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清朝为何会爆炸式人口增长?不仅仅因为红薯

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清朝为何会爆炸式人口增长?不仅仅因为红薯

作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拥有超过十四亿人口。我国的人口规模能达到目前的水平,除了有赖于新中国的稳定发展,同时,一直以来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早在清朝中期,我国的人口就曾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从清朝刚刚建立时的七千万人口,历经康乾盛世之后,在道光年间人口达到了惊人的4亿多。

如此短的时间里,增长了三亿多人,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人口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到底是有着怎样的原因?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与当时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明朝灭亡之后,随着清王朝统一全国,从顺治到道光年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除了极个别时期,社会大环境整体上保持了和平稳定。

而且,经历康乾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充分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高居世界第一。

有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在提升生产力的方面,康熙皇帝统治的时期,就根据国家的现有状况制定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

这样一来,在税收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收入就越大,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百姓生育子女的热情。等到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清王朝已经拥有了“亿兆黎民”。

不过,康熙皇帝的这项法令只能算是一个开胃小菜,真正让平民百姓彻底放胆繁衍子嗣的还得数雍正皇帝,他看出了问题的所在。

当时,清王朝实行按照人头纳税的制度,这种收税制度对于地主和权贵阶级非常有利。雍正将人头税,改为“摊丁入亩”土地越多纳税越多。

这项法令,大大伤害了当时大地主的利益,雍正皇帝本人也因此背上了很多的差评。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整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数量最多的平民百姓而言,这是一项极为有利的好政策。也正是在雍正朝之后,清朝人口迎来了真正的井喷时期。

同时,在中国之外的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也不可避免影响到了东方帝国的发展和兴衰,哥伦布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在富饶的美洲发现了无尽的财富。

除了矿产和香料之外,美洲土地上的红薯、玉米等高产经济作物,也开始在全世界各地传播种植,早在明朝中后期,这些经济作物已经开始在国内某些地区被种植食用。

到了清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大力向全国推广这种高产易种植的粮食作物,相比小麦和稻米,玉米和马铃薯更适合北方和贫瘠地区大范围种植,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这种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

包括很多蔬菜和水果,极大丰富了主副食的来源,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口的平均寿命,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对外贸易交流。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包括清朝前中期的贸易交流,为国内的粮食产量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无论任何时候,粮食产量都是保证人口数量的先决条件,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种植五谷,而这五谷之中,不包括玉米。在明清之前的各个朝代靠着种植五谷杂粮,根本无法养活四亿多的人口。

原因很简单,作为土生土长的五谷,产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准,并且国内的很多土地并不适宜这些粮食种植。

每当人口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波大范围的人口减员,表面上看是由于战争和灾害导致,实际上还是粮食的问题。

在玉米、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被引进国内之后,由于其抗灾害能力强,对土地的适应性好,产量高等特点很快就被大力推广种植。

早在明朝时期,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就曾表示“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有言越闽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灾害降临之后,麦苗稻米全部损耗殆尽,而番薯土豆却能生存下来,灾年依旧能够确保粮食产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时期,官方还对传统的稻麦等经济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进,从一年一熟的收获模式,变成了“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粮食产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只可惜在明朝末年,这些粮食经济作物未能彻底推广,更不要说改进耕作技术,加上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无法迅速繁衍人口。

直到清朝时期战乱消弭,加上最高统治者康熙、雍正等皇帝大力推进税收改革,从根本上去除了人头税的制度,最终才极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最终为康乾盛世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雍正和李卫等人,顶着压力施行摊丁入亩,之所以会遭遇各种强大的阻力,就是因为他们的法令触动了广大地主阶级的蛋糕。

至此之后,地主阶级不得不按照自己的土地缴纳赋税,而农民则是由于本身没有太多的土地,免去了诸多的赋税,一时间很多“黑户”由此重见天日,不仅是极大刺激了百姓生育人口的积极性,同时凭空就让整个国家都出了大量人口,客观上形成了人口井喷的现像。

总之,清朝时期人口的井喷式增长来源于多个方面,粮食产量的提升、政局稳定、康乾盛世的出现,都是关键的原因,然而人口再多,到了晚清时期,大清朝依旧是被世界潮流所抛弃,最终丧权辱国,黯然落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2580.html
上一篇大臣称家中水井全是酒,朱元璋欣然应邀品酒,走半路就下令杀全家
下一篇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史料中透露的两大疑点,诸葛亮都不敢相信

为您推荐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看铜像最后那一眼,便看懂帝王一生的妒与恨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看铜像最后那一眼,便看懂帝王一生的妒与恨

文|竹英天下长河大结局了,康熙终于成为了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三藩平,黄河清,台湾收。当然这部剧最大的核心还是黄河,千百年来黄河的大难在康熙这里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改进,这也是康熙这一生最大的功绩。也是他这一生的夙愿,但是这辉煌的背后是多少白骨换来的盛世。改革从来都是见血的动荡,而治理黄河的背后更是牵涉了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这些天,有网友给我提出了建议:      鉴于我迄今为止已经写了很多和《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而且深挖了不少剧中的内容和细节,何不按照电视剧既有的剧情,再结合这些细节,重新把这部电视剧再进行一个全方.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这些天,电视剧《狂飙》正在热播,几乎是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这是继《人民的名义》以来,又一部可以引起所有人广泛共鸣的电视剧。就连向来不怎么看电视剧的笔者,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在追剧。众所周知,笔者创作了很多和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对《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情早已烂熟于心。今天,偶然的机会,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文|赵梦得康熙登基后,非常重视其父顺治留下的密奏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此后他规范了在密奏时的一些程序和规范:“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就是是重要的话说四遍了。影视画面现存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由百余人所写,虽然较顺治时期大有增加,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不死,太平天国能推翻清朝吗?概率很低

杨秀清能力强悍,却缺乏大格局,即便没有天京事变,东王、北王、翼王、燕王也会各自独立,被清军各个击破,过程很精彩,失败也更惨烈。一、杨秀清没有“大格局”,缺乏进取心,采取内线作战模式不可否认,东王杨秀清能力强悍,也有魄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杨秀清功不可没。没有杨秀清的奋斗,就不会有太平天国的辉煌
天下长河: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一集结尾,头发花白、稀疏到几乎快扎不起辫子的康熙,来到百姓供奉的河伯庙,看到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半晌,他缓缓回头,眼神望向镜头。缓慢拉长的镜头,配上急促呼号的音乐,像是一种拷问,很难不让人去思考,那眼神究竟是什么意思?要读懂这个眼神,先要从头理顺,康熙是个什么样的人。 【百姓】很多人不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雍正关于雍正篡改圣旨登基的故事,已经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上演,而其实这种传言早在雍正年间便已传播于民间社会。就当时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几个阿哥来看,人们很少认为康熙皇帝会传位于所谓的“贤王”八阿哥,反而都认为康熙会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因此才出现了雍正篡改圣旨,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改为“于”,进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