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中央大街两侧的辅街,每一条街都是满满的往事啊!

中央大街两侧的辅街,每一条街都是满满的往事啊!


当横跨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延伸到哈尔滨,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成为卸货码头,运输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沼泽和苇塘中碾出一条泥泞的土道向南延伸,成千上万的筑路工人在这条土路两侧居住。


1900年,这条土路有了它最初的名字——中国大街。


中央大街及两侧辅街示意图


中央大街旁,那林立的高楼之间,每一条老街,都充满记忆,每一栋房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一.中央大街西侧的辅街


中央大街两侧的辅街最初是自发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名字起的也很随意,或是因为功能,或是因为形状随便一叫,久而久之才形成了后来的街名。


中央大街以西的辅街,从北往南排下来,最靠近江边的是友谊路,过去叫警察街,因为这里有哈尔滨最早的警察局和监狱。


中央大街监狱


这座监狱一直使用到改革开放之后,历史可谓悠久,原因可能与一件事有关,这儿的新生开关厂1950年代末发明了晶体管,进而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后来就地成立了哈尔滨晶体管厂。


警察街


警察街就是今天哈尔滨的友谊路,是著名的中央大街辅路。


警察街大体沿松花江南岸而行,呈西南与东北走向,主要指今公路大桥至松花江铁路大桥一段。


照片是现在中央大街和警察街的交口,远处带塔尖的建筑即是早期的圣母报喜大教堂,通称喇嘛台。


警察街旧照


哈尔滨友谊宫也位于这条街上。哈尔滨友谊宫原名“中苏友谊宫”,是哈尔滨市国宾馆和黑龙江省国际会议中心,涉外旅游酒店。



和中央大街的繁华相比,那时候的警察街是一条很安静的街道,无论冬夏行人都很少,有几个也都是从中央大街走来,或者匆匆地赶往中央大街的。


警察街有一个俄国“火磨”,是哈尔滨第一个面粉加工厂。


警察街上的俄国火磨


上游街上游街过去叫商务街,也叫外国头道街,因为这条街上有商务俱乐部,还有几家外国领事馆。


中医街中医街过去叫药铺街,实际上这条街上的药铺并不多,倒是有好几家当铺。百年老街中央大街附近的中医街,听起来就药味十足,是得名于当时的几名俄国人在此开办了哈尔滨第一个西药房。老百姓就管这条街叫做药铺街。



中医街历史悠久,在1903年就形成了街路。后来,因为中央大街周边的辅街均以“外国几道街”来称呼,所以药铺街又被称为外国二道街。



1925年,这条街又以方向确认,改为东药铺街。1959年又改称为红旗街。1983年,因该街与香坊区红旗大街重名,进行再次改名。当时因为哈市中医医院坐落在此街上,结合当年药铺街的历史渊源,“西医”就这样被改成了“中 医”,最终命名为中医街,沿用至今。



红霞街红霞街最早叫商市街,1903年就有了,因街面小商小贩较多,称商市街,又称外国三道街。


1925年改称东商市街,1959年又改为红霞街,沿用至今。


红霞街99号有一座建于上个世纪初的精美建筑,几乎和哈尔滨同龄。那古堡式的造型,扑朔迷离的身世,令好多学者探究!如今它掩映在绿荫下,更显得肃穆而神秘!


红霞街99号


很久以来,有人说这里是名商巨贾的私邸,也有说是美国侨民的别墅,更有人说是伪满时期官员的公馆,一时间,众说纷纭,红霞街99号,就成了哈尔滨人心中的一个迷……


1932年,红霞街99号……不,那时叫商市街16号,来了个新主子。他叫于琛澂。是一个显赫一时的伪满洲国大官,时任哈尔滨第四军管区司令。


伪满洲国治安部大臣、三江省省长于琛澂和他在双城的豪宅


1945年日本投降时,他在收音机里听到自己被定为特级汉奸后,脑出血暴病身亡,结束了不光彩一生。然而,这座老屋还在,它记载下了这段历史,也留给后人们无限的遐想。


他原先居住过的商市街别墅现为红霞街99号,红霞幼儿园,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


红霞街99号


1905年,俄国人在商市街上修建了自行车赛场,这是哈尔滨第一个体育场,称道里体育场。



商市街是哈尔滨一条比较古老的街道,是萧红笔下难以忘怀的地方。原商市街25号,是萧红和萧军当年的住所。


在那个时代,商市街住着的大多都是小商小贩,木匠,油漆工,车夫等等,那时候街道窄窄的,走在那里可以听见五行八作的吆喝声……


红霞街对于萧红,时光异常漫长,她似乎只有在饥饿中等待萧军回来。


在这里,她在贫困的岁月里用笔耕耘,最终让自己留在了历史的画卷上。


她一辈子都在寻找一个能救赎她的人,因为她缺少生存技能。


每一次她都想拼命抓住生命中出现的那个男人,像抓住救命稻草。


然而每一次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循环往复,以悲剧结尾。

红星体育场


红专街红专街过去叫面包街,是因1902年一家希腊人在此开了一家面包房而得名。


红专街原称面包街,哈市最早一批面包厂开设在此。提到中央大街,就不能不让人想起满街的面包香。但哈市出现较早的面包厂,却不在中央大街,而是在红专街上。在地名普查中,一些砖家发现,哈市最早一批生产面包的工厂就设在红专街,这从街名的演变中就能得到答案。


红专街面包厂


红专街形成于1903年,当年俄国人在这条街上开设哈市较早的一家面包厂,香飘四溢的面包香传遍整个街路。因为面包厂的出现,面包也从此 走进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当年这里因面包厂的存在,而取名面包街。



这条街在当时很有名气,一些人会特意来此购买面包。



而随着历史的进 程,1959年面包街改名为红专街,目前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东风街过去叫马街,是因旁边的炮队街上俄国炮兵连队的马匹驻扎在这里而得名。最初马亍还是销售牛奶的集散地,每天清晨,都有很多马拉的大板车将一桶桶鲜奶送到这里,卖奶的大都是披着头巾俄国女人。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个牛奶市场才渐渐消亡。


东风街上原来有个黄金公司,那个楼面上有欧洲人物雕塑,里面有哈尔滨的第一部电梯。


大安街大安街最初叫大坑街。

早年间,大安街地势低洼,水滩遍地,长满了齐腰高的蒿草,原始而荒凉。


19世纪末,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运送铁路物资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路,形成了中国大街。而后主干道的四周枝杈般生长出众多的辅街。于是,大安街诞生了。


过去的“别特罗夫毛皮商店”,现在的大安商厦


大安街原来位置是一片沼泽湿地,水退之后,露出了凹凸不平的大坑,填平大坑之后的道路便被人们称之为大坑街。


也许有市民呼吁,或者认为名字不雅,于是,当局将街名改为大安街,时间大约是1925年。


有地方史砖家考证,俄语的大安与大坑,有一个字母不同,大坑乃大安之误,是当年不懂俄文的民政部门把街名牌搞错了。它与哥萨克街(现高谊街)、炮队街(现通江街)、马街(现东风街)同时形成、并命名的街道,长期以来将错就错,以至于人们误认为这里从前曾有个大坑,直到后来从“大坑街”改名为“大安街”。


霞曼街霞曼街原来叫做沙曼街沙曼在俄语中是土坯的意思,可以想象那时街上的景象。



端街端街最早叫短街,因为它是辅街中最短的一条街。端街,东起中央大街,西至经纬街和通江街,形成于1902年,全长240米,宽21米。



红星街其实比短街还短,最初叫做自治会街,因为最早的哈尔滨市自治公会、后来的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就设在这条街上,那座大楼后来成为哈尔滨市公安局的办公楼。



当年中国大街与炮队街之间区段称新埠头区。端街作为一条辅街,最初被称为“新埠头八道街(Восьмая Новопристанская улица)


1904年正式定名为“短街(Короткая)”,1927年由短街的谐音改称端街。


端街和哈尔滨同时起步,当年这里就是犹太侨民、俄侨聚集和活动的地方。



再来看中央大街以东。与友谊路相交的地方曾经有一座非常漂亮的东正教圣母领报教堂。文革中这座教堂被黑龙江省杂技团占用做了排练场。


圣母领报教堂可容1200人做礼拜,气势恢宏,建筑精美,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位于现友谊路。


圣母领报教堂


1972这座教堂被拆毁,因为过于坚固,只好将部分拱结构留在了后来的建筑中。(如下图)



二.中央大街东侧的辅街


花圃街花圃街以前叫鱼市街,是渔民们在这里卖鱼的地方。在人们脑中的鱼市应该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像书上描绘的那样,每天一大清早,鱼市街已是人货满街,街面上人声噪杂,街面一天到晚总是湿漉漉的……


可是临街房屋几乎没有店铺,也没有卖鱼的,热闹的鱼市,应该是百年以前的事了吧。


鱼市街是一条小街,夹在中央大街和尚志大街中间,处于中心繁华之地,后来叫商铺街,建国以后这条街又改成了“花圃街”,有轨电车的始发站,就在街头。


西头道街过去叫监狱街是因为正对着监狱。


道里秋林1914年,秋林在道里设立分公司,旧址位于中央大街与西头道街交汇处东北角,是最早到中央大街落户的百货商店之一。



这也是从西四道街到友谊路段,四百余米的老街上唯一幸存的历史建筑。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仿冒者中,这栋建筑以其浓郁的文艺复兴风格,尤为引人注目。


1949年4月,哈尔滨市教育局在这栋建筑里创办了江沿小学。


原道里秋林的江沿小学校


多年后,江沿小学的一楼和地下室租给了肯德基花圃餐厅。一层的其他部分都被分区出租为售卖旅游工艺品的商铺了。



对于江沿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教学楼的区域与学校围墙外飘着炸鸡香气的快餐店,很难形成空间上的联系。也许只有在他们长大后才惊觉,这栋美丽的建筑曾是他们求知路上的起点吧。


西二道街西二道街过去也叫江沿街。


随着哈尔滨的开埠和驻哈德国企业的增加,1909年8月21日德国在哈尔滨设立了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地点在埠头区江沿街(现道里区西二道街)最早担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的是道弥尔。




现在,这栋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折衷主义建筑的门牌号是西二道街10号,是哈尔滨市的二类保护建筑。


20世纪80年代的西二道街10号


西三道街过去叫高加索街,因为最初的住户是高加索人,街上也曾有过几家领事馆。


西四道街是最早的杂货市场


道里西四道街2号中国人民居


西五道街和商市街相连,因此过去也叫东商市街。


像是日本街、高丽街、比利时街这些曾用国名命名的街道,基本都是各国侨民初来哈尔滨市时的落脚点和居住较集中的地区。


西六道街过去叫日本街,因为街上建有一座日本的西本愿寺。


1919年11月,秋林为扩大营业规模又将秋林商行道里分行迁移到现在中央大街的西六道街转角处,即现在的道里秋林公司。



西七道街过去叫蒙古街,因1902年蒙古郡王乌泰来此找俄罗斯人公干,在这条还不是街的荒地上搭起过蒙古包。


西八道街过去叫高丽街,街上朝鲜族人居多,但这条街更为有名是因为它汇集了众多的各色饭店。


与中央大街相连的西八道街


第一家饭馆是1908年开业的昌庆馆,后来陆续有十多家饭店在此经营,比较有名的还有青年饭店、老独一处、盛宾饭店、魁元阁等。


八道街是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哈尔滨的吃客们经常光顾的一条街。这条街不仅给他们提供了美食,提供了好滋味,还提供了欢乐。西八道街真正被规划成风味饮食街是在1986年。


风味饮食街的两侧还有30家国营、集体、个体饭店,共有餐桌约150张,连同饮食摊床的简易桌凳,座位约1600个,是哈尔滨饭店业密度最大的饮食市场。



哈尔滨还会根据这条路上的行业来命名,一条街上有什么、干什么的一目了然。


西九道街过去叫做保险街,因为最早的保险公司就开在这条街上。 现在的哈尔滨道里区西九道街是哈尔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


这条百年老街位于道里区城区东部,东起尚志大街,西止中央大街,当时在这条长仅252米的小街上就有哈埠洋商开办的保险公司12家,平均每20米就有一家保险公司。


1925年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接管哈尔滨市政后,更改了街道名称,将保险街更名为九道街,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人民政府又将九道街更名为西九道街,并沿用至今。


西十道街过去叫俄国街,因为街上的俄侨、俄商比较多;


西十一道街以前叫市场街,因其街道两侧汇集了众多小型商家,热闹如市场。



哈尔滨西十一道街上,唯一的老建筑


西十二道街过去也叫石头道街


哈尔滨石头道街,1900年形成,因初始路面为方石砌筑,故称“石头道街”,当时现在的西十二道街也包括在内。



1968年曾称“英俊路”。1976年恢复现名,沿用至今。



早年的石头道街并没有铺修石头道,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哈尔滨市政府曾经在这条街上





西十三道街最初叫宽街,因为它是中央大街辅街中唯一在道路中间留有绿化带的街道,比其它的街都要宽。


西十四道街以前称为东透笼街,因为其与“新八杂市”所在的透笼街相连。


西十五道街过去叫学堂街,因街上有1905年最早开办的女子学堂而得'名。



原址位于道里西十四道街的哈尔滨道里邮政局


百年沧桑,往事如烟,

不管是多么温馨,

再想念也不会回来。

时光不再,

哈尔滨却永远伫立在那里,

和我们一同前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3467.html
上一篇一下雪,济南就成了济南府
下一篇台湾第二城高雄与福建第二城福州的城市对比,你更喜欢哪个城市?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