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朱封金行走中国之十九】即墨古城遇“老乡”

【朱封金行走中国之十九】即墨古城遇“老乡”

出差到青岛,因时间充裕,青岛的朋友一再推荐我去即墨古城看看,盛情难却,在他的陪同下就去参观了即墨古城。

途中,老天突降大雨,北方初秋的雨不同于我们南方,北方的雨水淋到身上冷嗖嗖的,滴在皮肤上,有股冷到骨子的感受,而南方的雨水只是在闷热的气温里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其实,下不下雨,与我的游览心情没有丝毫影响。

到过许多古城,见过许多古城墙,其构造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的青砖城墙,如出一辙的青石板街,一成不变的仿古建筑等等,古城里,现代高科技的仿真技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而真正的古迹却被冲淡在嘈杂的游客声中和浓烈的商业味里,所以,对于参观古城,我麻木的神经已唤不醒任何观赏的兴趣,只是机械而又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而已。

如果说即墨古城能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话,在古城遇见的一位咸宁“老乡”倒是让我眼睛一亮,并开始关注起这位“老乡”来。

这位咸宁“老乡”可不一般,姓晋,名运泰,是一位父母官,乾隆十一年任即墨县知县,大概出生于公元1700年左右,我俩相差近三百岁。因为是咸宁人的缘故,我不由得在即墨古城的县衙里多转了几圈,总想再找出一些关于他的相关记载来,很遗憾,在即墨县的历任知县名录中,关于他的记载仅仅几个字:“湖北咸宁人,例贡,乾隆十六年任(按:应该是十一年)”,就这么几个字,他的上一任名程大漠,副贡出身,湖北孝感人,他的下一任为方观本,例贡出身,安徽桐城人。

例贡也好,副贡也罢,都是指的出身,属于贡生行列,其本质就是秀才。从他的出身来看,他的家底应该是十分殷实的。清朝的贡生分六等,唯有第六等例贡是靠捐资得来的,有花钱买出身之嫌。但不管怎么说,贡生是秀才中的佼佼者,他也不例外。

贡生的仕途比起举人、进士,那肯定要坎坷多了,晋运泰绝不是一从政就直接当上知县的,应该有一个从训导、教谕、县丞再到知县的过程,贡生当上知县,仕途基本上到了天花板。

当然,作为咸宁老乡,我更关心的是他在即墨县任知县期间的官声和政绩,以及为百姓做了哪些实事等,可手头资料有限,在即墨古城的县衙里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只好靠自己回来后再想办法查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某网站查到了乾隆二十九年,由他的下下一任知县尤淑孝主持编修的《即墨县志》电子版,从中得到了一些零零散散的信息。

用多灾多难来形容晋运泰的知县经历,一点都不为过。晋运泰刚上任知县时,老天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此后也没有给他什么好脸色。县志是这样记载的:乾隆十一年夏,大水,禾豆淹没,牛伤疫死;乾隆十二年,自春到五月不雨,秋复涝,民大饥,官设粥场赈之;乾隆十三年五月,旱、蝗、饥疫弥甚,民多逃亡;乾隆十四年,邑西偏大雨雹。这一连串的天灾肯定将这位刚上任的咸宁老乡整得有些手忙脚乱了。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从县志记载来看,晋知县应该还是为即墨的人民做了一些实事的。主要做了两件事,改善民生和发展教育。

改善民生主要还是围绕救灾开始的。乾隆十三年,因连年灾荒,他上报朝廷,请求免除全县百姓一年的赋税,朝廷恩准。乾隆十四年,为了百姓的生存,万般无奈的他只得截留其他地方从漕运送往北京的钱粮,用来救济饥民,并答应朝廷花五年的时间用全县的赋税来偿还,朝廷又一次恩准了。仅从这两件事来看,他至少是个心中装有百姓的好官。

晋运泰上任除了赈灾、免赋外,他还重视发展教育,兴办学校。据县志记载,乾隆十四年,他亲自主持重修了文庙,一般这样的工作都由县教谕负责主持,知县参与,但晋运泰亲自主持,重修文庙后,他又主持敲定文庙乐舞生,可见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文庙是分不开的,文庙里供奉的是以孔子为首的“先圣先师”们,每年官方都要定时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需要有乐舞等一整套仪式,在清代,“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致祭先圣先师”。于是,晋运泰在定文庙乐舞生上,共定有引赞生八名、乐生三十六名、舞生三十六名、备补二十名等,这些均在县志里记载清楚。

一晃两百多年过去了,关于即墨知县晋运泰,在我心中还是谜一样的存在,他是咸宁哪里人氏,在咸宁是否还有后人,在即墨知县之前在哪任职,任期结束后,又去了哪里,等等。这些都是好奇的我想了解和想知道的,但无人能够告诉我。如此看来,这些资料只能留待后考了。(朱封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3569.html
上一篇退休旅行千万莫等,只因您等不起!
下一篇江苏苏州发现一个“无人村”,村子400多年历史,村民去哪儿了?

为您推荐

五一假期,青岛栈桥上演人海大战!

五一假期,青岛栈桥上演人海大战!

“五一”假期,青岛的栈桥景区和崂山九水游览区迎来了人潮高峰,游客们在这里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密接触”。在栈桥上,你回头可能会发现,后面的人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