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总台这档节目的“心机”,观众全看在眼里了

总台这档节目的“心机”,观众全看在眼里了

“传统文化的魅力真的太大了,必须要来催更一下。”

“这就是催更党的胜利吗!终于被我盼到这个节目回归了!”

“月更变年更,等得抓心挠肝……”

催更!催更!在这档节目死忠粉儿的千呼万唤中,最新一期终于播出。

包举一代,撰成一书,班家两代记述230年西汉历史的故事铺陈开来……无论是故事选取、剧本打磨还是制作水准依旧上乘,第二期节目播出后,网友无不说上一句:“虽久必达,还是那熟悉的味道,等得值!

讲到这,不少人或许已经猜到,这档几乎从头到尾伴随着“催更”播出的节目,正是由总台出品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虽更新频率不固定,却能让网友们爱得“死心塌地”,不仅在国内引发了破圈层传播,更在海外掀起了一波“典籍热”。

私以为,时隔如此之久,还能让观众热情高涨不忘催更,《典籍里的中国》定有些自己独有的“小心机”在,恰逢第二季第二期节目播出,我们不妨探索一番。

班家!“史书校准者”

两代人接续修撰80万字《汉书》

值得欣慰的是,向来擅于讲故事的《典籍里的中国》这次也没让人失望,第二季第二期节目巧妙地以中国第一位修撰正史的女史家班昭的视角,打开了《汉书》的著书历程,鲜活地刻画了班家这群“史书校准者”的生活、工作日常。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戏剧化”高级表达,用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的“古今对话”形式,为我们讲好了一心干事业的“班家人”奋斗史。

父亲班彪一心为史续写《太史公书》;长子班固视史为命,定名《汉书》,开创断代记史之先河;次子班超投笔从戎,为《汉书》提供一手资料;班昭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修撰“二十四史”的女史家,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文化巨人,在父兄相继离世后接过修史重任,并用自己的才干讲学,让《汉书》成功破壁,被文人、学子们熟识,有了传承千年的读者基础。

之所以说《典籍里的中国》讲好了“班家”的故事,是因为节目不仅精准拿捏住了人文化的切入视角、聪明地选取了对味年轻人的多媒体舞台视听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一个个直击普通人情感的名场面密集祭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跨越历史藩篱,实现情感共鸣。

比如班彪用近十年续写《太史公书》,将去之际,遗憾万千,一句“我作纪、传数十篇,想要记述太史公之后,大汉百年历史,可惜‍,我做不到了”,那种壮志未酬的意难平,让人瞬间泪目。

班固被告私修国史,被抓之际,他在牢狱中依旧沉醉于著史,为“如何著史更进一步”的执念不能自己,终在牢狱中明悟历史,一句“《汉书》要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也让人忍不住陪着一起抹眼泪。

班固去世,班昭承接班氏一族遗愿,挑起修史重任。面对承载两代人心血的《汉书》,班昭惶恐害怕,瘫坐于卷卷史料之前那无助的眼神,让人看得心疼不已。但是惶恐之后,她奋起著书。

一句“大哥,《汉书》我详加校对,读了无数遍,十二纪,七十传,都已熟记于心,历时十余年,我终于完成了”,更是戳中泪腺。

230年兴衰荣辱,独当一史,著成汉书,班家两代人将修史作为一辈子的使命,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明监戒焉,《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代史学家代代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

感受厚重历史脉搏的汩汩涌动

去年,第一季《典籍里的中国》陪伴我们识读了11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中华典籍,典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带领观众们重回历史,它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以基于大历史观的宏伟叙事将千年文明的渊源与发展再现还原,那种厚重历史下的文化脉搏汩汩涌动,戳人心扉,弥足珍贵。

也正因此,《典籍里的中国》每期节目播出后,都能在国内外掀起全民回溯历史典籍的热潮。犹记得《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尚书》中,倪大红饰演的九旬护书人伏生泪点满满,感动无数观众。

节目诞生了一个个名场面——百岁老人伏生回忆书籍被毁时的痛心疾首、和两千年后的孩童四目相对时的新奇欢喜……那种“穿越”历史长河、穿透心灵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平心而论,大多历史书籍虽珍贵却鲜少有机会真正“走进”平凡人的生活。《典籍里的中国》的厉害之处,在于让这些宝贵的历史典籍有了“接地气”的一面,节目将历史文化、传统瑰宝转化为了人人皆可悟的时代语言。

很多观众在看过《典籍里的中国》之后,都能将《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典籍背后的创作、守护、传承故事化为己用,“典籍精神”影响着各个年龄层的观众。

不少网友大方分享了自己与“典籍大神”的故事——9岁的小学生,将孙武20多岁就隐居茅屋完成《孙子兵法》的热血故事写进作文,从小坚定自己的梦想;

20多岁的农学专业学生,看到了《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年轻时躺在稻田里发愿写本利国利民的好书,让天下衣食富足的一幕后,泪流满面,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知音;

30岁的新手奶爸,刚看过节目,趁热为孩子讲起了《尚书》中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牧野誓师的睡前故事,自觉满意,认为自己夯实了在娃心目中“博学多才”的伟岸形象。

正因为如此,从《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一路追来,每天“催更”的铁粉众多。到了第二季,节目依旧深入历史深邃的思想内核中,还原中华典籍中精彩鲜活的历史故事,诠释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

第二季首期节目就聚焦于一部在沧桑岁月中见证了“守护”和“信念”的皇皇巨制《永乐大典》,酣畅淋漓。节目回溯陈济立志、悟道、修书过程,生动演绎《永乐大典》后世传承之路的艰辛坎坷。

看完节目后才知道这部“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的古籍修纂过程竟如此千难万险,让人对这部典籍巨著以及背后那些坚守中华文化、护佑中华文脉的著书人敬佩不已。

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第二期节目《汉书》,更是独具巧思,带我们走进班家士族终其两代而著一史的热血往事。

追根溯源、旁征博引,《典籍里的中国》用纵横上下五千年的典籍史书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其内容深厚、精深、博大,让观众们受益匪浅。

《典籍里的中国》传递的正能量和感染力是“通杀”的,即使几岁的孩童,也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力量,这恰恰能说明这档文化节目的价值。

将热忱与匠心

真正用到了观众心坎里

文化、历史节目赛道向来竞争激烈,为何观众们对《典籍里的中国》爱得如此死心塌地?

仔细想来,除了节目硬核的品质外,还要得益于节目组处处布局的那些“小心机”真的用到了观众们的心坎里,推动了《典籍里的中国》的不断升级。

第二季节目采用的视觉领域的创新与融合,非常抢眼,这是我观察到的第一个“小心机”。新兴媒体与多时空历史叙事融合创新的全新方式,让人仿佛“穿越”到典籍的世界,尤其是虚拟画面的呈现,沉浸感十足。

在《永乐大典》那期中,陈济的热忱与匠心以第一视角被呈现出来,《永乐大典》编纂之不易、传承之艰难历历在目,让人看了怎会没有感动?

节目的第二个“小心机”用在了角色的甄选上。对于选角这件事儿,《典籍里的中国》将贴合历史、营造深度沉浸感做到了极致。

第二季首期节目中,饰演陈济的段奕宏,狠狠抓住了“信仰”这个关键词,将先贤们对中华文化那份执着的坚守和挚爱呈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第二期节目中,万茜饰演的班昭,从肢体语言到微表情皆让人动容,尤其是承接修史后的那段表演被网友评价YYDS。从刚开始的惶恐、局促不安,到逐渐树立信念,再到最后奋笔疾书,其所展现出的力量与情怀充分契合了人物的灵魂。

还有节目的第三个“小心机”,就是蕴藏在细微之处的匠心、处处追求极致完美的“求生欲”。比如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绿幕拍摄、运动控制等一系列的科技拍摄手法,超前沿的戏剧核心拍摄创意,这些都为节目赋予了差异化的艺术魅力,让观众心甘情愿继续追随。

《典籍里的中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节目“思想+艺术+技术”的多维锻造,真正让文化精品“活”出了时代特色,让我等“铁粉”在节目组为我们走心定制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了历史的传承与弘扬。

试问,如此走心、匠心的文化输出,谁又能扛得住《典籍里的中国》的攻势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_145346.html
上一篇好家伙,DC巨石强森也和媒体呛起来了,漫威再被知名导演抨击!
下一篇演艺圈踢球踢得最好的!鹿晗参与世界杯直播上热搜,解说能力获赞

为您推荐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
千古第一天才王勃:16岁写出十卷《汉书指瑕》

千古第一天才王勃:16岁写出十卷《汉书指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诞生1300多年以来。在书写友情的诗文中,找不到比他更加上乘的佳作。然而在当时,他却没有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檄英王鸡》,带给作者的冲击来得强烈。唐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