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欧美人为何不经常炒菜,反而中国离不开炒菜?

欧美人为何不经常炒菜,反而中国离不开炒菜?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众所周知,在我国炒菜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烹饪方式,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进行炒菜。然而,在欧美国家,炒菜并不像在我国那样普及。

最离谱的是,美国一教授曾调侃称:“吃了中国的炒菜,感觉我们国家的人像生活在原始时代。”

这不免让人疑惑,难道“哐哐哐”热火朝天地炒菜的习惯,难道只有中国才有吗?

炒菜作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是许多国人喜爱的烹饪方式,但你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技艺,其起源竟可追溯上千年之久吗?

最早的炒菜记载,则出自南北朝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中,其描写的炒鸭肉制法,与今人的做法已十分接近。

由此可知,炒菜的起源远早于我们的想象,经历漫长岁月积淀和演化,才成就了今日千变万化的中华炒菜技艺。其丰富的油香与滋味,也成就了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

相较之下,西方饮食文化中缺乏这类烹饪传统,也就不曾形成对“炒”这一技法的精湛运用。这也许可以解释东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原因之一。

当我们坐在餐桌前尝到一口地道好菜时,也许就在品味着中华文明悠久的烹饪智慧。炒菜技艺的传承发展,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与韵味十足。每一口,都是古老积淀的无声挚叙。

其实中国人吃饭讲究色香味俱全,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注重食物的味道,而欧美人吃饭更加实用,只为满足某一单一目标。

在中国,从古至今人们吃饭的初衷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从简单的馒头窝窝头,到复杂的满汉全席,都是如此。

即便是追求营养的药膳,也多半是煲汤的形式,至少要喝到饱。在吃饱的基础上,中国人还会考虑食材的匹配搭配,比如面条配米椒,泡面加火腿肠等,这种复杂的搭配反映了中国人追求美味的文化传统。

除此之外,中餐还非常强调食物的色泽。一道好菜不仅要口感好,还需要色彩丰富才能激起食欲。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色香味并重的文化。

相比之下,欧美的饮食文化更加实用和专一。面包只为果腹,沙拉只为营养。他们不太在意食物的口感和搭配,也不追求菜肴的色泽。

有人因此笑称英国菜谱最薄,因为欧洲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注重烹饪技艺。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国人吃饭讲究生活品质,欧美人更看重效率。

当然,这种差异也在不断缩小。随着中餐在欧美的普及,越来越多欧美人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中国的饮食文化。他们不仅吃中餐,也开始使用筷子,这说明欧美人也在慢慢欣赏中国餐饮的精致和美感。

而西方往往偏爱少加工,生食居多。牛排就分七分熟、五分熟等,近年来甚至流行起吃生牛肉。这在中国人看来略显生硬,但它却代表了西方实用主义的饮食观念。

要知道,欧美人喜欢吃几乎未经烹饪的“生牛肉”,这源于他们对食材的自信。而在中国,许多牛只生活环境较差,吃下生牛肉不仅味道不佳,还可能存在健康隐患。只有将牛肉烹饪熟透,才能放心食用。

从历史渊源上看,中国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周代就有生鱼片招待宾客的记载。后因寄生虫问题逐渐转向烹饪。三国时陈登因生食海鲜染病,被华佗治疗。

这个时候,有的小伙伴会很好奇,既然欧美人的食物质量如此好,为什么他们不直接吃生食呢?

其实纯生食味道并没有那么好,也需要适量进行烹饪,但凡有了这种文明的火味,欧美人才非常喜欢。不过他们也不是没有吃生食的习惯,比如三文鱼、 生腌海鲜等,而这些生食在近几年在我国也非常流行。

毕竟这种生吃对食材要求品质非常高,更需要很高的安全保障。最为关键的是,这些东西在生食的时候口感非常好,一旦经过低温处理,口感会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还是我们国家的炒菜最好,虽然并不鲜美,但是味道还是有保障的,而且吃着也放心。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日常以主食加菜肴构成。菜系丰富,兼顾视觉、味觉、嗅觉等。西餐以主食加沙拉肉食为主。种类相对简单,重视实用。

就餐文化方面,中国人注重围桌共餐,交流感情。西方人更看重个人空间,社交时也注重个人需求。

中国人的饮食智慧不仅体现在烹调技艺上,也包含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以番茄为例,中医认为其性寒易伤脾胃,需要和热性食材搭配。

因此番茄鸡蛋汤多与热气足的姜、胡椒等食物共煮,这样可以互相缓和,更有益健康。食补之道不仅考量单一食材,更注重搭配使用,这种整体观念与系统科学理念不谋而合。

话说回来,难道只有我国喜欢炒菜吗?其实并不是,我国周围的邻国也有炒菜的习惯,但追根溯源都是在我国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些做法。

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下,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频繁。很多西餐厅加入中国元素,也有不少中餐厅汲取西餐营养搭配理念。中国年轻人也越来越接受西式快餐。这种互鉴融合,丰富了各国饮食文化内涵。

未来中西方饮食交流还将持续,中国菜肴定会走向更多国家,而中国人的口味也会更全球化。在交流中还需要考量饮食安全,防范食源性疾病。各国可以就食品检验标准达成共识,使食材流通更顺畅。充分交流而不盲从,才能促进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9_187898.html
上一篇为何说宝塔糖的消失,是中国制药史的悲剧?它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吃鲈鱼,要懂“海鲈”和“河鲈”的区别,差别不少,建议仔细了解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