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第一家电影院、第一条街道,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个,你知道哪些?

第一家电影院、第一条街道,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个,你知道哪些?


每一座城市,

都拥有无数珍贵的历史定格,
它们是行走的足迹,

也是这座城市的专属记忆……


第一个来哈尔滨旅游的英国人


1877年英国医生根德,在吉林、黑龙江一带游历,阿勒楚喀副都统派官员沿途护送。


“由哈尔滨过江,送往江北,奔赴黑龙江界呼兰”。



当年呼兰理事同知报告称,英人根行署“从马家船口过江,抵至呼兰”。他此行的目的是旅行,这是有史料记载最早到哈尔滨的外国游人。满语的烟囱叫做"呼兰〞,呼兰是满族清王朝发祥地,也是努尔哈赤出生地⋯至于英国人旅行为何选了呼兰,已经无从可知。


第一个来哈尔滨的俄国人


1896年,俄国轮船“英诺森”号溯松花江而上,来到今天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与中国人做农副产品生意。



同年,有一位叫德金的俄国商人,开着他的“劳动者”号轮船,也从松花江到达哈尔滨,与当地人做牲畜交易。


德金有时在哈尔滨居住很长时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哈尔滨最早的俄国人之一。


第一所高等学校


哈尔滨第一所大学并非哈工大,而是哈尔滨法政大学。

俄国内战中,高尔察克溃败后,其治下鄂木斯克理工学院、鄂木斯克农学院的老师们涌至哈尔滨。



1920年3月1日,哈尔滨法政大学前身——哈尔滨高等经济法律专门学校成立,有着一套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上个世纪初的这组建筑诞生过中东铁路商务学校、哈尔滨法政大学、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哈尔滨红十字医院等。


第一所中学

1912年8月15日,由哈埠山东商绅,集资创办了“鲁人旅哈学校”,是哈一中前身。校址在道里区买卖街双合盛厂房内。


双合盛


1922年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今哈一中前身),校址道里水道街(今兆麟街)。



1949年,更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沿用至今。



第一条街道


元宝巷,即今道外区平原巷。据有关历史书籍记载,解放前道外区最早的街道就是延爽街和平原巷,可以追溯到1870年。



一开始延爽街名为清河街,后因滨江关监督侯延爽住此街而取名为延爽街。


相关史料记载,侯延爽是1871年生人,是一位开明绅士。1912年来到哈尔滨,任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兼滨江关总监督。



通常人们只知中央大街,事实上,“延爽街”经商的历史比中央大街还要早,是哈尔滨第一条商业街。


第一个外国驻哈领事馆


哈尔滨自开埠以来,第一个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无可争议是俄国。



1907年1月14日,俄国在哈尔滨设总领事馆,地点在车站街的中东铁路宾馆内(现红军街85号的龙门大厦贵宾楼)。



在道里区十二道街还设立副领事办公处。1911年迁至南岗区耀景街。


哈尔滨最早的一家豪华宾馆


龙门大厦贵宾楼,也是哈尔滨最早的一家豪华宾馆。




老哈尔滨人俗称其为“军官乐园”。



1903年,中东铁路局全线通车,这座建筑成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宾馆。




张学良、溥杰夫妇都在此下榻过。哈尔滨解放后,陈云、吕正操曾在此办公。



虽然历尽沧桑,建筑却保存得相当完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已经快120岁了。


哈尔滨第一家香肠工厂


很多人以为哈尔滨秋林公司是哈尔滨生产香肠的第一家企业,实际不是这样的。



由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肉制品极为短缺。


从海参崴来哈尔滨寻觅发财机会的俄籍波兰人特洛穆义西耶尼科夫看准了机会,于是,他从海参崴招来十几名制作欧式肉食品的中国技师和工人。



他购置了灌肠机器,同时向中东铁路工程局申请在秦家岗坡上建一座带有门市的俄式板夹泥厂房。


于1901年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开始营业,取名为"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



到了20年代以后,哈尔滨才逐渐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灌肠厂、铺,其中秋林公司灌肠厂竞争力最强。


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


1905年,俄国从军摄影机师科勃采夫创建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园。



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它位于哈尔滨路中央大街和西十二街的拐角处。


科勃采夫


这家中国电影院的历史比北京和上海,最早的电影院早4到6年,比光绪70岁生日后第一次看电影还要早二年。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候,这里曾经是龙江制鞋厂试销部,是一个专业卖鞋的地方。那时候,逛中央大街,总要到这里看一看,有没有喜欢式样的鞋?



然而不一定都知道,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这里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哈尔滨是当时中国外国人最多、人口比例最大的城市,经济相对富裕,业余时间也比较丰富。因此,精明的俄国商人(俄和犹太)瞄准了这个市场,在哈尔滨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帝国。


第一家医院(原中东铁路中央医院)


19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东铁路中心医院,是一组占地面积较大,科目齐全的综合性医院组合。也是哈尔滨建成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中东铁路建筑组群。



第一栋老建筑是原中东铁路中央医院旧址,于1900年就建成使用了,已经122岁。



位于哈尔滨的火车站对面,现在为哈医大四院,原来是一组平房群落,目前就只剩下这几个零星散落在院中的小平房了。



中东铁路中央医院是一所综合性西医医院,不仅是哈尔滨最早的医院,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医院中较早的一处。



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堂


俄罗斯人有一个习俗,每到一个地方,先要建教堂。这个照片,拍的就是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建设的时候,俄罗斯人在香坊所兴建的教堂,是哈尔滨的第一座教堂。



这个东正教尼古拉教堂的位置,在现在西香坊军政街(今香顺街)是建在一个民居里,是临时性的。


鼎盛时期,哈尔滨拥有70多座各种宗教教堂,至今仍保存下来的二十几座。经历百年风雨,留存下来的教堂转化为城市中的建筑经典,组成了街头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第一个体育场


座落在道里中医街的红星体育场是我市最早的体育场,是1920年以前由俄国人修建的自行车赛场。1928年改名道里第一体育场。



红星体育场是哈尔滨开埠以来的第一个体育场。


在二十世纪初,这个体育场的修建主要是为满足中东铁路总工厂的俄国职工及其家属的锻炼、健身、运动之所。



由中东铁路局投资,于埠头区药铺街


(中医街)和商市街(现红专街)的西端,于1907年建成了这个体育场。



1951年改名为红星体育场。


50多年来,红星体育场不但为地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去处,特别是冬季,这里是冰上运动的乐园。



如今,红星体育场已经变成了一个休闲广场,那里已经没有了竞赛精神,只有一些推着婴儿车的老年人在那里悠闲的享受着暖暖的夕阳。


哈尔滨第一家啤酒厂


1900年,俄籍波兰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花园街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



由于啤酒的销量大增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国人也开始进入啤酒业。哈尔滨中国人开办最早的啤酒厂是1904年创办的东北三省啤酒厂。




中国人不仅进入了啤酒生产业,在俄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爱喝啤酒的习惯,乃至20世纪6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喝啤酒像灌溉”的说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道里中央大街两侧有几十家西餐厅和啤酒馆。



在中央大街上每天都有送啤酒的马车,马车上有铁制的或者橡木制的啤酒桶。


第一家剧场


1908建立的辅和茶园,位于滨江厅傅家甸居仁街(今道外三道街)109号,是由傅家甸兴南木业公司经营者于为霖出资建造的板木结构、坐北朝南的2层中式楼房,可容600余观众。


第一家药店


1903年吉林省吉林市世一堂药辅在今道里区西十道街开办分店,应为哈尔滨第一家药店(中药)。



道里“世一堂”1926年在中国十道街新建1310平方米营业楼,1927年竣工迁入现

址。



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装发射机、自主创办的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广播。



当时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每天广播两小时,以钱粮行情、新闻、文艺等为内容为主。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座广播无线电台电台原址在文林街一号。



创始人刘瀚出生于1889年,是中国的第一批无线电技术专家。到1929年底,哈尔滨市民拥有的收音机已经达到3000余台,成为中国拥有收音机最多的区域。



新中国建立以后,哈尔滨广播电台也是第一家开播的大城市电台。


哈尔滨最早的公园


兆麟公园是哈尔滨最早的公园,它位于兆麟街北端,一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为这座公园谱写了百转千回的乐章。



很早以前,这片地方就是江边的一片凸地,松花江上的渔民在此晾晒鱼网,清末曾经是元聚烧锅的原料场。



1906年这里成为“董事会花园”,自此哈尔滨有了第一座公园。


那时的花园南边只到现在的西二道街街口,总面积虽不如现在的规模大,却也陆续修建了露天剧场、乐台、凉亭、花窖等设施。




在人工湖上设计建造了三座别致的木结构小桥:跨虹桥、云舟桥和渡涧桥。波光潋滟、绿柳怀中,百年春秋里,这座美丽的公园,不知装点了多少离人的梦……


第一家银行


1898年在哈尔滨建立第一家金融机构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



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77号,建于1902年。



这座建筑物,在当年的中东铁路建设中声名显赫。


据《黑龙江志稿》记载,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华俄道胜银行发行了数以亿计的“羌帖”(卢布)




沙俄帝国被推翻后,华俄道胜银行无力兑现羌帖,以至于这种纸币瞬间成为废纸。华俄道胜银行原址现为黑龙江文史研究馆。


第一条民航机场


193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哈尔滨,马家沟赛马场被日军无偿征用,改成军用飞机场。



马家沟机场从日伪时期、到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直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马家沟机场的历史也是哈尔滨城市历史的重要部分。



马家沟机场(1932年)



50年代 哈尔滨航空站



1968年,马家沟机场综合楼


据载,在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出于掠夺中国的需要把跑马场修建成飞机场,把大批的军用物资运到中国内地。



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赛马场一时间成为苏军战利品的仓库。




1932年“满航”在哈尔滨正式开业,并开设民航马家沟机场。


第一家电报局


哈尔滨电报局,原址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北头道街。



于1907年9月末由滨江商会出资设立,隶属吉林电报总局。开通时发报采用摩尔斯人工电报机。



电报费为每字哈洋1角7分5厘,洋文、加急电报加倍收费。


第一个电话局


现为医大四院的办公楼这栋建筑,是非常惊艳的建筑之一,外形像古堡一样。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建筑始建于1906年,原为中东铁路中央电话局。



这也是哈尔滨最早的城市电话局,首任局长为俄国人别列捷夫。



时光如流,岁月如梭
细数百年哈尔滨风雨里,

那无数个“第一次”,

虽然激荡的岁月

已随时间的浪潮远去,

但来自异域的多元文化,

早已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3923.html
上一篇河北沧州亮相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向世界展现狮城魅力
下一篇拿一万人民币去俄罗斯能旅游几天?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