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科技创新为翼,习酒“化蛹成蝶”

科技创新为翼,习酒“化蛹成蝶”

文/习思怡

北纬28°,东经106°,这一神秘坐标指向川黔交界赤水河谷地黄金坪。在高处远眺,赤色山峦层层叠嶂,奇岩怪石间长出翠绿森林,黔北山岭的桫椤已经生长上亿年,誉满天下的赤水河流经此处,继续一路向北。“大自然之蔚为大观”,是游人对河谷的一致印象。

鰼部酒谷,具有自然万年造化的风物。就是这样一个原始生态的“聚宝盆”,一列列车间如骑兵列队,延绵数里,立于山间。习酒酒厂坐落于此,一些不为众人所熟知的“智慧”图景,正隐于车间,日夜上演。

赤水河(习酒/图)

包装物流园区的传送带上,正在进行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包装工序。白酒装瓶加盖、瓶身包装、打包入盒、礼盒装箱……一切都由机器自动操作。末端的机械臂灵活且快速,将成箱白酒搬下传送带,短短不到15秒的时间,36箱产品就都已经堆放整齐了。之后,身型小巧的AGV搬运机器人(自动导向车)接过“下一棒”,将一垛垛产品平稳运送到高五层楼的智能库房。

经过一年多的投用,习酒的包装流水线已经实现了完全自动化。而通过私域5G网络和工业物联网控制,员工成为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者和产线把关人,“苦力活”则交给了智能设备大施拳脚。相比原来的人工流水线作业,自动流水线的建成,不仅将产能提升了1.5至2倍,也大大节省了人力。以装盒环节为例,“纯人工时代”需要10到12个人同时作业,而现在只需2个人即可。

5G+数字化工厂里的这一幕,是习酒探路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些更新、创新、革新,是习酒持续71年的探究,更是一家传统白酒企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亲历、见证。

2023年8月2日,习酒集团召开科技创新研讨会,就科技创新引领助力高质量发展进行总结,为思考下一步科技创新凝聚更多共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谋划未来。“走出去、引进来、沉下去”,九字方针指出习酒的未来发展路,全速发动科技创新这一引擎,驱动习酒立于潮头之上,御风前行。

习酒集团召开科技创新研讨会(习酒/图)

刻在骨子里的创新

如果回到20世纪5、60年代的黄金坪,那就全然是另一幅景象。彼时此地名为“黄荆坪”,正是因为这里荆棘丛生、荒凉贫瘠。1962年,一个名叫曾前德的年轻人揣着供销社给的20元“启动资金”,受组织安排到黄金坪开办酒厂,从三间破瓦房起家,以小曲白酒为开端,顽强地拉开了习酒生产的序幕。而后近20年时间里,曾前德在实践中上下求索,四处学习酿酒技术资料、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引入珍贵物资……1983年,提前一年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计划任务,一款酒体醇厚、清澈透明的酱香型白酒正式问世,定名“习酒”。

对现在的习酒来说,曾前德等前辈不仅研制出了习酒,更将科技创新的基因刻进了习酒的骨子里。

从试制酱酒、研制习水曲酒,到组建科研所,成立质量管理部,再到习酒·窖藏1988以及君品习酒的研发上市,“科技创新”已经融入了习酒生产发展周期的所有关键环节。2022年下半年,投资过亿的科技中心大楼建成投用,亦助力习酒科技创新实力与底气“更上一层台阶”。

习酒科技中心(习酒/图)

为什么要坚持创新?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曾说:“企业就像一棵大树,创新就是大树的枝叶,如果树叶没有发出新芽,大树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无法再长高长大。任何一个持续发展的企业,都有一个基本特征——自我创新和革新能力比较强,离开创新,企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企业高速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革新的过程。”

靠着这份持之以恒的自我创新,在过去十年,习酒累计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其中,仅2022年,习酒就获得了四项大奖:习酒的5G+数字化工厂被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评为“2022年度中国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酱香制曲自动化管理平台建设及产业化示范被评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控制技术研究、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酱香型白酒品质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均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的二等奖。

人才是“第一资源”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背后,是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孔子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学而》),在著名国学家、史学家、教育家钱穆看来:“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贵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又贵于人之能护养而成全之。”这一点,在习酒的文化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鰼部酒谷(习酒/图)

一个企业要“走出大山”,势必要了解和发挥人才的价值。现在已经是首席酿造师的李中泰,曾是习酒引进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

1992年,发酵工艺专业毕业的李中泰进入习酒工作。李中泰回忆说:“当时提供的住房是套间,必要的生活用品,家具、家电都有,还有几百块钱的安家费,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哩!”要知道那时候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普遍才100多元,可见习酒的“大气”。不过,真正让李中泰“留”下来的,还是他严控质量,酿好每一滴酒,“要成为真正的酿酒人”的决心。

始终扎根一线的李中泰,守正创新,积极研究如何提升产品产量与品质,将技术成果投入应用,然后反复实践。一干就是31年,李中泰已经从最初的学徒工,成为了今天的工匠大师,现在,“匠人”带“新人”,李中泰也培养了不少生产技术骨干,酿酒技艺在传承和创新中得以发展。

查看堆子情况,是李中泰每天必做的工作(习酒/图)

2005年至今,李中泰积极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其中,《贵州酱香型白酒固态发酵群体微生物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获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不仅大大增强了习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对整个白酒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高温仿生机制曲在酱香习酒生产中的应用》获中国酒业协会科技进步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如今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习酒的制曲环节,其产量和质量与人工大曲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近年来,习酒加大力度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引进优秀人才,提供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配套设施,全力支持科研工作——拥有高分辨液质联用气质联用仪等30多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原值3000万元以上,还打造了行业先进的科技大楼。习酒曾表示,专家、科技工作者大力引荐的优秀人才,只要愿意来,公司什么都可以给:“要科研经费我给科研经费,要什么设备我给什么设备,要待遇我给待遇。”

不留余力的引才留才,效果已经显现。根据最新数据,截止2023年7月,习酒集团新引进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大学本科2500余人。目前习酒拥有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中国白酒工艺大师、黔酒大师、贵州酿酒大师、国家级评酒委员(21人)、贵州省评酒委员、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这样一支人才队伍,为习酒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酱酒品牌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科技兴业

2010年至2020年,习酒用了十年时间,从10亿营收到突破100亿;而从100亿向200亿跨越,习酒仅用了两年。2023年上半年刚过,习酒再次向外界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实现销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13%,如期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引领习酒稳健增长的“第一动力”,正是科技创新。“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是习酒人的一致共识。在鰼部酒谷中,5G+数字化工厂、科技中心的建成投运,是近一年来习酒加大科技创新、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

包装物流园里的全自动流水线(习酒/图)

但习酒的决心不止于此。

在习酒集团召开的科技创新研讨会上,“九字方针”剑指发展路。

一是要“走出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组织机构的合作,建立博士后科技工作站,打造一个开放的习酒科研平台,加强行业重大问题研究,加大共性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同时鼓励习酒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二是要“引进来”。大胆引进人才、大力引进技术、引进先进理念,习酒将为科研人才提供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等配套设施,全力支持科研工作。

三是要“沉下去”。在制度保障、资源配置、激励奖励、创新氛围和生活保障等方面沉下去,解决科研团队的后顾之忧,让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搞科研,实现作为科研人员该有的价值。

从上至下的层层推进、抓实抓细,使科技创新这一引擎全速发动,驱动习酒继续劈波斩浪,走得更远、更有底气;而“君品”则将作为习酒的指引——“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以“向学”“勤学”,成就卓越品质。

“承”匠人匠心、“乘”科技创新,在时间的叩问中,他们坚持“以质为本”、追求“以技兴业”,历经风云岁月,终于酿成了浓郁香醇的东方习酒。

(专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9_181177.html
上一篇老汽水
下一篇家常版红烧茄子的做法,色香味俱全,米饭好搭档!

为您推荐

贵州遵义你敢不敢来?敢来我就敢等

贵州遵义你敢不敢来?敢来我就敢等

## 描述: 贵州遵义,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等待着你的探索!敢不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贵州之旅?各位小伙伴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让你心动不已的话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