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吕不韦被诛原因:秦始皇嬴政借口宫闱之事,实因《吕氏春秋》之祸

吕不韦被诛原因:秦始皇嬴政借口宫闱之事,实因《吕氏春秋》之祸

一文详解秦王嬴政为什么容不得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从秦一统天下后的历史看,秦始皇虽然依照法家学说来治国,但其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实际是五行学说:即依照金、水、木、土、火的相克、相生思想。水克火,周为火德,而秦是水德。这就已经是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传播的观点,后被《吕氏春秋》加以体系化。

秦始皇在一统中原之后,更加努力地扶持这种“五行终始说”,以说明秦王朝建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皇自称“皇帝”的同时就宣扬:秦取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这个历史宿命早在五百年前就被确定下来了。传说五百年前秦文公外出打猎时得到了一条黑龙,这条黑龙就暗示着化身为水德的秦人要取得天下。于是,秦王朝建立后便一切都依照五行学说行事:规定河水更名为“德水”,各种颜色中以代表水的黑色为等级高的颜色。除此之外,与水德有联系的声音、数目也颁布法律加以规定:数字以六为尊,其原因是六代表五行中的水,故而秦王朝能凑成整数的皆为六:车六尺,乘六马,六尺为步,符、法冠都是六寸,凡是与数字有关者,都以六为上。这些例子都说明:秦始皇的政权是在五行学说之下运行的。

由上可见,对于《吕氏春秋》中提出的统治理论,秦王嬴政绝对赞成。

《吕氏春秋》抄译本

1.《吕氏春秋》所述与秦王嬴政施行治国原则不同

但是《吕氏春秋》多处却引秦王嬴政不悦而发怒,其书不仅提倡法家思想,而且对儒、道、法、墨各派兼容并包。此书在治理国家方面除主张严刑酷法的法治以外,还鼓吹儒家的“仁义”、实行怀柔政策。吕不韦在对关东六国进行一统时,除动用武力彻底消灭之外,经常实行笼络与绥靖手段。吕不韦甚至有时采用“兴灭国,继绝世”的策略,以此获得某些诸侯的退让和支持。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在吕不韦当权时期是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但秦王嬴政不大赞同这种做法。

长大成人的秦王嬴政,是不喜欢这种手段的,他不仅继承秦国一直推崇的遵法传统,而且将法家的严酷统治方法推向极端。对法家学说的赏识,首先是因为秦人的环境和传统。秦人起初处于黄土高原的陇地,这里土地贫瘠,气候寒冷,生活艰苦,人民性格爽朗。而历来的统治者都是采用重罚、重赏的办法统治人民。因此,秦民形成了“重功利轻仁义”的价值观;其次是因为秦王嬴政本人的品性。他在认识李斯之后与之不谋而合。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但他的主张、思想都已经超出荀子儒家观点的范围,把荀子的《性恶论》偏激的认为人性是先天“恶”的,发展成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国方式。李斯早在吕不韦当政时就来到了秦,后来深得秦王嬴政的倚重。

秦王嬴政在一统后施行的政事军事措施,可以明显地看出和《吕氏春秋》中宣扬的刚柔相济、“德”“刑”并用的做法之差异;其苛法严刑前所未有,以至“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在战争中尸横遍野就不说了,刚刚平定六国后又大搞建设,建六国宫殿,北筑长城,南戍五岭,致使数以百万计的劳动人口死于边塞及工地。在这十余年中,唯有暴力在肆虐,吕不韦所推崇的仁德与刑罚兼施的统治方法,已被极端的、单一的严刑酷法的统治方式所取代。秦王嬴政所信奉的治国原则早在吕不韦掌权时期就初见端倪了。

吕不韦画像

2.《吕氏春秋》所述与秦王嬴政用人之道不同

《吕氏春秋》有关用人之道的论述秦王嬴政更为恼火。在《孟夏纪.用众》中有:“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善于经商者则取长补短,以长济短才能赢利,当权者也应该遵循这个道理。善于吸取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短处的人,才能成功。而善于以长处弥补自己不足的人,才能获得天下。此理论让刚愎自用的秦王嬴政怒发冲冠,恨不得一把火烧掉这些竹片。

《吕氏春秋》记载:“君之所以立,取于众,出乎众也。”即:君主成就丰功伟业必须依靠众多比自己高强的臣下,只有这样才能“出乎众”。事实上,这正是吕不韦掌权十余年的用人之道。在他掌权的数年间,其在军事、政事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依靠任用的大臣将军。吕不韦知人善用,文武大臣们个个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由此可见吕不韦极善用人,善于发挥众人之长。不专制并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正是吕不韦执政的特点。

秦王嬴政执政观点恰恰相反。在一统后,他变得更加独断专行,不相信任何臣下,他的行动诡秘,基本上没人知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有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远远看到丞相李斯的车骑很多,顿时龙颜不悦。伴随左右的宦官私下通知李斯,令其减少车骑以免引起秦始皇不高兴。谁想到秦始皇见到李斯减少车骑后反而大发雷霆:“谁将我的话泄露出去了!”他质问身边的宦官,当然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命令将当时在场的宦官全部杀掉。此后有人评论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灭诸侯,吞天下,意得志满,为所欲为,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始皇亲幸。以刑罚为威,天下之人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可以看出吕不韦与秦王嬴政用人之道截然不同,嬴政认为“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说明嬴政喜欢独断专行、事必躬亲,不信任臣下的性格和作风,绝不是在一统天下之后才出现的。早在吕不韦执政期间,这种专断作风就已慢慢地在年轻的秦王嬴政身上形成了。只是,在没亲政之前,他不得不强忍着不显露出来而已。

《吕氏春秋》抄本

3.《吕氏春秋》所述与秦王嬴政信仰不同

《吕氏春秋》中收有墨家的学说,但《墨子》一书中专门录有《明鬼》一章宣扬鬼神,而《吕氏春秋》中却与之相反,很少有相信鬼神之类的话语,反而常常见到强调人的作用,不赞同迷信天鬼的言论。例如《有始览.名类》中提道:“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季春纪.尽数》中说:“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不苟论.博志》中有论述说:“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这些言论正是吕不韦所遵行的鬼神观,他的一生从来没有祈神求鬼,也没有放任自己的表现,始终都在靠自己打拼。

但是秦王嬴政不仅笃信阴阳五行学说并努力将其神秘化,而且一直迷信命运、鬼神。这种心理到一统后愈来愈严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为了获得长生不死之药,多次派人到海中求仙。梦想长生不老已是荒唐,又妄求神仙和灵丹信奉仙怪近乎荒诞。难怪一再上当被骗,而自己却始终执迷不悟。

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方士徐福奏报,提到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上有仙人,可以获得长生之药。秦始皇马上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便没了音讯。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又指派燕人卢生去求仙人,命令韩终、侯公、石生去寻找不死之药。不仅徒劳无功,反而被方士给耍了,先是向秦始皇呈献图书,后来又说“真人”必须隐秘,才能得到不死之药。于是,始皇自己号称“真人”,行动隐蔽不被人知道“以辟鬼”。但不管怎样求神装鬼,都不可能得到不存在的不死之药。

最后,秦始皇杀掉咒骂他的儒生、方士,制造了影响极坏的“坑儒”惨案。然而,屡屡上当的秦始皇,对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寻鬼神矢志不渝。当他巡行到东海岸,听说海中有大鱼,射中就能找到仙人,竟然亲自乘船出海,不惜冒生命危险在风浪中射鱼求仙。见到“亡秦者,胡也”的迷信预言,就认为胡人乃是匈奴,是秦王朝的死敌,马上下令伐匈奴。听说周鼎中有一个沉没在泗水,他相信找到这个鼎就可永远保住皇位,就在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东巡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斋戒祷词,命令千人潜入水中求周鼎,结果一无所获。

更可笑的是,秦始皇南下渡淮,经南郡到湘山时,因船行水中遭遇大风影响过江。侍从说此地有湘山神乃是尧之女、舜之妻,因而触怒始皇,下令砍光湘山上的树。这种与“神”搏斗毫无理性的行为,后来被某些史学家赞扬为“不惧鬼神的精神”,这恰恰反映了秦始皇是深信鬼神的。

从秦始皇一生的活动中可以得出结论,他始终相信命运、鬼神之说,对于《吕氏春秋》中流露出不相信命运和鬼神的态度怎么能接受呢?

秦王蠃政明白,《吕氏春秋》尽管不是吕不韦自已所写,但仍明确地表达了吕不韦的想法。

秦始皇嬴政画像

4.秦王嬴政借口祸乱宫闱之事,发配吕不韦到西蜀,饮毒自尽

秦王嬴政借嫪毐事件,剥夺了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并把他赶出秦国中心,贬到河南。吕不韦在秦国没有了权势,但他的声望在山东六国还是极高的。“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此时此刻,吕不韦如果稍有异心,逃离秦国是无任何阻碍的。但他立场坚定,毫不动摇。当秦王嬴政以一纸书信历数他“莫须有”的罪状,要把他全家发配到蜀地时,形势更发展到性命攸关的严峻时刻。然而吕不韦还是不愿逃跑。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甘愿饮鸠自尽,含恨于九泉。

整理编纂:小二黑以今说古

(配图来源于网络,侵权告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3609.html
上一篇吴世昌|炸弹壳的故事
下一篇关公的两次显圣!

为您推荐

李斯是千古名相,政治手腕极高,为何却会最终输给赵高?

李斯是千古名相,政治手腕极高,为何却会最终输给赵高?

李斯之所以会输给赵高,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的话,一是因为秦法不允许他有太大的权力,二是因为赵高代表的其实是胡亥,真正要杀李斯的也是胡亥。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李斯失去了人心,失去了他身后整个秦朝官员系统的支持。这一点,其实才是最致命的。想要说清楚李斯败给赵高这件事,我们还得从秦始皇没死那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