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子旸:中国古人为什么选择“小政府”——关于“闭关锁国”5

李子旸:中国古人为什么选择“小政府”——关于“闭关锁国”5

本文共计3939字,建议阅读时间13分钟。

上古时期,马拉的战车是战场上的主角。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车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这个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战车的消亡,有种种军事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战争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期,相比之前,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有了数量级的提升。战车无法适应这种大型激烈的战争。

和步兵、骑兵相比,战车的劣势显而易见。地面稍有不平,车轮就应付不了。几匹拉车的马有一两匹受伤倒下,整个战车就可能倾覆,失去战斗力。而且,战车要有“御手”专心驾车。在战场上,这可是很奢侈的人力安排。

战车只适用于贵族之间那种低烈度的战争。这种战争,其实更像是贵族之间的一种游戏或者仪式。宋襄公的种种“迂腐”,后人觉得不可思议,但那的确是贵族低烈度战争的“规则”。

在这种低烈度战争中,使用战车,可以保持贵族高大上的姿态,看上去很优雅。而且,只有贵族才有财力拥有车辆。这正好凸显了贵族的身份优越感。那时候,打仗是一种权力和地位。这种权力和地位,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从春秋后期开始,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规模也急剧扩大。到了战国,各诸侯国动辄出动几万、几十万大军,展开殊死的灭国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投入兵力几十万,最后,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在统一战争中,秦国进攻楚国,起初派出二十万兵力,打不赢。兵力增加到六十万,终于击败并吞并了楚国。

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花架子、假招子、作秀摆姿态,都没有存活空间。战车和宋襄公的“迂腐”,一起从历史中消失了。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动辄几十万的数字是夸大了。但是,就算把这个数字降到十分之一,降到几万,规模也很惊人。要知道,战国时期,不仅是农业社会,而且是铁器使用并不广泛的初级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很有限。在这种社会中,几万青壮年,脱离生产,吃饱吃好,还要穿军装拿武器,消耗各种后勤物资。对农业社会来说,这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能够承担这种负担的国家,一定是“大政府”,而不会是“小政府”。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并非从来都是“小政府”,也曾经有过“大政府”。

战国时期,经过变法,各诸侯国的国家能力,空前强大,都是不折不扣的“大政府”。

统一后的秦朝,更是一个“超级大政府”。在很多方面,秦朝的国家能力,已经接近甚至达到现代国家的水平。

可是,中国人对这段“大政府”的历史记忆,实在太糟糕了。

战国时期的战乱,连秦始皇都觉得难以忍受。秦始皇之所以坚持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就是因为,他觉得分封制是“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封了诸侯国,永不了多久,就会再现没完没了的可怕战乱。

秦的统一,消除了战国“争城之战杀人盈城,争野之战杀人盈野”的战乱,但大家还没高兴几天,秦这个“超级大政府”又开始了另一种“乱”,那就是各种雄心勃勃的大项目。对外南征北战,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对内各种超级大工程:驰道、长城、皇帝陵墓。哪一项耗用的人力都是几十万级别。

看来,无论是分裂,还是统一,“大政府”带来的,都是灾难和痛苦。

在秦朝这个“超级大政府”中,秦始皇设计的“皇帝”制度,居于核心地位。“皇帝”二字,从上古传说的“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作为一个称号,实在是达到了顶点,无以复加,堪称极致。后世两千多年,硬是没人能想出更高级的名称,一直沿用“皇帝”这个称号。

不仅名称达到极致,皇帝的权力,也达到顶点。秦始皇一言九鼎,一人可以决定百万、千万人的悲欢离合、生死存亡。可惜,“超级大政府”秦朝短命而亡,只过了十五年,就灰飞烟灭。

战国的战乱,和随后秦朝的短命而亡,给后来的西汉留下了一道大难题:

如果没有皇帝,没有统一大帝国,列国分立,就会彼此征战不休,流血漂橹。如果统一为一个大帝国,由一个皇帝一言九鼎地统治,内战可能没有了,但这个皇帝拥有的权力又太大,会成为下一个“暴秦”。

两边的情况都很难受。怎么办呢?到底选哪条路呢?

对这道大难题,西汉王朝从上到下反思、争论了很多年。不同观点的人之间展开了激烈持久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就是儒法之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占了上风。

换个角度看,就会意识到,儒法之争,其实就是“小政府”和“大政府”之争。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这当然就是“大政府”,国家通过法律把方方面面都管起来。儒家认为,正是这种“大政府”,才造成暴秦的短命而亡。“大政府”不适合中国国情。纠偏方案是儒家的“小政府”方案——“以礼治国”“以德治国”。

“以礼治国”“以德治国”,说白了,就是用一套模糊、抽象、宽泛的原则“柔性”地治理国家。而不是像法家那样严刑苛法、无所不管。儒家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示范带动作用,讲人情,重教化,而不是依靠惩戒、刑罚等硬邦邦的“大棒”来治理国家。

“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另一面,则是悄悄地给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套上了“枷锁”。从此以后,皇帝虽然表面还是最高权力拥有者,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秦始皇那样一言九鼎的至高权力。

在实践中,儒家逐渐摸索出一套限制皇帝权力的办法。

(一)以谏制君:用大臣的劝说、上谏制约皇帝,为此还形成了“文死谏、武死战”的道德信条,鼓励大臣敢于对皇帝唱反调,如果因此而死,反而能名垂青史,让皇帝在舆论上陷入被动。

(二)以天制君: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把自然灾害解释为不祥之瑞或上天的谴责,提醒和告诫皇帝。上天发话了,皇帝这个“天子”(上天的儿子)当然只能听话,不能继续任性胡来。

(三)以儒制君:对皇帝和太子进行系统的儒家教育,编订了一系列教科书,用儒家勤政爱民、礼义廉耻、仁爱之心等等教育皇帝和太子,从小就向他们灌输儒家观念——洗脑从小做起  。

(四)以史制君:不断用历史上正面反面的经验教训来告诫皇帝,不要重蹈覆辙,要以史为鉴,要知道兴旺更替的道理,争取成为有道明君。同时,暗示、威胁皇帝,如果皇帝不施仁政,在历史上就没有好名声。

种种措施“围追堵截”之下,从西汉开始,虽然皇帝的称号没变,表面上的权力地位也没变,但实际上,后世的皇帝都不再有秦始皇那样一手遮天的大权。秦始皇之所以自称“始皇帝”,并且规定继承人都按数目排列“二世”“三世”以至万世,是因为秦始皇很讨厌“谥号”这个规矩,认为“谥号”就是让后人可以非议去世的皇帝。这事不能忍。

但后世的皇帝都老老实实遵守了“谥号”的规矩。于是,所有皇帝都知道,不管他活着时多么威风,等他死了,后人会根据他这一生的表现,用“谥号”给他来个“盖棺定论”,让他或者名垂青史,或者遗臭万年。“谥号”成为秦以后所有皇帝逃不掉的永恒制约。

所有这些措施,限制了皇权,但同时也限制了国家积极主动的能力。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整体上消极保守的深层原因。而这种消极保守的“小政府”传统,正好适合农业社会剩余不多、追求稳定的内在需要,于是,成为最终胜出的方案,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

这就是中国古人对那道大难题给出的回答。

另一方面,统一王朝建立以后,虽然还有边患等外部威胁,但国家的安全环境比列国分立的战国毕竟要好多了。国家不再时时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也就不需要维持那么强大的国家能力了。

因此,秦以后,除了某些局部地区和特殊时期以外,中国历代王朝都没有再现战国、秦朝那样的“大政府”。农业社会本来剩余就少,要想建立大政府,需要用特别激烈的措施,强化国家机器、提升国家能力,才能从民间汲取大量财富。

即使有少数“有为之君”想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成就一番大业,比如汉武帝、隋炀帝,也会激起官僚集团和民间社会的反感、警惕乃至直接反对。经过长期培育,儒家意识形态已经深入人心。任何建立“大政府”的努力,都会被理解为“暴秦”重现,从而引发社会各方面的不安和抵制。

分析至此,结论就很清楚了。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必须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才能避免或者减少内乱内战,有效抵御外敌。可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必然带来皇帝权力过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有权力集中的皇帝,但又必须设法控制他的权力。

解决方案就是儒家学说及其倡导的“小政府”。表面上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因为是“小政府”,政府财力有限,限于吃饭财政,国家能力也就很有限,就算赶上昏君暴君,皇帝“胡作非为”的范围,也没多大。中央政府需要耗费的财富,无非皇室开支、修建宫殿、陵寝等少数几项。这些钱,和个人消费相比,当然很多,但和任何“大政府”的支出相比,都是小钱。

这也是儒家学说最终压倒法家学说的根本原因。统一王朝的皇权本来就很大,法家的严刑峻法再来个火上浇油,相当于汽车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实在太危险。强大的皇权,还是要靠儒家这种保守内敛的学说来制动、迟滞,这样才能防止翻车。

可见,中国古人之所以选择“小政府”,其实是为了遏制强大的皇权。国家能力因此受损,是无法避免的代价,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从整体和长时段来看,中国古人的这个选择非常成功。最大的成就,是维系了几千年连绵不断的华夏文明,并且,其间不乏延续了百年以上的和平年代。这个成就,世界上其他文明望尘莫及。

谁也没想到的是,到了近代,由于全球化,中国又一次处于类似战国时期那样的列国分立状态。怪不得李鸿章感叹,这是“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上一次类似的局面,确实要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由于这个大变局,秦朝以后中国成功运行了两千多年的“小政府”解决方案,变得不合时宜。中国陷入了全面的被动和危机,需要做出全面的调整和改变。为了应对外部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必须重建强大的国家能力。

这个调整和改变,用了一百多年时间。对个体来说,这个时间很漫长,但对文明、国家来说,这段时间并不算长,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瞬间。

因为这一百多年而苛责古人,完全没理由。古人对他们时代的难题,解决得很好,他们表现优异。对我们时代的难题,我们也解决得很好。大家的表现都很优异。华夏文明不愧是世界一流的文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1077.html
上一篇徙木立信的成语典故及释义,每日推荐
下一篇一寸长,一寸强,历史上,长兵器才是制胜的根本

为您推荐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尊号而命名的城市

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也是秦朝的创始人。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多次巡视东方边疆,并下令修筑了一条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光绪皇帝的囚禁之地——玉澜堂

在颐和园有一处有名的建筑群很引人注目,它就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囚禁光绪皇帝之地——玉澜堂,也是游客游览颐和园的必去之处。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越南国宝“皇帝之宝”金印,二百年颠沛流离终将归国

近半个月来,关于越南阮朝金印“皇帝之宝”的拍卖,越方紧急与法国Millon拍卖行进行了沟通。该枚金印原计划在10月31日进行拍卖,在越方的“强烈关注”下,拍卖日期一推再推。有消息称,经过谈判,这枚“皇帝之宝”将于近期回归越南。这枚“皇帝之宝”金印为阮朝第二位皇帝明命帝在1823年所铸,重10.78公斤,尺寸13.8x13.7厘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甄”字到底该怎么念?皇帝和大臣,到底是谁不识字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科考发榜,宋徽宗让中书侍郎(即副相)林摅(读书)来挨个唱名。读到进士“甄彻”这个名字的时候,林摅把“甄”读成了“坚”这个音。宋徽宗皱了皱眉头,对林摅说:“你读错了,这个字念‘真’。”林摅不是进士出身,他父亲当年是闲谟阁直学士林邵,林摅是恩荫入仕,因为处理张怀素谋反案非常得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淄博文旅: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东岸,有四座巍峨耸立的山丘,且均匀排列,互相连属。夏天,青葱翠绿,气势磅礴。冬天,雪雾朦胧,显得更加神秘、壮观。其实,这不是山,而是战国时期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四个君王的王陵。齐国四王冢四王冢呈东西排列,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自西向东,齐威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死后都是要葬到一起,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时去世吧,如果一方先去世了,那怎么下葬,是不封墓等着另一方合葬还是分开葬呢?关于处理皇帝和皇后去世是否合葬的问题,每个朝代处理的规矩都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每个朝代皇帝和皇后是如何合葬的。先从两汉时期说起,其实在两汉时期皇帝和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