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上真正的圣旨和圣旨宣读是什么样子?可不是电视中那样的!

历史上真正的圣旨和圣旨宣读是什么样子?可不是电视中那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圣旨和宣读圣旨是什么样的?

说起圣旨,咱们立马就能想起这么一幕场景一名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圣旨,徐徐展开,大声念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熟悉的场景啊,有很多错处。

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来自朱元璋朱元璋之前的圣旨开头不是这样的,比如三国刘备的登基诏书,开头是这样的。建安26年夏四月,丙武皇帝,臣备感用玄母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先说时间,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常以应天顺时,受资明命来开头,意思是顺应天道时局,给你下达这样的命令。比如唐朝,开头会是大唐皇帝令昊天有命,皇王受之,或者门下天下之本。因为唐代的圣旨一般都由门下省审核颁发,比如宋朝,喜欢用朕少英俊命或朕英昊天之卷命开头,比如元朝,他们的文化里最高的神是长生天皇帝在颁布圣旨的时候,喜欢用长生天气力礼大福因护助理皇帝圣旨开头。

二、这八个字怎么断句呢?咱们拆分一下,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知道怎么断句了。朱元璋从乞丐、和尚一路成为了皇帝,自然要给自己图纸摹本增加神话。他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天意之所欲也,故号为天子者,亦是天如父,是天以孝道也,这是奉天的来源。朱元璋称帝后,写了欲治祭梦,给大臣们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还有一个紫衣道士,授予他真人服饰和法鉴。他把南京改成应天府,建了一座奉天殿,并规定皇帝所持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大圭是一种玉制手法。至于承运,来自邹衍的武德终始说,认为每个朝代代表一种德,武德周而复始。朱元璋认为自己开创大名,承载着历史必然的运势。因此,朱元璋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即自己是遵照上天的旨意,承载运士之道的皇帝。自此,明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都喜欢加上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大字。清朝后来也沿用了下来。这六个字之后的字主要有三种,诏曰、制约、敕约。诏曰是昭告天下,一般是重大的政事,布告天下臣民,制约则是告诉官员们,一般是制度规则类的,制约则是告诫劝说用的,一般都是皇帝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候,顺便敲打一下,勉励他们继续努力。所以,究其本源,这八个字应该读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呢,一口气读完不断句。

三、大家也注意到了,圣旨的格式一般是奉字放第一行,天承运放第二行顶格。皇帝诏曰,放第三行比第二行天承运的天字低一格。这样的格式并不是说应该断句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为了显示天和皇帝的绝对权威,上头不放字,才形成这样的格式。

四、圣旨的结尾不一定是钦此二字。有的圣旨并没有专门的结束语说完就算,有的圣旨会选择其他的语助词来表示结束,比如余西。还有的圣旨结束词比较长,比如告布天下贤史,闻之结尾。

五、在宋代以前,基本没有圣旨这一概念。人们对皇帝的命令通常用的称呼是制书、诏书、敕纸等,圣旨的使用非常少见,到了宋朝,圣旨一词才普及开来。

六、不同级别的官员。街道的圣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接圣旨的官员品级不同,圣旨的轴柄也不同,一品是玉轴,二品是黑牛角轴,三品是贴金轴,四品和五品是黑牛角轴。圣纸的颜色也不同,一般来说,圣纸的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风赠的官员官衔越高。五品以上的官员。圣旨是彩色的,有三色、五色和七色,含金黄、大红、咖啡、赭石、橘黄等色,底纹有仙鹤、狮子、卷云等图案,绚丽多姿。五品以下的官员。接到的圣旨就是单色的了,一般是纯白领。

七、圣旨大都不是,双手轻轻一展,两边就到头了。圣旨的宽度一般是33厘米左右,长度没有硬性规定,长的可达五米,短的大约也有两米。影视剧中普遍存在的不到一米的圣旨基本是错的。

八、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有了某个灵感或者做了一个决定,就会对身边的大臣或太监说,来人,拟旨。然后他说大臣或太监在旁边写,甚至他自己亲自拿起笔来写,一份热腾腾的圣旨就出炉了。真实的圣旨可不是这么儿戏的,有些圣旨非常隆重。需要由礼仪、祭祀才能启动,而即便是一般的圣旨,起草、审定、修改都由专职的官员负责,这些官员甚至有时候会拒绝起草。圣旨的盖章也不只有皇帝的一个大印就行,还需要有宰相等高官的印章,否则圣旨就不算真圣旨。不会被执行,或者会被追回。历史上没有多少皇帝敢随便就甩出自己一个人的圣旨,皇权没有那么肆无忌惮,但有些圣旨特别接地气,完全突破人们的常规认知,甚至让人哈哈大笑。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谈谈圣旨的相关故事!欢迎继续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0464.html
上一篇勇于持续挑战诸葛丞相的真汉子,还原七擒孟获真相
下一篇邋遢的王安石

为您推荐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