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宠物 > 养龟会送命?不知道这个方法真的很危险,你很可能在好心办坏事!

养龟会送命?不知道这个方法真的很危险,你很可能在好心办坏事!

家里养宠物的人其实都一样,最怕的就是养不好给养死了,不说价值多少钱最重要的还是有感情呀。

很多养龟的人也是这样,自己养的龟状态稍有不对就觉得是病了,浮水张嘴不吃东西就认为是肺炎晚期要嘎了,觉得自己是个好心人必须得救一下,接着网上各种查资料,什么阿莫西林、土霉素哐哐一顿搞,过了两天发现本来还能吃能动的龟已经奄奄一息了,然后特别愧疚,觉得用药没什么用还是让龟自己休养恢复吧,把它放在水里怕淹死就拿上晒台,拿上晒台又怕干死再泡进水里,就这么一系列“关爱”的操作,活活把一只本来只是吃饱了舒服地浮在水面上打哈欠的龟给整死了…

龟:“假如我不曾来过……”

然后一只挂了补两只、两只挂了补三只、三只挂了再补…,不知不觉已经送走了一个龟团的命,真可谓好心的杀手,温柔的缅北,可怜的龟龟也没想到有一天它很想逃,却逃不了……

那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呢?记住下面这个判定法则一定会帮你提高养龟存活率:


龟龟生病判定:

1. 四肢无力

2. 拒食拒水

3. 闭眼嗜睡

4. 浮水不动

5. 腐皮腐甲

6. 频繁张嘴

7. 排便异常

8. 体内出血

9. 鼻孔堵塞

10. 其他异常情况


判定方法:

连续观察三次,每次间隔至少1个小时以上,若每次小龟状态都相同即可判定是否生病,避免误判。


严重程度判定:

符合1项,轻微生病,康复概率:50%–70%左右

采取措施:注意饲养环境,继续观察,尽量不做其他干预,如混养的话需考虑隔离


符合2项,中度生病,康复概率:30%–50%左右

采取措施:需要单独隔离,根据情况晒太阳或浅水加温,继续观察龟的状态,同时准备药物,如未好转可考虑用药


符合3项及以上,重度生病,康复概率:10%–30%左右

采取措施:一定要单独隔离(一龟一缸),确诊后适当用药,一般用药周期至少都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切勿心急!若还是没有好转甚至病情恶化奄奄一息,就可以准备后事了...


体质好一点的龟生病只要饲养环境适应且稳定多数都是可以自愈的,相反如果我们过多干预、没有确诊就给龟错误用药治疗,往往都是加速龟的死亡,白忙活一场,费钱费龟费感情。


以上经验由本人亲手送走的37只烈士龟身上提炼总结,前辈可敬,没有他们就没有改革开放后其他龟龟们的幸福生活 ^_^

绝对干货,建议点赞、关注+收藏,养龟从此不迷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3_183408.html
上一篇山东男子饲养藏獒幼犬,2年后妻子遭醉汉欺负,藏獒护主将其咬伤
下一篇宠物猫因病被主人抛弃,流落街头瘦成皮包骨,收养半年后胖到压手

为您推荐

用药答疑、转诊登记、代配药品……闵行600多名家庭医生全力守护居民健康

用药答疑、转诊登记、代配药品……闵行600多名家庭医生全力守护居民健康

“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闵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便民就医服务,实现了“发热诊室全覆盖”。作为居民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00多名家庭医生,一边帮助居家治疗者监测病情,一边及时完成转诊,确保疫情期间不同人群得到及时的照顾。图说:家庭医生除了指导居民用药,还需要安抚居民情
“保命药”一年价格涨了十多倍?其有很多替代药品

“保命药”一年价格涨了十多倍?其有很多替代药品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对于大部分需要服用醋酸氢化可的松片的患者来说,有很多替代药品,只是针对一些本身就低钠、低血压的患者,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是最优选项。”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日前,市面上一款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激素类药物
梨泰院事件核心死因并非踩踏,新冠肺炎虽有自限性但仍需治疗|一周健康必读

梨泰院事件核心死因并非踩踏,新冠肺炎虽有自限性但仍需治疗|一周健康必读

健康新闻读不动,鹅滴医生秒看懂!每周五,鹅滴医生为你盘点本周必读健康资讯。                     梨泰院踩踏事故核心死因并非踩踏,“爬招牌”或许更有效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梨泰院地区发生严重踩踏事故,截至11月1日晚上11时事故已导致156人遇难,157人受伤。但此次踩踏事故的核心死因并非踩踏,而是挤压。据腾讯新闻
晚讯|舒泰神两款注射液联合治疗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获批临床

晚讯|舒泰神两款注射液联合治疗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获批临床

1、生物工程角膜恢复患者视力:猪皮胶原蛋白制成,使用前可存2年瑞典林雪平大学和LinkoCare生命科学公司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发了一种由猪皮中的胶原蛋白制成的类似于人类角膜的植入物。在一项试点研究中,植入物使20名角膜病变患者恢复了视力,其中大多数人在接受植入物之前是失明的。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该项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