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人类的语言发展有窗口期吗?

人类的语言发展有窗口期吗?

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的婴儿脑磁图扫描研究了双语家庭和单语家庭婴儿的语言学习能力。

他们分别选取了来自纯英语家庭环境中的11月龄宝宝和英语西语双语家庭环境中的11月龄宝宝。研究结果发现,双语家庭的宝宝对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反馈都比较强烈,而英语家庭的宝宝听到西班牙语时大脑几乎没有太大反馈。双语家庭的孩子前额叶和眶额叶皮层在实验中表现出更强的反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通过“爸爸去哪”一炮而红的刘烨儿子刘一诺也是一位双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网上流传着一个经典的视频。小一诺作为“中法两国的桥梁”给外公和爷爷做起了翻译。反应敏捷,口齿清晰。一诺不但中法双语精通,英语能力也齐头并进,一同发展。

有人说双语家庭的孩子天生基因不同,因此语言能力超乎寻常,也有人认为双语家庭的孩子是因为后天环境的熏陶才得以在语言的发展上胜人一筹。

那么语言能力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养成呢?

同样是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选取了来自于台北和西雅图的婴儿。在6-8月龄时,两个地区的孩子对中文的反馈没有明显差异,而10-12月龄阶段,西雅图孩子对中文的反馈明显示弱了。研究者通过给西雅图的孩子提供一个月12节的中文强化课,观察人为干预的结果。他们发现,当给孩子提供面对面互动式的中文课时,接受过中文强化课程的西雅图孩子对中文的反馈能力迅速提高,甚至接近台北孩子的表现。然而,如果给予孩子的中文强化课程只是电视或者音频输出的形式,那么12节课结束后,这部分孩子对中文的反馈能力仍然很低。和没有接受强化课程的孩子趋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难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人类的语言学习存在窗口期。

其次,生动的语言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有些家长可能会开始恐慌,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1岁多了。如果按照上述的研究样本来说,是不是已经过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了?其实,不用过于紧张。我们来看看人类语言能力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整个学龄前语言能力发展的潜力都非常之大,17岁之后语言发展的付出回报率就变得非常之低了。

在早期,家长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呢?

简单的说,在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注意这三个步骤:

首先,正向积极的语言,少说“不”,并且保持情绪的稳定。

其二,用心聆听孩子,并对孩子的表达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引导TA的思维。

最后,总结归纳,重新定位孩子的想法。帮助TA开拓新的思维逻辑。

举个例子,当孩子做手工时成人先描述孩子的动作---噢,你找到了点点图案的贴纸。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发TA思考,例如“你觉得这个点点像是什么?”小月龄的宝宝处于行动思维阶段,想法是随着动作逐渐发展开来的。当TA选择这些贴纸时,事先往往不存在“预谋”。也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这时,我们可能需要帮助孩子重新定位“啊,这些点点好像瓢虫的斑点。你愿意做一个小瓢虫吗?”

对一个尚不能完整陈述的孩子,我们费尽心思的语言沟通究竟目的何在呢?

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当然就是促进了儿童语言认知的发展。

比如,小月龄的宝宝靠坐在大人的怀中,看着大人一边翻相册一边介绍照片中的人物。孩子了解谁是爷爷,谁是舅舅; 我们控制着台灯的开关,告诉孩子这是台灯。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将名词和实体一一对应。

还比如,我们给孩子陈述周围发生的事情和动作。指着路上的汽车说:红色的汽车开走了,蓝色的汽车开来了。

一般来说,孩子掌握词汇的顺序为名词 动词 形容词。让我们了解了这点,就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语言认知的发展了。

除此之外,语言引导的另一个好处往往被大家所忽视。那就是,帮助儿童情绪和社会化发展。

设想一下,当你去医院拔牙。先签下一份手术同意书,上面写满了各种可能会发生的最坏情况。医生板着脸一句话也不说,只顾自己往你嘴里塞棉花,拿出麻药做准备。你可以看到针头在无影灯前面晃动,慢慢的接近你的口腔。但是你不敢动,也没法提问。紧接着医生又从一排工具中拿出了又长又尖的镊子,然后医生叹了一口气换了一个更大号的工具。再叹一口气换了一个更大号的工具…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一个注重人文关怀的医生一定会在操作的同时给病人解释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例如,现在我要给你上麻药,可能会有一点疼。但是几分钟后药效就会产生。如果不舒服,就举起左手示意我,好吗?诸如此类。

孩子也一样,当我们给TA更换尿不湿时,每一次都面带笑容,做一步告知一步。即使TA不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能了解到语言和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当掌握了生活规律,孩子的情绪就能变得更加平稳。

另外,成人还要注意尽量克制自己说“不”的欲望。告诉孩子正确的方式。比如,当孩子想要爬上餐桌的时候,告诉TA“吃饭的时候应该坐在凳子上,桌子是碗摆放的位置“ 代替 “不准爬上去”这样的语言。过多使用否定的语言有可能反而强化了孩子对于错误尝试欲望,又或者让孩子对“不”背后的事物产生巨大的恐慌心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要用稳定的语言,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30274.html
上一篇家长为啥热衷于为孩子“报班”
下一篇暑期让孩子这样做,开学惊艳所有人!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