哥竟然还活着,还参加了志愿军!这让邱少华高兴得不得了,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热泪。

还没等邮递员把信念完,邱少华一把从他手上夺过信,发疯似地向大哥邱东云家里奔跑,还边跑边喊:“二哥还活着!二哥来信了!”那个高兴劲儿近乎于疯狂。到了大哥邱东云家里,正好三哥邱少全也在。邱少华语无伦次地对他俩说:“二哥来信了,二哥还活着,快看,二哥还活着,二哥来信了。”他把信拿在手里不停地飞舞,邱东云从他手里夺过信,“你说什么呀?少云还活着,来信了?”邱东云也是目不识丁,他把信拿在手里,颠来复去看了几遍也看不出个所以然,这才想起把识字的邻居请来,由邻居把信念给他们听。三兄弟听着来信,眼泪早已挂满了脸颊。邱东云边听信边想,是的,这是少云写的信,信中那些语气,仍保留了少云习惯的说话方式,比如:“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称个啥子么。”

邱少云给家里来信了,而且还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消息不胫而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邱家沟产生了不小的反响,乡村两级农会干部还专程登门慰问,把邱东云三兄弟作为革命军人家属,在县政府民政科登记造册,不久又送来了“革命军人之家”的牌子挂在邱少华的门上。

为给少云回信这事,邱家三兄弟在一起琢磨了很久,想请人给少云写一封回信,但又不知信寄往何处?后来三兄弟也想通了,只要少云活着,总有一天会见面,回不回信都无所谓。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多少亲人音信全无,失去联系。多少家庭毁于一旦、家破人亡。邱家三兄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在父母的灵位前,默默为邱少云祈祷,希望父母保佑少云平安,等朝鲜战争结束了早点回来,那时兄弟再团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季节,家乡铜梁已是花团锦簇,春回大地的景象,而此时的邱少云已经站在了惨遭战火涂炭的朝鲜土地上。

就在邱少云的信发出两天后,1951年3月17日,29师87团乘火车从内丘出发,昼夜兼程,经东北到达安东(今辽宁丹东),从安东上游的马市村开始徒步渡过鸭绿江。这是一座志愿军与当地民兵共同修建的简易过江便桥。这座过江便桥,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入朝参战唯一一处徒步过江桥梁,位于安东市东30公里处,对岸就是朝鲜的西湖洞。

站在鸭绿江畔,听着鸭绿江对岸隆隆的炮火声,目睹美国侵略者的飞机在自己头上盘旋,还不时投下炸弹,把战火烧到了我国境内,邱少云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马上飞到第一线,和美国鬼子真刀真枪的干!

为严格保守秘密,防止敌机轰炸,邱少云所在部队不得不从黄昏开始渡江,于18日凌晨4时即完成了渡江任务,经满目疮痍的新义州向朝鲜纵深挺进……

邱家三兄弟也特别珍视少云的这封信,他们清楚,这是少云被抓壮丁后,第一次写给家里的信,直到得知邱少云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后,他们才明白这封信成了邱少云一生中写给家里的惟一一封家书。

就在邱少云和战友们即将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战友李士虎小声对邱少云说:“伙计,咱们就要出国了。”邱少云说:“是,就要出国了,离家越来越远了。”他俩谁都明白,这一刻离开了祖国,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所以他俩几乎同时深情地回望身后自己的祖国,原来祖国是那么的让人不忍离去。

1953年初夏的一天,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所有分得土地的农民都在忙着插秧,争取多打粮食支援抗美援朝,23岁的邱少华正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在自家的稻田里将秧苗插入松软的泥土里。他想,今年保准是个丰收年。吃水不忘挖井人,自从分得土地后,他交的公粮是邱家沟最多的一户,今年他还是要争取第一。只有这样才没有辜负二哥信中嘱托他们的 “把分的地种好,多打些粮食,多交些公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这时,一个乡亲火急火燎地跑来告诉他:“你家邱少云牺牲在朝鲜了。”邱少华以为自己听错了,当再次确认这个消息无误后,邱少华如五雷轰顶,顿时瘫倒在稻田里。

邱少华想,他们四兄弟,数他和二哥最亲近。邱少云离家时,少华才18岁。邱少云从1948年被国民党拉壮丁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奔赴朝鲜战场,一别五年③,没有任何音讯。临赴朝前二哥给家里写的一封信竟成了绝笔!三兄弟等啊,等啊,希望他打垮美国侵略者后,早日回家,兄弟团聚。但他们等来的却是二哥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消息……那一天正好是关溅乡的大集,邱少云和许多志愿军同乡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定期公布的牺牲名单。

不久,在邱少云和邱少华兄弟当年分别的藕塘湾的一片空地上,铜梁县在这里隆重召开邱少云烈士追悼大会。那天,邱东云、邱少全、邱少华三兄弟都参加了追悼会。直到这时,三兄弟才知道,邱少云成了志愿军最著名的英雄之一。在悲痛欲绝之后,三兄弟心里也特别坦然:少云是为保卫世界和平献身的,他不仅为祖国争了光,生为邱氏子孙,他也为邱家人争了光。

三兄弟决定将少云写给家里唯一的一封家书,交给邱少华作为邱家的传家宝永久保存。邱少华对此极为珍视,尽管世事变迁,房屋几经维修,这封信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领导几次登门索取,他才把这封信捐给了纪念馆。这封信也因此成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的珍贵藏品,被参观者拍照后广为流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2142.html
上一篇临洮境内的秦长城
下一篇大国军事外交角力中的旁观者—魏氏的再一次蛰伏期

为您推荐

挥毫泼墨古隆中,名家书画颂卧龙!

挥毫泼墨古隆中,名家书画颂卧龙!

第十一届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期间,各种各样的文化旅游活动精彩纷呈,即将举办的襄马也把文旅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王太雄、周解民、韩博、李曙光、邓建立
笔底父爱深 三国西晋时期的教子家书

笔底父爱深 三国西晋时期的教子家书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才辈出,彼此之间,斗智斗勇,为今人留下了生动的三国故事。在我们激赏三国人物运筹帷幄的智慧、侠肝义胆的忠勇时,容易忘记这一时代诞生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家训文献,正是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见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中三国人物内心深处的柔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仅以
井陉老兵马金苟:一封直到牺牲也未寄出的家书!

井陉老兵马金苟:一封直到牺牲也未寄出的家书!

忆井陉老兵马金苟 一封牺牲前尚未寄出的家书东尖山我的舅舅马金苟,1922年出生在井陉县南王庄乡东尖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其父亲马正兴,母亲闫秀妮均是残疾人,由于二位老人身患残疾和家庭生活所迫,舅舅从小……
【党史天天学】浙江龙泉: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

【党史天天学】浙江龙泉: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

“亲爱的哥哥,今天,给你写这封信,我就是想告诉你,你当年的理想,如今都实现了……”在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西街街道白云岩村下樟自然村的郑玉奎烈士故居,郑玉奎92岁的五妹郑碧玉正一字一句诵读着自己的思……
文演教育党史学习专题丨新四军战士林高峰的5封家书

文演教育党史学习专题丨新四军战士林高峰的5封家书

文演教育党史学习专题红色岁月志·学习正当时新四军战士林高峰的5封家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珍藏着5封尘封已久的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写于1937年7月至1……
清廉农信|清廉家书:写给孩子的一封家书

清廉农信|清廉家书:写给孩子的一封家书

【来源:山西农信】亲爱的宝贝们:最美的遇见,是你们,我的孩子!还不曾以这样书信的方式记录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热烈的爱和教育。或许从这封家书开始,我们又有了一个全新的沟通渠道,妈妈会为你们一直坚持和保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