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炸酱面与烧麦斗法。

炸酱面与烧麦斗法。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北京老城区内,在距离南锣鼓巷旅游步行街几百米的一个胡同里,有一家方砖厂69号炸酱面。不起眼很小的门面,比较简陋的传统小餐馆,网红打卡地。每日中午前后门外排队候座,长长的人流挨个坐在小圆凳上,曲里拐弯,络绎不绝。

餐馆门上赫然张贴着:25元一碗,本店谢绝饮酒。看着这个安民告示,俺也是醉了,你说它店大欺客也好,说它为了正在外面排队等候的顾客考虑也好,反正就是这么规定了,目的就是限定在店内用餐占用座位的时间。好像也没有顾客提出过异议,酒好不怕巷子深,网红不愁无客来。

主打的就是快速翻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波接着一波。人们都是慕名而来,至于口味感觉如何就各有好恶,全凭本心了。

实际上,从我本人的口味来说,因为家乡大西北的面食实在是太丰富了,我还真瞧不上老北京炸酱面这一口,除了咸,还是咸,也不知道别人怎么会得胃这一口的。平时单位食堂每逢面食,什么拉面扯面油泼面,担担面热干面阳春面,我都会吃的不亦乐乎。唯独轮到了炸酱面,我就会敬而远之,老老实实去吃白米饭了。

让人惊讶的是,位于南锣鼓巷黄金地段的北京老字号都一处烧麦,不知何时突然换了招牌,60号炸酱面。路过探头一瞥,店内悬挂的招牌菜名似乎并无变化,唯独变化的就是店名由都一处换成了炸酱面。

我们来回顾一下炸酱面和都一处的历史传承。

据专家分析,北京炸酱面来源于清朝末期北京平民家庭的过水白面条吃食。坊间又有传说,炸酱面是在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返京时,从西安带到北京的美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炸酱面既便捷又美味,北京餐饮业几乎家家都在售卖,成为当时北京很普遍的一种饮食。

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迄今已经有280多年的历史。1752年,都一处因乾隆皇帝御赐亲笔题写“都一处”的蝠头匾而出名,生意迅速兴旺起来。目前,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历史传承不难看出,老北京炸酱面与都一处烧麦,同样都是老北京饮食文化的符号,一个代表了大众文化,一个代表了高贵文化。在现在的网红文化背景下,高贵败给了通俗,一切向市场看齐,一切让市场经济说话。当然,从现代健康饮食理念的角度出发,过于油腻的烧麦似乎也不太适应现在清淡饮食的保健养生理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变化关系。古老的文化传承在现代快餐文化滚滚红尘的冲击下,市场越来越萎缩,受众越来越少。诗词、戏曲等传统文化爱好者中,许多人对此都深感迷惘。

有友友感叹在头条上,高雅诗词展现不如散文随笔,更不敌大白话口水经念念碎,难道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传承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就此中断消亡了不成?

我个人的观点是,其实不然。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的,中流砥柱坚持住,保持传承不断,圈子虽小,干净就好,惜我者我惜之。现在先保生存要紧,以后再徐图发展。

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大力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人们现在更迫切的还是追求物质生活的充足和富裕。所谓饱暖思高雅,贫穷谋生计。待社会真正发展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们对高雅文化的精神需求自然而然就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古老文化传承必定会有一个再度大放异彩的辉煌时期。

正如现在的西方社会一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富足到一定程度,交响乐、歌剧、芭蕾舞、雕塑、绘画等高雅艺术依然有其相应的市场,人们八小时之外依然会携家带口、西装革履的走进剧院、博物馆去欣赏,去品位,去满足自身的精神渴求,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不排除像我这样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泥腿子下里巴人,在国外出差时看芭蕾听歌剧,不一会就上眼皮贴下眼皮,昏昏睡去,催眠神曲。白瞎了东家请客的一番心意,赖狗扶不上墙,没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持续进步,传统文化传承精髓的第二春必将会再度到来,再创辉煌。初心不改,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3447.html
上一篇这些古树你见过吗?有些5000多年,有些排队3小时就为看它一眼!
下一篇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甄嬛听到直接黑化!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