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眼科医生陶勇:离开手术台 不离开患者

眼科医生陶勇:离开手术台 不离开患者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黄南希)他曾经每天接诊上百名病人,做过一万多台眼科手术……

因为手伤离开手术台,他带领团队投身科研,专攻葡萄膜炎,率先将研发的微量眼内液超多重指标精准检测技术进行了成果转化……

始终心系患者,他成为网红科普专家、公益项目发起人,将预防提至治疗前面,提升患者日常关爱眼健康的知识水平……

从医近二十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一次次走出“舒适区”,致力于科技破壁。

科研:成果只有进行市场转化,才能真正让患者受益

“虽然因为手伤,我无法再做精密的眼科手术,但我从未觉得人生陷入黑暗。因为我的科研道路从未停止。这条路越往前走,就越进入了‘无人区’。我不怕走得慢,就怕停下来。”陶勇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十年来,陶勇带领团队专攻眼科领域的冷门研究方向——葡萄膜炎的诊疗,“葡萄膜炎是一种复杂的致盲性疾病,引起葡萄膜炎的病因不计其数,可怕之处是各种病因从症状上表现基本都是眼睛红、怕光,如果诊断错误,治疗不仅无效,甚至还可能加速病变的发展。”陶勇说。

陶勇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通过多年沉淀,陶勇和团队研发出体系化、标准化的眼内液检测技术,仅仅通过提取一滴眼内液,就可以在成千上万种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中做精准分析,辨别出真正的炎症病因,进行精准治疗。该技术成为北京朝阳医院科创中心首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截至目前,已推广应用至全国近700家医院,检测了近7万份疑难眼病患者样本。

图为陶勇带教现场,年轻医生们学习葡萄膜炎病症的诊治。(受访者供图)

“探索眼内液检测解决方案,就像在打磨一件‘艺术品’,我们还在不停地打磨。”陶勇说,“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患者自己在家就能通过家用试剂盒取泪液,诊断干眼症、过敏性结膜炎、红眼病等病症。”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崔浩然说,“陶主任经常教导我们科研的成果只有进行市场转化,才能真正让患者受益。”

公益:将温暖和希望带给每一个人

“我们给眼底照相机加上了人工智能分析技术,通过学习大量的眼底病案例照片,眼底照相机有了智慧的 ‘大脑’,可以模拟眼底病专家来看病。”陶勇团队与慈善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人工智能早筛,为患者提供免费自助眼底照相服务,目前该项目已在3家医院落地,通过推广这一公益项目,每年有望减少约4000名新发失明者。

阳光、有爱心、充满正能量是陶勇团队成员对他的评价,他热心公益事业,陶勇说:“一名医生不能只关注技术,还要让患者看到希望。”

我国有1700万低视力人群,盲童超过10万人,陶勇发现,很多盲童对未来充满梦想,希望用声音与世界沟通,为此,他发起“光盲计划”公益项目,今年的全国爱眼日,他邀请爱心人士帮助有声音表演天赋的盲童,录制盲童音频公益专辑,让更多人听到盲童们朗诵的诗歌、演绎的科普广播剧。

“我希望能带动更多爱心企业和社会机构,对中途失明者提供包括信心重建、独立生活训练、音乐艺术浸养、升学教育乃至未来就业在内的系统公益计划,帮助他们实现融入社会和自我价值。”陶勇说。

科普:社交平台成为第二个“门诊”

在各社交媒体平台,陶勇经常收到网友有关近视手术、青光眼、白内障等各种眼科知识的咨询,咨询人多了,他索性就把各平台当作他的第二个“门诊”,每周收集并回复网友问题。

“科普先行,防大于治。如何讲老百姓听得懂、也爱听的科普知识,确实是一门大学问,我自己也在思考和摸索中。”陶勇说。

陶勇表示自己也在针对不同人群探索大家爱听、爱看的科普形式,“比如针对校园的青少儿科普,就尽量多用科普漫画的形式,用卡通人物的视角和语言,深入浅出地把眼球结构、常见眼病、近视的成因和原理说明白,设置一些闯关挑战小任务,完成任务的孩子们可以得到一些卡通手办的小奖励,以此来鼓励孩子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护眼习惯。”

陶勇用漫画形式来科普青少儿近视防治知识。

如今,网友留言中除了咨询专业眼病知识,也出现了很多关于职业、学习上的困惑咨询,甚至是生活点滴的交流互动。有网友表示:“陶医生不仅用医术治病,还用精神救人”“我们在对答中获得疗愈眼睛的方法,也获得了疗愈心灵的力量”。也有医生留言道:“我也是一名眼科小大夫,陶医生就是我的榜样,向您学习,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97372.html
上一篇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有哪些?
下一篇脂肪肝问答获奖结果出炉!看看你答对了几道?

为您推荐

手术一切顺利,麻醉恢复过程突然肌肉强直,幸好医生反应快

手术一切顺利,麻醉恢复过程突然肌肉强直,幸好医生反应快

作者:麻醉科的小茹子每天,麻醉恢复室就像车站一样。患者经过短暂的停留,各种指标完好,之后顺利回到自己病房。恢复室的医生和护士,也都习惯了这种平稳而又快节奏的工作。然而,这天的恢复室发生了严重的情况。打破恢复室平稳的是一名甲状腺术后患者。患者为53岁女性,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带气管插插管入恢复室。入室后评
国际最新研究:3万年前人类已能做截肢手术

国际最新研究:3万年前人类已能做截肢手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张赫 侯佳欣人类最早何时出现截肢手术?考古专家们最近有了新的发现。据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近日发布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东加里曼丹一处偏远洞穴中,发现了一具可追溯至3.1万年前的人类骨架,此人左脚曾做过截肢手术,且在术后康复。《自然》杂志:3.1万年前在婆罗洲的一次截肢
我的妈呀|户外运动能预防儿童近视?听听眼科医生怎么说

我的妈呀|户外运动能预防儿童近视?听听眼科医生怎么说

8月15日新闻综合频道22点30分《我的妈呀》特别节目“我和夏天有个约会”,一起听医生家庭分享育儿秘籍。儿童眼科医生刘晴雨认为玩飞盘还可以预防儿童近视,所以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一家三口都会进行户外活动,拥抱自然,享受阳光。户外时间“不达标”小心近视作为“重度”户外运动爱好者,刘晴雨不仅自己爱运动,也常常带着
女子上了手术台还喋喋不休,结果多花了20块

女子上了手术台还喋喋不休,结果多花了20块

上午,骨科手术间正在热火朝天忙着手术。突然,急诊科通知要加一台手术。没办法,一切都得给急诊让路。进入手术室的,是一位年轻女性患者。负责麻醉的刘医生,立即准备实施麻醉。但过程中,让刘医生感觉她极不配合。这种不配合,主要体现在话太多。受伤的部位在手指,并且一直在滴血。喋喋不休的表现,让刘医生一度以为她是
肺结节微创手术不是小手术,创伤比以前小,但绝不像切阑尾那么简单

肺结节微创手术不是小手术,创伤比以前小,但绝不像切阑尾那么简单

有一些肺部结节患者在做手术之前并不知道微创手术的真正含义,认为微创嘛,打个洞,把结节抠出来就完了,和切皮肤上的痣差不多,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认知错误,虽然手术该做还是要做的,但手术之前把微创手术搞清楚还是很有必要的。所谓的微创手术是相对于以前开大刀而言的,以前内镜技术不成熟,外科医生需要肉眼直视下切除
高龄老人不宜做白内障手术?东莞爱尔眼科成功帮99岁老人复明

高龄老人不宜做白内障手术?东莞爱尔眼科成功帮99岁老人复明

耄耋之年,本是共享天伦之乐之际,奈何疾病的出现总是让人有苦难言。家住东莞市东坑镇的刘奶奶,虽说今年已经99岁,但是头脑清醒、身体健朗。唯一令她遗憾的是双眼患白内障多年,早已经“伸手不见五指”。 成功为9旬老人实施白内障手术 都说白内障只要上年纪,人人都会有,只要及时手术治疗就能重见光明。但是,刘奶奶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