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土门古城遗落在丝绸古道上一块璞玉 :来自古浪土门古镇的文化记忆

土门古城遗落在丝绸古道上一块璞玉 :来自古浪土门古镇的文化记忆


土门玉祖殿

笔架山下、腾格里沙漠边的土门古镇,一如她的名字一样,质朴,传统而又韵味悠长。这座远离繁华、静享恬静的边远古城,就像一位历经千载风雨,洗尽铅华,却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永远给世人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一个绵长的话题。

走进古城,穿行于纵横交错的古巷与新街,最引人瞩目的是百年庙宇楼阁、土屋老宅和商厦高屋,以及年代久远的苍苔。岁月轮转,在生生不息的时光流变中,在残垣断壁的古寺瓦砾中,凝结着的是古城积淀了千年的厚重文化,是至今仍默默传承着她固有风韵——古朴与新潮交融,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映。


闹社火

今天,就让你我随着时光的律动,重新打量这座饱经沧桑、历久弥新的古城,贴近她的肌肤,触摸她的脉搏,感知并体味她蕴含千年、博古通今的文化意味。


走进历史的深处


当我们神游在古镇纷繁的悠久传说和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目光略过那些仅存的古老遗迹,会发现历史的脚印在古城刻得太深、太久,文化积淀在这里储藏的太多、太远……

良禽择木而栖,先民因水而居。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因土地平旷,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林木茂盛,河流遍布,湖泊荡漾,曾是一片不似江南生似江南的美丽绿洲,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而有史记载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乃为西戎部族,从事牧业经营和驯养战马。后至汉武帝开拓河西,移民屯田戎边,这里又增加了以山东、山西、陕西迁移而来的既农且商的汉民。西戎部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征战纷争和相互交往中,最终同汉民族融合,将这块土地的发展推向了那个时代的极致。土门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牧马营地、军事堡垒和商贸重镇。


宝塔寺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土门曾设立揟次县,太初四年(前101年)揟次属武威郡管辖,北魏时揟次县属昌松郡。后经魏、晋和南北朝400余年,直至公元557年,在北周时始并入昌松县(今古浪县),后不在此复没县这一中央政府机构。明初,该地为牧马营,隶属古浪守御千户所。明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巡抚都御史罗亨信始改为土门,万历二十六年(1598)修筑城堡,“土门”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另有一说,“土门”乃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的一座山名,祖辈从山西大槐树下来此定居,祖地“有土山,形如门,故曰土门。”眷恋故土的后辈仍沿用了老家的地名。许多历史上的地名字骨头里扎根,肉里发芽,心里成长。人走到哪里,就把地名带到哪里。土门得名与山东(至今仍有土门县)、山西移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渊源关系。

探微土门的久远历史,最令人回味的是西戎、月氐、突厥、匈奴等“马背民族”与山(山东山西)、陕“农商汉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征战、交往与融合,草原牧业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山陕商业文化的碰撞、融合,这种神奇的结合,由此孕育了土门古镇灿烂、悠久的文化根脉——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杂糅交汇处,为古城的文化底蕴创造了至关重要的砝码和渊源。

由此,土门自汉时以来,以贸易发达、商贾云集、物阜民丰、宗教兴盛而成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重镇。佛教东传时较早进入这片土地,并与当地业已兴盛的佛、道、伊斯兰教结合,形成了这里日趋成熟且更为昌盛的宗教文化。

据当地老人回忆,土门古镇在繁华时,曾有庙宇亭台100多处,星罗棋布,像北斗七星一样,拱卫着这片源远流长的土地。至今残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罗汉楼、玉祖台、三义殿、天主堂、山陕会馆等,集儒、释、道、伊斯兰教为一体的庙宇亭台、楼阁会所,就是最好的佐证与诠释——不仅为土门古城增添了一抹神秘传奇的历史色彩,也为古城建造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


柏台

古城身处大漠边缘、西戎少数民族前沿地带。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曾寄托过无数先民的美好梦想,氐羌在这里编织希望,月氐在这里攻城掠地,匈奴在这里纵马驰骋,骆驼客商在这里驻足,亦农亦战的军屯人员在这里生息,商贾在这里贸易交流……为防止匈奴、胡人对汉民的骚扰和侵袭,明、清时期在土门修筑了大量的烽燧边墙等长城,这些横亘在沃野田畴的长城,和原有的汉代长城,为地处大漠边缘的这座古城又增添了壮美与苍凉、征战与血光。由此在这片土地上也孕育着特有的 “长城文化”与“军屯文化”。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不仅在这片土地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催生了多元经济共荣,也养成了土门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文化、精武强体、注重仪礼、兼容并包的文化品格和创造精神,由此培育了众多的民间民俗文化艺人。古城文化的开发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磨砺出了美不胜收的璀璨文化,更显这座古城钟灵毓秀,文运昌盛。

今天,历史的烟云已然散去,虽则土门古城已变得遥远而模糊,但你我仍可从散落在这块土地上的史前文明遗址(朵家梁子出土过钙化谷栗)、新石器遗址(台子境内存留新时期时代的石铲、石镰等打制石器,现保存于古浪县博物馆)、明清遗址(落落墩、清凉寺、柏台等遗迹)中发现,土门古镇,保留了真实的历史面貌和灿烂的文化底蕴,正是这些可追溯的历史和可缅怀的文化,衬托出了一个魅力千载古城的厚重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源源。


名胜古迹厚古城


在岁月的如梭穿行中,感受光阴的吐纳与呼吸,你会发现,那些留存在历史面颊上的优美记忆:柏台春暮、漪泉流饮、河桥夜月、路耳子钟、古山晚照、穿城杨柳……,连同清凉寺、宝塔寺、三官庙、罗汉楼、玉祖台、春秋阁、斗姆阁、魁星楼、山陕会馆等亭台楼榭—-淳淳恬静的古韵和大漠的雄浑壮美集于一身,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安之若素的民居杂糅相间,静逸而内敛,安详而自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蕴积的古丝绸之路神韵,人的眼帘出呈现的是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

踏寻古迹,走在那些凝聚着土门远祖殷殷希望、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触目所及的是泱泱远古文化的景物,到处显得厚实而古朴,苍茫而深沉。

【古城八景】

最令人心仪的是土门古城八景,这是上苍的赐予、天地的造化、人民的孕育、文化的结晶。

古城安坐于中国西北地区腾戈里沙漠南缘、河西走廊东段,虽周身涂满了尘土,但她身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祁连山在她的西部竖起了一道巍峨苍茫的屏障,古城依偎在它的怀抱;她的南部是著名的砚山(安家坪)、笔架山和龙首山,为古城提供了潺潺流水,滋润养育了这里的万顷牧地,无边田野,也装点出了壮美奇景。

“砚山叠翠、漪泉流饮、坝田犁雨、塔井牧云、河桥夜月、柏台春暮、平沙绿障、断边烽火”,为古城历史上著名的八大自然景观,至今依稀可辨,令人神思飞扬。

寻梦古城,你我可感知这块土地的钟灵毓秀、风姿绰约,亦可感知到古城的钟鸣鼎金、诗侣酬唱的繁华梦境,是那样的让人流连而忘返,陶醉而不知归途。

八景装点了古城的梦,也装点了军旅、文人、侠客、僧侣、商贾、士农的梦,让这座古城别有一番独特的情趣和雅致。

【清凉古寺】

清凉寺坐落在土门古城北侧,为古城规模较大且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曾经高僧咸集,香火鼎盛,信者芸芸,在这片土地上幸存了1200多年。

清凉寺建于唐宪宗元年,该寺方圆十余里有古寺建筑群分布,像众星捧月般环绕着它。清凉寺殿宇巍峨,重檐叠翠,廊牙高啄,巧夺天工。其大雄宝殿宏伟壮观,四面出廊,飞檐斗拱,雕梁画柱,彩灯装饰,左钟楼右鼓楼,三义殿、玉祖台、罗汉楼为附属建筑。

清凉寺自始至终秉承精武护教的寺规,曾拥有三千铁脚僧人,为保护清凉寺与曾与元兵浴血奋战,全部殉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让古城万民敬仰。

清凉寺原址上,至今仍矗立着三棵郁郁葱葱的参天柏树,向人们展示着洁净无尘的风景,也记载着千年沧桑风雨的悲壮故事,无私地照彻着这片山河大地,让古城市井居民和外来商客、游人陶醉不已。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在古城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文化地位,它对古城商贸繁荣和农耕文明的形成功不可没。


山陕会馆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其建筑颇具特色,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东西配殿各3间,另有东西廊房各6间,牌楼西侧建有门楼,门楼两侧建有两座小楼,为单间平面方形,周围有走廊。山门以内建有戏台,四面带彩,四角翘头,顶为悬山式,出檐较深,造型独特。正面悬置“碧落云横”、北面悬置“韵叶宫商”巨幅匾额。正殿卷棚下悬置张美如书“天地同流”和牛鉴“日在天之上”匾额。

远观山陕会馆,气势巍峨,庄严神圣;近看雕梁画栋,楼阁相连,廊檐绚丽,它是山陕与中原建筑的完美结合,为当时河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商务会馆。


图片来自网络

《凉州府志备考》记载:“开荒田,劝耕种,同商贾,焕然太平之景象。建会馆、立仓廒、修庐舍,允矣中华之胜观也”。可曾想见,土门古城商旅往来,马骤车驰,驼铃叮当;店铺林立,摊点相连,叫卖声声的繁华盛景。

山陕会馆在古城的建立,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建筑特色的独特,它有力地佐证了历史以来“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土门子”的古语。它的建筑融入了山西、陕西的洞穴式特色,又蕴含了当地宗教阁楼式特色,堪称建筑创新杰作。而更为重要的是为丝绸之路商贸交易、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让这座古城成为名副其实的茶马互市、名贾商埠、旱路码头,而闻名于丝绸古道乃至西北地区。

考诸史册,土门古城共有寺庙36处,楼阁13座,戏台12座,这些建筑深含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表征了远古先民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古建筑群落,永远矗立在古城人的心中,从远古的时光中走来,进入衡量现代文明的价值中去,让后人永远仰望和追忆。


承继文脉有来人


今人追本溯源,考证历史,精心绘制了一幅散发着缕缕远古气息的“土门文物古迹全景图”,让你我有幸近距离、详尽地、全面地饱览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全貌。这是一座何等宏大壮阔的文化历史古城。这是一座多么典雅悠久的经济商贸重镇。

面对此图,让人不禁会想到“清明上河图”,楼榭林立,绿树掩映;商贾云集,人流如织;虹桥卧波,车马穿行;朝歌夜弦、闾阎铺地;勾栏酒肆、旆旌招展;旗帜猎猎,喧闹声声……恰似一派盛世朝歌的盛况。这是古城历史最为辉煌的写照,也是古城文化最为灿烂的表征。

【土门古城】

笔架山北,明长城南,土门古城坐落于此。这座古城因建筑风格酷似古都长城,故有“塞外小江南”或“西北小长安”之誉称。

古城最初建于明代,为防御西域胡马铁蹄入侵,朝廷会同当地官员依照三极之道,察看地形,辨正方位,划定四址。先期修筑里城,方圆为三里,城墙高三丈六尺,厚二丈,开有东西城门,城头建有一座钟楼与鼓楼,四角各筑一座角楼。至清康熙年间,又修筑了外城,外城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三尺,方圆五里,东西各开启一城门,城门为三层门楼,另外还筑有三座角楼。紧依外城墙开挖了护城河,深一丈二尺,宽一丈四尺,里外城和护城河三道防线构筑了土门古城坚固的城防工事和布局。

古城建筑依中轴线自西向东建有三教楼,三义殿、灯山楼、罗汉楼、文昌阁、玉祖台、封神楼、三星楼、魁星楼,均为歇山顶,绕廊、跨街式建筑,高达三层,雕甍镂角,飞檐斗拱,宏伟壮观。

里城的西城墙外是“集仙观”,南北长五十丈,东西宽二十五丈,由玉祖台、无量殿、三官殿、雷祖殿、灵官殿、东西陪殿、戏楼和山门组成,这里是道教及信教群众的活动场所。

古城的北部是一条畅通东西的街道,街道西侧商铺相连,并建有大释阁、普觉寺、山陕会馆、春秋阁、斗姻阁、清真寺、观音阁、土地庙、三义殿等。

古城周边还建有无量宫、城隍庙、灵官殿、火祖庙、显圣宫、鲁班庙、廒神庙、娘娘庙、东岳庙、马神庙、喜神庙、孤魂庙、土地庙等。同时,还有散落分布在乡间的大量庙宇和名胜古迹,共同构成了古城的建筑全景。

【古城遗址】

土门出土的史前文明朵家梁遗址,以雄鞭的事实和确凿的依据,表明自有人类以来,这儿就有居民休养生息的痕迹。而一些新石器时代的实物,则告诉人们:至少在数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繁衍生存。

而据出土文物判断,自两汉伊始,古城残留下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迹,最著名的是青石湾、陈家滩、乱坟子槽和落落墩四处汉墓群落,共计古墓60多座。从汉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彩陶、钱币、铜器、铁剑、木佣等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为绘彩陶罐,属新石器时代制作,篝火添红的陶罐,制作精美,图案鲜艳,寓意深刻,昭示了这里先民的饮食文化、美学文化以及宗教祭祀礼仪文化,也彰显了中华先民的工艺制作水平和高超技艺。

如今,这些钙化谷栗、新石器、陶罐、玉器、铜器皿等文物已成为解读河西历史乃至中华文明的密码,也比文字更简洁、更客观、更鲜活的丰厚了古城文化,面对这些文物古董,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的渗透力和创新力好比水银泻地,生命力如同饱满的种子,必将会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出奇异的果实,

文脉盛则地方兴,这是古城兴盛的重要缘由。

【汉明长城】

土门境内的长城至今残留着断断续续,有些残破不全,落满风尘烟雨的汉代长城,大多主要为在这块土地上存留数400多年、绵延200余里的明清长城。长城沿线修筑的很多烽火台、烽燧、墩台等,至今仍以静默的姿态,固守着这土地。这些明代长城建筑,不仅护佑着古城百姓安居乐业,也丰厚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底蕴,由此形成的、军屯文化、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数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奋发有为,保家卫国,为建设美丽家园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汉代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归依。明长城在这片土地上至今仍傲骨般耸立,在四季的风啸雨霜中,在时代的变迁流转中,虽暗淡了原本的风貌与使命,但以其特有的骨质和精神内涵,转化成了一道永远守望着古城的特异风景。

【人物春秋】

底蕴深则人杰。地脉灵则兴盛。

古城昆玉秋霜的气质,宁静致远的胸怀,为鲲鹏得志、济世匡时的良才俊杰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行走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与当地的各色人等多次交谈,方知这座古城曾经哺育了众多贤达仁人、杰出志士。古浪本土有史第一举人赵璘,凉州天梯山书院创始人韩仰魏,报西凉王朝有功的魏安二焦、名震朝野的学士苏勤翰,还有乡野贤达胡发科,明间艺人古浪半台戏班主郭聚堂,人民功臣郝竟,大义救红军的胡康王等历史人物……这些曾经在土门大地上活跃的身影,他们或以横溢才华,或以显著功勋,或以传世唱腔、或以高尚操守,在土门乃至省市县史册上留下了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想挣银子,走一回土门子”的民谣,总是一次次的唤起人们对古镇的神往和追忆。贸易繁盛、商贾如云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空话,那些名盛一时的商号至今还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振兴周、世丰亨、同德涌、源兴昌……有的至今仍被一些商铺店家、茶肆酒楼所沿用。

土门古镇,就像镶嵌在祁连山下、腾格里沙漠边缘、路上丝绸之路要冲的一块璞玉,永远闪烁着朴质无华的光芒。大漠驼队的铃声,商旅马帮的吆喝,寺院庙宇的木鱼之声,似乎还在人们耳畔回响,经久不绝……这些往昔的经济文化气息,给今天繁衍生息在这片的人们带来了永远的启示和教益。

行笔至此,不得不提的是:一种文明的承接和赓续,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持之以恒努力,孜孜以求的传承、创新中不断延绵发展,不断发扬光大——这是后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更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也不得不提及的是,在这里确有一批仁人志士,乡野贤士,他们心高志远,善义攘举,自觉自愿肩负起了古城历史文化传承和古迹建筑修建复原的神圣使命,期冀古城永远成为人们共仰的精神家园。

他们很多很多寂寂无闻,像一座塔的塔基一样,任劳任怨,衔日月奔走,含风雨操劳,大多是一些家境一般但心怀慈善,襟怀宽广的普通百姓。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几位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坚持修复古寺、复兴文化的乡贤,他们的名字叫袁兴泰、岳培基、马才元、马银山等,还有许多不愿提及姓名,却一直慷慨倾囊、出力流汗。从1995年起,他们善义攘举,用自己劳动所得的财富,同时募集和号召众多信义群众,如蚂蚁搬山,如精卫填海,积小成多,积腋成裘,累计筹资320多万元,加之各级政府的支持,先后修复重建了“山陕会馆”、“清凉寺”、“三义殿”、玉祖台等历史上曾闪烁璀璨光芒的古建筑,让其再现历史原貌,丰厚古城文化风韵。

至今,这些乡贤和当地政府仍奔波在修复古城的路上,以期焕发勃勃生机,他们有宏大的修复计划,立誓修复、复兴土门古城的文化遗迹,为今日土门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光添彩,为子孙后代构建永远的精神家园。

个体的力量也许是微弱的,但他们那种热爱文化事业,锲而不舍、精卫填海般的精神却是可嘉的,他们的心中勃发着滚热的赤子情怀,他们的行为唤起了更多的后人热爱土门的历史文化,投身土门的家园建设,促进土门的经济发展,和全省全国同步跨越小康。

相信,在他们的带动和感召下,在当地政府齐心协力的努力下,这片古城必将在国家“一带一路”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十三板块河西经济文化块”及武威市金武一体化、金大快速通道核心经济圈打造中,建设得更加美丽,成为这块土地上永远的文化丰碑。

土门古城,这里有说不完的历史传奇,也有看不尽的风物古迹,邀您到这座饱经沧桑却在新世纪焕发勃勃生机的古城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享受这座静默了千年的古城文化盛宴,感知这座丰盈了千年的古镇独特魅力。

依心而行,你会无憾今生。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6328.html
上一篇浙江男子痴迷穷游,35年徒步拉车走30万公里,却在59岁时命丧黑河
下一篇“双节”旅游消费火热,“反向旅游”成新潮流

为您推荐

山西十四大旅游景区

山西十四大旅游景区

王莽岭:王莽岭是山西的一座雄伟山脉,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山峦叠嶂、云海翻腾的壮观景象,同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