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这些大学,入列“国保”!

这些大学,入列“国保”!

国庆!你去哪玩儿?


领略自然风光、感受人文历史、来一场美食之旅……

有这样一处“胜地”,你想要的它都有,还可以拒绝“人挤人”!


今年7月,北大清华正式向公众开放,引得心仪学子络绎不绝。武汉大学更是凭借每年的樱花大道一骑绝尘,火热出圈。而人们乐意造访的热情,不仅仅源于这里雅致的风光,还因为其作为大学的厚重底蕴令人神往,最直接映入眼帘的,莫过于一座校园的建筑。那些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校建筑,更是令人心驰的打卡对象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一批学校应运而生,开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成就了百年名校之辉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国保”高校,一起感受她们的厚重历史、建筑风格和传奇故事。




千年学府,世代传承


“全国的人一半都在长沙,长沙一半的人都在岳麓书院。”每逢节假日,朋友圈常流传这么一句话。一座书院,居然能吸引如此多的游客,凭借什么拥有如此这般的魅力呢?


湘江西岸,衡岳之北,岳麓山下的清风峡谷口,溪泉淙淙,林茂竹修,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就坐落于此。

图片来源: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

道林三百众,岳麓一千徒。岳麓书院创建于公元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朱熹、张栻、王阳明等大儒曾经在此传道讲学,也培养了南宋湖湘学派人才群体、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重大进步,几乎都闪耀着千年学府人的身影,这里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有“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中国第一位海军筹建者左宗棠,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青年毛泽东也曾多次寓居于此上下求索……这就是岳麓书院的底蕴。


1903年书院改制之后,岳麓书院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日湖南大学。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余年来弦歌不绝,办学不辍。今日岳麓书院,既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又是湖南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基地。


她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今天的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拥有历史学和哲学两个一级学科,仍然坚守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根本事业,将以课程为中心的现代大学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书院教育优势有机结合,探索实施古今融通的大学书院制育人模式,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过宋、元、明、清,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直至今日,千千万万湖大人秉承着“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从这里走向世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成为学校人才辈出的生动写照。


图片来源: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


红色之始,精神之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直以来,大学都是先进思想的发源地,作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古香古韵,无不透漏出她于风云激荡中肩担大义的身影。


1918年,在北京大学原有的一块空地上,一座通体红色的砖木结构建筑巍然落成,这便是北大红楼


图片来源: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


红楼飞雪,一时多少豪杰。在百余年前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北大红楼,成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诞生的摇篮。


在这里,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一群受新思潮影响的青年学子为拯救民族危亡,组织发动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


在这里,“播火者”李大钊创建了中国最早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亢慕义斋”墙壁上“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的标语引导着大批进步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建立一个“赤旗的世界”而永久奋斗。


图片来源: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


百年风华正青春,红楼精神常为新。红楼时期沉淀下来的北大精神,至坚至韧,常为常新,始终引领着北大走在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征程之上,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


如今的北大红楼,已整体对外开放。红楼星火在,燎原永不息。


早期建筑,见证历史


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那些校园内的老建筑始终矗立在那里,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大学的历史与发展。


美丽的清华园让无数莘莘学子心驰神往。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现存二十座,其中二校门作为曾经的主校门,一直以来都是代代学子们最想跳跃的“龙门”。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品格的象征。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本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梅贻琦、赵元任、胡适等皆是最初三批的留美学生。1911年4月29号,学堂里传来第一阵读书声,清华的历史从此发端。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理工天王,初露锋芒。作为早期四大建筑之一的科学馆于1919年竣工,最初作为理科实验室,1926年成为新建的物理系系馆,拥有种类繁多的科学仪器。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第一次年会暨成立大会,就在这里召开。华罗庚曾在这里苦读,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周培源等都曾在这里设帐讲学,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中国人造卫星之父”赵九章,还有王竹溪、钱伟长等杰出的物理学家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100多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有一座校园始终存留着那些典雅庄严的早期建筑。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楼、办公楼……风格各异又互相呼应,见证着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的发展和人文的光辉。一百多年来,这里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人才,走出了百余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位于中枢的总办公厅,见证了上海交大每个时代的人事变迁、岁月沧桑和历史辉煌,自身却一直保持着含蓄、典雅的姿态,恰如那些筚路蓝缕、运筹帷幄的教育者们,温润而低调,而这种品质,源自与时光的抗衡中内在的独立与强大。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1896年,洋务派政治家盛宣怀,痛感于中国甲午战败、民族危难的境况,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正式创办了这座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上海交大注定是独特的,其主要建筑围合而建、中心是开敞的大草坪,这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的格局截然不同,显示出交大自创办之初就立志“比肩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




走进旧址,重温艰辛


你大学的第一栋建筑是什么?也许我们已无法知晓哪一栋才是第一栋,但每所大学都有她破土而生的基石。有的继续作为校园使用,有的供人追忆瞻仰,还有的早已无迹可寻。


容颜易改,初心不变。走进大学旧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繁华在此交织。旧址中的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艰辛与坚韧。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为梦想拼搏的青春年华,早已化作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20世纪30年代,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其中最为突出的一大事例,便是当时已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初露头角的新兴高等学府——东北大学。因为空前的国难,其原本欣欣向荣、迅速崛起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一夜之间便戛然而止,随后,又不幸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流亡大学”。在此之前,1928年东北大学的教授数量名列全国第四,1929年更跃居第三,仅次于中央大学和北平大学;1929年的“岁入经费”与在校学生人数均为全国第五;1930年的“设备总价值”则位居全国第八


图片来源:东北大学


2001年, “东北大学旧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到近百年后的今天,仍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所当年全国高校中的“后起之秀”在其建校早期迅猛发展、快速崛起的辉煌记忆。


同样是80多年前,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跋山涉水,穿过民风彪悍的湘西,走过言语不通、少数民族林立的黔地,来到未知的昆明,徒步千里,只为保住民族延续的基因。这群人来自清华、北大、南开,而这个基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秩芳华,弦歌不辍。该校师生后来产生了两院院士172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还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文化大师,为新中国的发展储备了坚实力量。


图片来源:西南联大博物馆公众号


如今,雨点打在云南师范大学雄伟坚固的教室屋顶,依旧叮咚作响,只不过没有了当初“停课听雨”的辛酸。


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大学与国家,相互依存,共同进步。

走进大学,我们不仅走进了知识的海洋,更走进了未来的希望。


漫步在古色古香的百年校园,如同开启一场时空交错的穿越之旅,一幢幢厚重的典雅建筑,串联起了历史与现实。大学的前方,星海征途;唯一不变的是,与国同行。


你们学校有哪些美丽的建筑,欢迎留言分享~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6099.html
上一篇突发!黑龙江承包商锁旅游区免费桥,每人交费50元,不然不让上山
下一篇苏州景点推荐

为您推荐

快来!长沙300亩樱花林开了

快来!长沙300亩樱花林开了

紧接着玉湖公园的樱花季拉开序幕,300亩樱花林,将浪漫值拉满,井吉樱、广岛樱、大寒樱等多个品种的樱花肆意绽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