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辛吉飞首次回应食品添加剂争议,食品添加剂真的是“海克斯科技”吗?

辛吉飞首次回应食品添加剂争议,食品添加剂真的是“海克斯科技”吗?

撰文/记者 李慧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图源/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采访专家:

曹雁平(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

10月26日晚,凭借 “科技与狠活”“海克斯科技”系列视频走红,在互联网上掀起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争议风波的博主辛吉飞现身某直播平台,澄清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辛吉飞在视频中表示,自己仅是普通人,拍视频初衷是想让消费者知道钱花哪去了,完全没有否定或妖魔化食品添加剂的意思:“食品添加剂会改善食品风味,提高食品品质。”

“海克斯科技”源于某游戏里面的专有名词,原意是运用魔法和科技形成全新的融合物,制造出每个人都能使用的工艺品。此前,辛吉飞曾在用食品添加剂勾兑制作食品的系列视频中,表演过很多神奇“海克斯”:用糖水加香精合成蜂蜜、用明胶加混合糖浆制作燕窝……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合成山楂果茶”“合成勾兑酱油”“人工合成牛排”“肉味香精膏”“科技淀粉肠”等“科技与狠活儿”食品的刺激下,一些网友对工业化食品“重拳出击”;另有博主刘怂用清水加淡奶的搭配,制作出了所谓高汤口感, 使“我一勺三花淡奶”成为另一网络热梗,让不少网友直呼“颠覆认知”“再也不点外卖了”;一片争议声中,海天味业也被牵涉进来。海天味业、中国调味品协会先后发声明称酱油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并否认国内国外“双标”,但一些网友仍有质疑。

辛吉飞虽出来澄清,但“科技与狠活儿”视频的走红,背后也显露出不少人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和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质疑。在食品添加剂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把它当做“洪水猛兽”。

作为食品科技的先进代表,食品添加剂的“前世今生“是什么?它真的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吗?在未来,我们的食品到底应该什么样?

食品添加剂,人类的“老朋友”

从油盐酱醋等传统调料,到防腐剂、色素、香精、增稠剂等包装袋常客……食品添加剂可谓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追溯其历史,会发现食品添加剂其实是人类的“老朋友”,自从有了对食品保鲜和贮藏的需求以及对食品美味的追求,它们就开始伴随人们的生活。

在我国,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宋代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亚硝酸盐就被用于腊肉生产;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还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

▲红曲色素是以大米、大豆为主要原料,经红曲霉菌液体发酵培养、提取、浓缩、精制而成及以红曲米为原料,经萃取、浓缩、精制而成的天然红色色素。

纵观世界,食用色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文明,当时人们使用藏红花、胡萝卜、桑葚、石榴、甜菜等为食物着色;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基督教修道士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1856年,英国人珀金斯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成为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发展到如今,食品添加剂也有了明确的定义,它们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根据我国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下简称GB 2760),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大功能: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改善食品感官品质,增进食品营养成分,促进食品品种创新,方便食品加工制作。

(图源:智研咨询)

比如,防腐剂主要用于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和营养价值,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延长食物保质期,市面上90%的包装食品都含有防腐剂;增稠剂是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改善外观和口感,果冻、冰淇淋、酸奶、果酱等熟悉的食品中都有它的身影;着色剂是赋予或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红曲红、β-胡萝卜素、姜黄等天然色素,胭脂红、日落黄、柠檬黄、亮蓝等人工合成色素,都是配料表里最常见的成分……可以说,在现代食品加工中,食品添加剂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FDSA、智研咨询 图源:智研咨询)

而核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柠檬酸钾、碳酸钙、β-胡萝卜素等物质,既属于食品添加剂,又属于营养强化剂。我国GB 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中如此定义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弥补食品在正常加工、储存时造成的营养素损失,在食品中选择性地加入一种或者多种微量营养素或其他营养物质。为了配合国家的减盐行动,避免居民过多摄入食盐,该标准还取消了食盐作为营养强化剂载体。

食以安为先,安以法为障

食品添加剂为何总能轻易拨动消费者敏感的神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海克斯科技食品事件反映出的正是公众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焦虑。食品安全领域层出不穷的违法违规事件的曝光,让食品添加剂背了黑锅,更是加深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

“消费者们真正害怕的是造假。”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表示,凡是不在GB 2760名单中的物质,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瘦肉精、三聚氰胺、塑化剂、苏丹红等令人心惊胆战的添加剂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属于非法添加物。我国也从未出现过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给人体造成健康损害的案例。

▲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图源自网络)

“科技与狠活”到底“狠”在哪?其实不在于食品添加剂本身,而在于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非法添加。添加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或者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的行为,都属于滥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加入不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物质,就属于非法添加行为,许多工业级产品被当作食品添加剂使用,就涉及了刑事案件。

为保障消费者健康,我国自2008年以来陆续发布了五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我国GB2760及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相关公告已对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名称、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卫生部公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部分(图源自网络)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300多个品种,其中有1900多种是食品用香精和香料。而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大约有15000种。

说到底,“食品添加剂焦虑”的背后,消费者们真正担心的是监管的缺席以及违法添加物卷土重来。那么,在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方面,“外国的月亮”会比较“圆”吗?

“单从我国GB 2760的标准来讲,已经是世界水平。我们要求评审的严格程度比美国高多了,也不次于欧盟。我们不仅从安全角度去评价,还从技术角度评价,因此申报一个新的品种或者扩大使用范围非常难。”曹雁平说,“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制定、使用过程监管、许可证发放、安全评估等都是国家层面在管,所以大家尽可放心,国家不会拿老百姓的生命开玩笑。”

即便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对于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总是抱有疑虑和不信任。

曹雁平补充介绍,每一种食品添加剂在被允许使用前,都要通过四个阶段的毒理学实验,包括第一阶段的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的遗传毒性试验、30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第三阶段的亚慢性毒性实验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

其中,慢性毒性实验考查少量该食品添加剂长期对机体的影响,是最被重视的环节。“毒理学实验会得出一个ADI值(每日容许摄入量),考虑到实验白鼠和人种间的生物种群差异,男女老幼的体质差异,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多种食品添加剂叠加等因素,还要有一个安全系数100,100的倍数是全世界毒理学专家在食品添加剂长期使用方面达成的共识。打个比方,每天每公斤体重可以摄入100毫克该食品添加剂的话,最后允许的使用量只有1毫克。因此,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是非常谨慎的。”曹雁平告诉记者。

“零添加”“纯天然”≠“高品质”

酱油品牌海天味业卷入风波后,让“海克斯科技”食品事件达到高潮。有网友发现海天酱油在国内销售的酱油产品含有添加剂,而在国外销售的产品不含添加剂。添加剂“双标门”事件一经曝光,迅速发酵,品牌方三次回应也没打消疑虑,公关失败市值蒸发3000亿。

海天味业此前发布声明称,本次对海天和中国调味品行业的攻击,企图用食品添加剂来误导消费者认为中国食品比外国食品差,企图用所谓“双标”来挑起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矛盾对立。海天味业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国内作为公司最大的消费市场,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国内的产品线种类更为丰富。

   “中国的老百姓传统上消费和使用酱油的时候,对保质期的要求比较长。零添加酱油里头含盐量会比较高,吃了10毫升该酱油,就相当于摄入了一天所需盐量的30%。因为盐便宜酱油贵,在酱油里边加盐,老百姓常常会认为是在造假。现在又配合减盐行动,加的盐没那么多,酱油就容易变质,所以需要用到防腐剂。”曹雁平向记者解释。

需要注意的是,食品广告中经常突出强调“不含防腐剂”“零添加”“纯天然”等标签,其实是商家瞄准消费者心理的商业宣传行为。纯天然不代表高品质,传统工艺也不代表安全。比如,食品腐败变质极易产生毒素,损害人体健康,食源性微生物导致的疾病是目前全世界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防腐剂的使用,不仅丰富了食品种类,更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又如,甜味剂的口感与蔗糖相似,被广泛应用于饮料、乳品、糖果中,不仅降低了食品成本,减少了能量摄入,还满足了糖尿病人对甜食的渴望。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已经成为食品行业公认的减糖方案。

▲甜味剂应用非常广泛。(图片来源/智研咨询)

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何使用是关键。总的来说,食品添加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用,而在于如何“正确使用”。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添加”或“不添加”的食品,这主要是企业根据不同消费者喜好以及消费层次而制定的一种营销策略,涉及成本、价格、市场、公众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

科技创新赋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应以科技创新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此前接受本报采访表示,“中国食品工业、食品产业首要的任务就是把我国传统食品现代化,同时还要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孙宝国院士在“2022科学跨年之夜”活动现场,带公众科学认识与食品行业未来发展密不可分的食品添加剂。

他认为,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已进入以“风味与健康”为导向的深度转型期,同时也凸显出诸多待解的问题。中国食品工业、产业要加速升级转型,一方面提升食品产业与食品科技的战略地位,以科技创新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另一方面要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开发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需求的食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风味、营养为抓手,不断提升食品的质量内涵。

食品工业是我国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以2021年为例,我国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达21268.1亿,同比增长10%。万亿级的市场规模,足以见得食品工业对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被称为食品工业的“灵魂”的食品添加剂,就是食品工业发展、人类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一个产物。

随着科技越来越多地介入到食品中,是否意味着我们离“原汁原味”越来越遥远了呢?曹雁平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每年市场都会推出很多新的食品种类,食品添加剂在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次,现在也有减少加工深度的做法,比如发现了糙米对健康的益处比精米多,全麦全谷物要比精加工的好。所以,食品工业往哪个方向发展,一定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的。食品科技不会让消费者离‘原汁原味’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满足人们的期待。”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提升,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追求天然健康食物,零添加食品受到青睐,低油、低盐、低糖成为推崇的饮食标准,快捷又营养的餐食是上班族的首选……这些新的消费趋势都预示着新的商机和食品科技创新。正如预制菜、人造肉等行业吸引资本涌入,有机食品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一席之地,即便成本高、售价贵,也有消费群体愿意为此买单;食品合成生物学、精准营养等食品技术创新,也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品生产制造中。

▲“风味+健康”双导向是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长远看,不再让消费者谈食品添加剂色变,能够正确看待合理、规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正视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价值和作用,则是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对于大众而言,当前尤其需要培养理性科学的精神及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这样才可能避免落入一些恶意炒作陷阱;企业自身也要洁身自好,将科技手段更多用于提升食品的品质;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充分担起责任,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无一遗漏地加强监管,让公众放心。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167465.html
上一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下一篇低钠盐利于降血压,吃得不对风险大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