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避开这3种说话方式,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避开这3种说话方式,孩子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父母都遇到过。而每一代人,却有每一代人的回答方式。

沿袭老一代的说法,会告诉孩子是捡来的,又或者选择把问题丢给另一半,跟孩子说:“问你爸(妈)去。”

经历过老一代“善意谎言”的年轻一代,如今大多数则会告诉孩子,说是妈妈肚子里来的。

但要是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追问:“妈妈,妈妈,我是怎么从肚子里来的呢?”避讳谈怀孕过程的年轻一代,又不得不转动小脑袋,想出新的“善意谎言”。

在家庭教育中,每对父母总是会对孩子或多或少的说谎,自己也总是认为谎言是无心的或者善意的。

可是,孩子眼中的父母是最亲近信任的人,父母说的话,他们都会相信。

看到这,可能有些父母觉得有时对他说谎是迫不得已,不然没法收场啊!那么,父母该不该对孩子撒谎呢?

该,也不该。漫长的育儿生活里,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刻确实有用,甚至对孩子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不过,父母们可千万要避免这三种谎言,它们分别是:情感型谎言、承诺型谎言以及吓唬型谎言。

要是父母们习惯性触犯它们,第一时间想着用以上类型的谎言去应付,必然会给孩子带来危害一生的影响。

承诺型谎言

孩子不自信、记恨父母的根源

“这次你考到全班前三,我就给你买游戏机作为奖励。”

这是我曾向孩子做出过的一次承诺,也是让我记忆犹新的承诺型谎言。

他考上了全班前三吗?考上了,正好排名第三。但我考虑到马上就要升年级了,怕他玩游戏会耽误学习,就给他替换成了其他东西。可他并不答应,关起房门生起了闷气。

当时,我晾了他半天,发现他非常坚持,还不停的嘟囔着:妈妈不讲信用,骗人!控制好情绪之后,我才意识到我触犯了承诺型谎言。

后续,游戏机的承诺如他所愿。不过,我也顺势给他设定了玩游戏的规矩。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爸爸的发帖,询问网友们。

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可是我不想履行承诺怎么办?

可能他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帖子会引起这么多网友的抨击。帖子一经发出后,立即引来上万人关注,评论一条接一条的弹出。

评论的言论主要分两种:

一是,即使我现在已经有能力买得起当时父母承诺的东西,却永远忘不了他们的欺骗。

二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来不让我的孩子有这样的家长。

对于网友的控诉,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是为这位父亲的孩子感到心疼,也是心疼那个曾经因为父母的承诺付出了努力,却被父母欺骗的自己。

吓唬型谎言

伴随孩子一生的恐惧

前两天,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令人心疼的一幕。

一个大概三四岁的小女孩,蹲在大商场门口哭,因为哭的过于凄惨,引得很多路人围观。

而她的母亲,就站在旁边冷漠的看着她。时不时,还责怪两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句话:“玩了这么久还舍不得回家,再不起来走,我就把你丢在这里。”

小女孩听到后,似乎是感到害怕了,马上就收起了啜泣声。小小的身子也慢慢的站了起来,委屈的拉起妈妈的手。

周围的路人则在一旁小声讨论着,指责妈妈的狠心,但是我更心疼的是小女孩。

毕竟,用谎言吓唬孩子,是最差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很多家庭里,吓唬型谎言都会不经意间出现,不少父母通常也觉得没什么问题。

但往往父母的一句“我把你丢在这里”、“不要你了”,却在孩子内心埋下了一颗不安的种子。

因为在孩子心里,父母是最亲近、也是会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人。

孩子的哭闹也不过是为了寻求父母的关注,可是当父母说出欺骗的话语时,孩子内心的信仰一下就崩塌了。

害怕自己随时会被抛弃,害怕自己不被爱,久而久之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中,没有安全感。

这样即使孩子长大后明白了这个谎言,但内心的恐惧感也会伴随孩子一生。

情感型谎言

滋生孩子缺乏安全感

还记得,很早以前有这么个离谱新闻。

一位年纪已经达到58岁的刘先生,心里有一块困扰多年的心病。总觉得,自己并不是父亲亲生的。直到儿子带着他和爷爷去做亲子鉴定,用上了科学的权威依据,才真正的说服了他。

据悉,这位刘先生怀疑自己并非亲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十一二岁的时候,父亲曾说自己不是亲生的,他一直相信至今。

几十年过去,这个谎言给刘先生带来了多大伤害,我们难以想象。

对于父子两的亲子关系,肯定是摆上了一座无形的大山。

告诉孩子是捡来的,是父母和小孩逗趣的相处方式,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不过,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以不伤害孩子的心灵健康为标准。

因为小孩子看事物只能透过现象错误归因,认为父母偏心。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在建立归属感、安全感,父母应该停止说这样的戏言。

在中国式撒谎里,不论承诺型谎言还是吓唬型谎言,又或者是情感型谎言,都或多或少有最根深蒂固的例子。

在这里面,不排除有每代人传承下来的优秀育儿经验,可糟粕的烙印需要每个父母时刻注意。保持不触碰的原则,才能有“本钱”培养出真正有出息的孩子。

你的孩子有叛逆、厌学、沉迷手机等问题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51029.html
上一篇学习有困难还能找医生?广州这个门诊火了……
下一篇200斤妈妈一路逆袭成健美冠军,考上研究生,成为儿子心中的“超人妈妈”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