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专家呼吁提升高效罕见病药物可及性 更早惠及多发性硬化患者

专家呼吁提升高效罕见病药物可及性 更早惠及多发性硬化患者

7月22日,由多发性硬化之家主办的“规范 协作 管理——关注MS未满足需求专家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北大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教授;MS与NMO病友会公共事务联络官瑶瑶女士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讨论,并共同呼吁进一步提升高效疾病修正药物的可及性,帮助多发性硬化患者回归社会。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严重、终身、进行性、致残性的神经免疫性疾病,是导致年轻人非外伤性致残的主要原因。我国大约有3万多名MS患者,约85%患者为复发性。尽管随着创新治疗方案的出现,医保政策的进一步覆盖,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有所提升,但作为一种诊断难度高、需要终身管理的疾病,在中国多发性硬化患者仍有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为会议致辞,并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在各部门协力推进下,我国罕见病诊疗水平不断提升,政策设计不断完善,罕见病的防治和保障事业不断向前取得进步。但客观上罕见病患者还存在很多未满足需求,包括诊断难、报销难、药物研发少等,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建议从 ‘人人健康’和包容性发展的维度来把握‘保基本’定位,加快推进医保谈判,积极将符合条件的罕见病治疗用药纳入医保。”

MS患者生存质量向好

生物制剂使患者更早获益

在会议的第一部分“MS患者未满足的诊疗需求”中,MS与NMO病友会公共事务联络官瑶瑶女士分享了多发性硬化症生存质量报告,呼吁进一步提升高效疾病修正药物的可及性,帮助多发性硬化患者回归社会。她表示:“根据我们对病友的调研报告,发现我国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疾病修正药物(DMT)使用率与欧美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继续提高DMT使用率是我国多发性硬化治疗的重中之重。另外,在提升药物可及性的同时,罕见病患者能够尽早诊断疾病、及早开始治疗也是至为重要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就《多发性硬化症诊疗现状与挑战》进行了发言,并强调:”MS作为一种罕见病,诊断准确性较低,基层医院对疾病的知晓率也非常低。虽然DMT在最近两三年间不断进入中国,但在中国DMT治疗中的比例只有15%-20%。目前我国现有治疗MS化药为中/低效药物,临床达标率不佳,疾病负担随之增加。最新国际指南提出早期使用高效生物制剂,控制磁共振成像(MRI)病灶,进而降低复发和残疾进展。多发性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强化治疗,正在成为主要治疗趋势。我们希望高效DMT药物可以纳入医保,提高药物可及性来让更多病人能够在早期获益,更早回归社会。”

以患者为中心 建设保障体系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北大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教授,介绍了我国罕见病的医疗保障探索与变革,并指出:“截至2021年12月底,有28种罕见病的、已上市的58种治疗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是,对于罕见病患者的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的探索,应该要在政府引导、多方助力、第三方独立运行的基础上共同形成平台,在建立多层次保障的基础上,建议成立全国统一的罕见病诊疗及基金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独立运行来积极引导患者注册登记。 ”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分享了“双通道”管理政策下的罕见病患者获益情况,并指出:“已有不少多发性硬化患者获益于‘双通道’政策,但由于各地采用不同落地模式,药物可及性是不平衡的,患者的经济负担依然很沉重。建议通过把罕见病用药列入门诊特殊病用药管理,争取列入医院常规供应药品目录或通过特殊通道、绿色通道,对罕见病用药实行临时采购等政策,来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教授则讲解了“如何提高高值创新药的临床可及性“,并强调:”我国高值创新药药品可及性有待提高,建议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去提高药品可及性。还要在商业健康保险上发力,要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做细分市场和细分产品。”

“三医联动”合力

打通多发性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圆桌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并共同表示,在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罕见病防治和保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鼓励罕见病药物引进、研发和生产,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速新药审评审批,让患者有药可用。

目前多发性硬化的治疗费用,处于罕见病目录病种较低水平,但却高发于20-40岁中青年女性,一旦一个家庭有人患病,就可能造成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损失、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生育需求。因此,建立起创新药物和患者之间的桥梁,搭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保障体系,呼吁将高效疾病修正药物纳入医保,同时确保患者早期用药,延缓疾病进展,更早助力患者提升生活质量,需要“政产学研用”乃至社会各界共同付出努力。

基于罕见病存在的诊疗现状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专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建立罕见病诊疗指南,加快学校人才培养,建立罕见病诊疗网络,建立对罕见病的多元保障体系等。专家也共同呼吁通过罕见病立法,明确企业、商业保险社会责任,强化商业保险作为国家医保的补充作用;同时,遵循政府主导、国家统筹、多元筹资、社会共付的原则,实现对罕见病药物的医疗保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49752.html
上一篇大量出汗后只喝白开水,患上了“低钾血症”
下一篇上海7月26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4例

为您推荐

一个月1次的降脂针,比他汀类药物更好吗,什么人需要用?

一个月1次的降脂针,比他汀类药物更好吗,什么人需要用?

有位老年朋友跟华子说,他有高血脂,吃了他汀类药物后有腰背肌肉酸痛的不良反应,但他听说有一种一个月打1次的降脂针效果很好,他以后能不能打那个针,不吃他汀类药物呢?华子说,他说的那种降脂针,是“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抑制剂”,缩写为PCSK9抑制剂,目前国内上市的有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两种药品
靶向药物引起了心脏毒性,减量之后竟然一箭双雕

靶向药物引起了心脏毒性,减量之后竟然一箭双雕

非小细胞肺癌有1-2%会存在ROS1基因融合突变。针对这种基因突变,靶向药物克唑替尼是一种很好的治疗药物,同时克唑替尼对ALK、MET等靶点也有抑制活性。当然靶向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视觉障碍、恶心、腹泻、转氨酶升高等。随着克唑替尼给药剂量的增加,相关的心脏不良反应也会增加,比如矫正QT间期(QTc)延长和心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