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恭亲王奕的肖像照,被誉为大清形象的特写。代表一段屈辱的历史

恭亲王奕的肖像照,被誉为大清形象的特写。代表一段屈辱的历史

(恭亲王奕䜣)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晚清恭亲王奕䜣的一张照片,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拍摄这张照片的背景。说起来,那是一段让大清屈辱的历史。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天安门,英国的米字旗在安定门上迎风飘扬。

10月24日,联军占令北京。他们以胜利者自居,确定当天中午午时,在天安门东边的礼部大院,签订“和平条约”。

从安定门到天安门东侧礼部大院,布满了英国士兵,他们身穿红色制服,头戴白色头盔。

当时,驻华公使额尔金是英国在华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他按照大清皇帝的规格,乘坐十六抬大轿,神气活现地进入北京。

(额尔金)

恭亲王奕䜣是大清帝国的全权代表,按照约定,他带领团队按时到达签约现场。但开进北京的英军高奏英国歌《上帝保佑女王》,足足折腾了一个多小时。

下午三时,在英国歌声中,额尔金的大轿才缓缓到来。比约定时间晚了三个小时。恭候多时的奕䜣强忍怒气,忍气吞声地迎上前,拱手致意。

额尔金假装没有看见,连头也不回。随后,他要求恭亲王走在他的前面。奕䜣为了尽快签约,忍住不发一言,脸上却忍不住露出了厌恶的表情。

随军摄影师、意大利记者菲利斯·比托也来到签约的礼部大堂,试图拍摄一张好照片为新闻配图。

(菲利斯·比托)

他把照相设备搬进来,放在大门正中,偌大的镜头对准了恭亲王,但由于当时室内光线不好,拍摄并不成功。

11月2日,奕䜣按照礼节,回访额尔金。比托抓住机会,为奕䜣补拍了两张照片,本文开头的照片就是其中一张。

照片中,年仅28岁的奕䜣面容清癯、表情沉痛、双眉紧锁,显得悲凉而忧郁。

这应该是清代皇室成员最早的照片。某种程度上,此照成了当时内外交困的清廷形象的特写。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总司令格兰特)

事后,比托把奕䜣的照片大肆向英国军官兜售,作为清宫皇室的一员,奕䜣的肖像照在欧洲引起了轰动,被多次冲洗,广泛流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0716.html
上一篇【长篇连载·远去的汽笛声】(25)•国难中的爱情(上)
下一篇刚刚被解职的英国财政大臣发文:我被特拉斯要求“卸下职务”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