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犹太人与释迦族:信仰与流亡

犹太人与释迦族:信仰与流亡

在今天北非、西亚一带居住着一大群人,他们是白种人,但又和欧罗巴人种差异很大,这就是“闪米特人”(简称闪人)。据研究,闪米特人最早是生活在北非一带。公元前5000年左右,撒哈拉逐渐从草原变成沙漠,闪人陆续东迁,很多人搬迁到了今天的西亚一带。在前面说的两河文明中,不少国家都是闪人建立的,比如说阿卡德王朝的阿卡德人、古巴比伦王国的阿摩利人、亚述帝国的亚述人、新巴比伦的迦勒底人等都是闪人。可以说两河文明得有一大半是闪人创造的。还有在地中海东岸,今天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的腓尼基人(迦南人)也是闪米特人。这些人在公元前3000年就定居下来,擅长航海经商,人称“海上民族”,其中一支还跑到北非建立了殖民地,建立了称霸地中海数百年的迦太基帝国。

在这些商人中,有一支长期居于阿拉伯半岛,最后在公元7世纪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庞大帝国,甚至几乎席卷欧洲。他们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故事,咱们后面再讲。

还有另一支闪人,在数千年中奔波劳顿,足迹遍及全球,饱受压制、厌弃,同时也积累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和智慧,他们就是犹太人。这里咱们先聊聊犹太人在中古时期的故事。

话说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两河流域北边的哈兰地区居住着一群闪米特人,以游牧为生。后来,他们在传说中的首领亚伯拉罕的率领下,从伊拉克进入叙利亚,又往巴勒斯坦地区迁徙。这就少不了跟当地同属闪族的迦南人玩些谋财害命、抡砖舞刀的把戏。迦南人把这帮远道而来的人叫作“希伯来人”,意思是“河那边来的人”。希伯来人跟迦南人折腾了一些年,因为年景不好,又南下逃荒到埃及。据说他们的领袖是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传说雅各曾经和天使摔跤得胜,所以这帮人又自称为“以色列人”,意思是“神的勇士”。

在埃及这个物产丰富的大粮仓中,希伯来人开始过得还凑合。但后来埃及的法老想要争霸欧亚非,建立强权帝国,开始疯狂压榨国内的人民。没根没底的希伯来人就成了最好的奴隶。这么下去,希伯来人终于忍受不了了,就在公元前13世纪,由摩西率领,往东逃出埃及。传说,摩西带领几十万希伯来人在逃难途中,在西奈沙漠中写下了“十诫”,让大家伙儿抛弃过去杂七杂八的宗教信仰,统一信仰上帝耶和华。这样就创立了犹太教。

希伯来人穿过西奈沙漠,回到巴勒斯坦之后,又开始和同族兄弟迦南人开战。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加上希伯来人还分成了“以色列”和“犹太”两个联盟,力量分散,所以打了一百多年,也没抢到多少地盘,还动不动被迦南人打得满地找牙。后来,希伯来人又出了几位伟人。一位叫撒母耳的首领把各部族团结在一起,扫罗王(公元前1047-公元前1007年在位)则建立了统一的犹太-以色列国家。之后,大卫王(约公元前1040-公元前970年)和所罗门王(公元前970-公元前930年在位)先后登基,带领希伯来人进入极盛时期,征服了约日河以东、死海以南地区,又和埃及结交,还发展海外贸易。据称,所罗门王不但英明神武,而且富可敌国,就连埃塞俄比亚的示巴女王都对他一见倾心,以身相许。所以埃塞俄比亚人都自称是所罗门王的后裔。

不过,希伯来人的好日子也就这百年时间。所罗门死后,帝国又分裂为两个国家,北方的叫以色列王国,南方的叫犹太王国,两家兵连祸结。好在当时两河流域的国家也正在混战之中,一时顾不到这边。等到亚述王国强大起来后,在公元前721年灭了北方的以色列国。南方的犹太国虽然没有被灭,也被迫向亚述称臣,沦为附庸。

此后,犹太国就只能不断地拜老大,亚述、埃及、新巴比伦、斯……谁拳头大谁是宗主。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经两次攻占耶路撒冷,把大批犹太人掠回巴比伦。大部分人在巴比伦待到了死,他们的后裔直到公元前559年,波斯的居鲁士大帝攻灭新巴比伦之后才得以被释放回国。在这场浩劫中,身在异国的犹太人别无指望,只能依靠宗教。于是,他们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更虔诚了。返回故乡后,这种宗教热情进一步感染了所有的犹太人,犹太教成为深入全民族骨子里的灵魂寄托。

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犹太人过得好了不少,所以犹太人对波斯帝国是很有感情的。然而波斯帝国的统治也只有两个世纪,随后,犹太国又相继被亚历山大大帝、古埃及托勒密王国和中亚塞琉西王国所统治,最后被古罗马征服。罗马人对犹太人毫不客气,一番残酷掠夺、镇压之后,把他们全部轰离巴勒斯坦,使之开始了一千多年的流浪生活。

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印度河河谷便出现了城市,并创造了著名的哈拉巴文化。后来,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大批印欧语系的金发碧眼的白种人从中亚进入印度,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这些人自称“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雅利安人逐渐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最初,雅利安人在当地搞畜牧业,后来吸收当地的知识,开始种植大麦等农作物。雅利安人从西边一路过来,也带来了两河流域的一些先进文化。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铁器出现了。雅利安人原本建立的氏族

部落制度也开始解体。部族同胞间的贫富差距拉开了,首领和僧侣权力增大,形成权贵阶层,甚至世袭国王;一般部族成员成了穷人,甚至卖身为奴。在宗教文化方面,雅利安人把自己的部族信仰和印度本地宗教信仰结合,创造出了“婆罗门教”(在公元2世纪左右发展为印度教),僧侣被称为“婆罗门”。

为了更好地保护权贵阶层骑在穷人脖子上,也为了保证雅利安人能在本地占据优势,印度统治者们搞出了种姓制度(瓦尔纳制度)。简单说,他们把全国人民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前三个种姓是专属于征服者雅利安人的,最后一个首陀罗属于达罗毗荼人。

地位最高的是僧侣、祭司,即婆罗门,是所谓“最接近神的人”。位列第二的刹帝利是君王、武士、官员,掌握着世俗政权。这两个高级种姓的人高高在上,大权在握,家财万贯,勾结起来作威作福,好不痛快第三等级的吠舍就是平民,包括农民、工匠、商人,一般是雅利安人中的中下阶层,他们要向国家纳税。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的人从事“卑贱”的职业,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实际上等于奴隶。当然,实际上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在职业分工上并不那么泾渭分明,比如种地、里面既有吠舍也有首陀罗。

印度王公们还颁布了一部《摩奴法典》,规定各个种姓等级的权力及义务。其中第四等级首陀罗最惨,他们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各个种姓之间发生冲突,惩罚也完全不一样。低级种姓的人如果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那么,动手的要砍手,动脚的要砍脚。而高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一个首陀罗,则只需要赔偿牲畜就可以了。婆罗门骂首陀罗罚款12帕那,骂吠舍罚款25帕那,骂刹帝利罚款50帕那。相反,刹帝利骂婆罗门要罚100帕那,吠舍骂婆罗门罚150帕那到200帕那,首陀罗敢骂婆罗门,就要被滚烫的油灌入嘴巴和耳朵。

印度的种姓制度极为森严。这四个种姓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的水。四个种姓的职业可世袭,而且互相不许通婚。换言之,你如果是吠舍,那么不但你一辈子是吠舍,而且你的结婚对象也只能是吠舍,你的子子孙孙,都永远是吠舍,真是“永世不得翻身”。那么,假如真有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不同种姓通婚,那生下孩子该怎么办呢?随父亲?随低的一方?你太小看印度权贵的手段了。不同种姓之间通婚,生的孩子算作第五个额外等级“贱民”,比最低等的首陀罗还要低贱。贱民只能居住在村外,不能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走在路上还要佩戴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声音或敲击器物,提示旁人及时躲避。

古往今来的社会,阶级壁垒或大或小,也只有印度能做到如此。在这套制度下,印度的贫富贵贱完完全全、永生永世地被固化了。为了维护这个制度,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僧侣还编出了一整套故事。他们说,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

可是,这样让人一辈子看不到希望真的好吗?不怕底层人起来反抗吗?婆罗门有办法。大家可以指望来世嘛!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就可能升为较高种姓者,不老实的人则降为较低种姓。怎么样,为了来世的幸福,这一世你就老老实实干活吧!

种姓制度不但是冷酷的、不人道的,在印度人之间还制造了隔阂和对立,而且也使得社会更加落后。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印度长期发展迟缓,种姓制度“功不可没”。

到公元前7世纪,印度四分五裂,比较大的国家就有16个,小国不计其数。于是大国争霸,小国投机,闹得鸡犬不宁。西边的波斯帝国,还有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带兵打过来凑热闹。加上种姓制度的压迫,民众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候,很多人开始质疑婆罗门教所谓的“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到底是真理还是胡扯?凭什么婆罗门就能接近天神,而首陀罗连参加宗教活动都不被允许?为何不能打破这种禁锢?只要虔诚,人人都可以出家修行!只要信仰坚定,众生平等,四大种姓不分高低贵贱!这叫作“沙门思潮”。这期间涌现出不少哲人,而最著名的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释迦牟尼,也就是佛教中的“佛陀”。

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出生在今天的印度、尼泊尔的边境。他本名悉达多,父亲是位释迦族的部族酋长,叫“净饭王”。据说悉达多生下来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思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云,这当然是神话。悉达多没有这些神迹,但他聪明过人,而且怀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他生于权贵之家,锦衣玉食,后来娶妻生子,生活美满。然而,目睹民众饥寒贫病,目睹低种姓的首陀罗身处在万劫不复之中,悉达多愁周不展。怎样才能让人们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怎样才能让万众平等?苦苦思索。终于,他在29岁这年毅然抛妻别子,剃发出家,拜访诸位有名的学者,游学修行。经过一番游学,学者们都希望悉达多留下来一起修行,但悉达多认为这些人还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继续探求。

当时印度流行一种“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就是不吃不睡,光着身子挂刺藤、睡钉板,或者拿刀子戳自己,指望靠这种自虐到极致的方法来勘破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悉达多毕竟年轻,从学者们那里得不到答案,他也赶起了这个时髦,把自己折腾得形销骨立,以至于其他苦行僧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怀疑他要死了。可是,即使把自己折磨得奄奄一息,悉达多依然找不到想要的答案。

有一天,悉达多到尼连禅河去洗澡,因为长期饥饿,虚脱地倒在了河边。一旁有个善良的牧羊女看到了,就送给他羊奶喝。悉达多闻到香味,咕嘟咕嘟喝了好多羊奶,感觉身体舒服多了,才有精神继续探求人生真谛。可是随同他一起修行的几个苦修者,却很生气地离开了,他们觉得悉达多贪图享受美味的羊奶,背弃了神圣的苦修事业。这一正一反之间,悉达多忽然明白了:单纯残害自己的身体是愚蠢的,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普济大众。于是,他停止了自残的苦修,来到一棵菩提树下,闭目沉思多时,他终于顿悟了。他“成佛”了,想通了化解人世间痛苦的方法并创立了佛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01416.html
上一篇文史|明朝日本使节在宁波上演的“争贡”事件
下一篇为什么说德国是日本的榜样?请看他们对待二战的态度

为您推荐

没滤镜不修图,这个犹太人在上海拍了2万多张大片,美得像油画

没滤镜不修图,这个犹太人在上海拍了2万多张大片,美得像油画

100多年前的上海老照片惊艳了时光又到年底,很多人喜欢拍一张充满仪式感的照片,来跟过去告别。其实,拍照留念这件事,早在百年前就流行开了。在那个没有美颜相机的时代,人们烫着时髦的卷发,化着精致的妆容,在朦胧光影中尽显摩登时尚。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是犹太摄影师沈石蒂。从1921年到1957年,他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拍
世界杯足球地理学堂:伊朗的名称,或来自雅利安人

世界杯足球地理学堂:伊朗的名称,或来自雅利安人

本文首发于直播吧,版权周知伊朗2-0战胜威尔士,他们有望打破一个尴尬记录:唯一一支两次以上(包括两次)进世界杯,却从没有从小组赛突围的球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伊朗这支屡屡进世界杯,却屡屡倒在小组赛的球队。伊朗概括伊朗位于西亚。其中北部紧靠里海、南濒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