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永乐大典》(上)——大典犹看永乐传

《永乐大典》(上)——大典犹看永乐传

明朝永乐年间,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类书横空出世,这就是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堪称古代的“数据库”。全书共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汇集了自先秦到明初的典籍多达七、八千种,可谓包罗万象。遗憾的是,《永乐大典》虽有正副二部,都没能完整地流传下来。

盛世修典

盛世修书是历代的传统,三国曹魏有《皇览》,六朝梁代有《类苑》,隋唐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北宋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但论气魄之雄伟,内容之宏富,当数明代这部《永乐大典》。

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想修纂一部类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修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命令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负责修纂一部大型类书。在下达给解缙等人的谕旨中,朱棣明确交待了编纂宗旨: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再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纪载大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韵府》指的是宋人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回溪》指的是宋人钱讽的《回溪史韵》,都只有二十余卷。这道谕旨明确了编纂体例,即以前人所编《韵府群玉》《回溪史韵》二书为参照,统之以韵,以便于检索查阅。同时朱棣认为这两部书“采摘不广,纪载大略”,而他要求编纂的类书,要把天下古今各类典籍,不厌浩繁,务求齐备。

解缙等召集147人,次年(永乐二年)就匆匆编成了《文献大成》,朱棣览后不甚满意,认为“所纂尚多未备”,远未达到他的期望和要求。于是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又命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刑部侍郎刘季篪等人与解缙一同负责此事,召集了朝臣文士、四方宿学老儒两千余人参与编写。

征召来的修纂人员,大部分是地方府、县的训导教谕,有的甚至是布衣诸生,他们虽然来自民间,却有不少是学识渊博,赋有专长的。姚广孝等善于识别人才,破格任用。如都总裁陈济,以布衣的身份被征召来担任都总裁,成为制定《永乐大典》凡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读书过目成诵,尽通经史百家之言,修纂人员遇到疑难问题问他,他都能“应口辨析无滞”。又如永乐三年召来的滕用亨,问学博辩,尤其精于篆书、隶书,年近古稀参加召试,他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和《祯符》诗三首呈献,得到明成祖朱棣的称赞,授翰林待诏,参与编修《永乐大典》。

可以说,修纂《永乐大典》汇集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形容修书盛况。

大典始成

永乐五年(1407年),大典定稿进呈,朱棣审阅后甚为满意,并亲自撰写了序言,赞扬该书“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精粗,粲然明备”,赐名《永乐大典》。于是向全国各地征集了一大批各色善书人,开始清抄,第二年冬天正式成书。

《永乐大典》采取按韵与分类两者相结合的编纂方法,“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按每韵下分列单字,在每一单字下详集历代各类韵书、字书记载该字音韵、训释和它的篆、隶、楷、草各种书体,再以此把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奇闻异见、诗文词曲等随字分类汇编。朱棣称赞这种编纂方法“揭其纲而目毕张,振其始而末具举”,“观者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卷而无所隐”。

除此之外,《永乐大典》辑录内容的方式,也与其他类书有明显差异。一般的类书,都是把不同书籍之中关于某一事情的记载,经过拆分汇总整理,系于相应条目之下。《永乐大典》辑录文献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把原书完全拆分,依内容性质分置于不同韵目;二是把原书拆分成一篇篇文章,依其性质分置于不同韵目;三是把原书整部归入某个韵目。但将某种文献归入某个韵目时,采用的标准不尽统一,有的按首字入编,有的则按第二字甚至第三字入编,如将《灌顶经》隶于“顶”,《窃愤录》隶于“录”。抄录过程中也有些许讹误之处,还有误把篇名当作书名,或书名、作者误写的。但《永乐大典》这种“未尝删减片语”照录原书采录典籍的方法,保存了一大批其后亡佚的古籍,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亡佚古籍达数百种之多。

《永乐大典》收辑各类典籍之宏富,也是其他类书不能望其项背的。唐代的《艺文类聚》收书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宋代的《太平御览》比《艺文类聚》庞大的多,也只收录了一千六百九十种。而《永乐大典》收书达七、八千种之多,约为以前大型类书的五、六倍。修纂《永乐大典》时启用了文渊阁全部藏书,犹嫌未足,朱棣还派人分赴各地采购书籍,四处寻访遗书秘籍。在收辑典籍的类型上,一反过去类书偏重儒家经典、史传文集的传统做法,收辑的典籍极为广博,上自唐虞,下至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等,包罗古今,无不搜述无遗。

《永乐大典》在装帧上也别具一格。全书采用上等白宣纸,印有朱丝栏,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二十八字,用极为端正的楷书抄写。正文墨书,引用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绘有图形,所绘之图,皆用白描手法,形态逼真,精丽工致。书面硬裱,用明黄色丝绢包面,开本阔大,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极具皇家富贵气象。

嘉靖副本

《永乐大典》修纂完成后,只清抄了一部,藏于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也随之北迁,收藏于宫中三大殿附近的文楼内。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失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被烧毁,北京文楼所藏遂成孤本。在永乐和万历年间,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皆因“工费浩繁”只得作罢。

明世宗朱厚熜特别珍爱此书,案头常置数册供随时翻阅,凡遇有疑,即按韵索览。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皇宫三大殿发生火灾,而文楼在三大殿附近,因怕大火殃及大典,朱厚熜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将《永乐大典》从文楼抢运出来。

为了预防不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朱厚熜正式下令重录一部《永乐大典》,命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瞿景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张居正等负责《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为此,吏、礼两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拔出109名善书人。重录副本与原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

重录之初,徐阶认为《永乐大典》是上万卷的巨帙,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他主张在版式上不必仿照原书,书法也可不拘。后来他翻检《永乐大典》时,发现有大字小字,又有山川、宫室、草木等图形,觉得如果版式一动,行款图画都要变动,反不如照原样摹写来得方便,这才决定重录本全仿永乐抄本。

重录时规定缮写人员晨入晚出,每次领取大典必须登记,不许私自携带外出雇人代写。每人每日抄写三页,“如遇差错,发与另写,不拘一次二次,只算一页”。每册大典重录完毕后,于册后注明该册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及圈点人员姓名。

重录完成后,《永乐大典》就有了两个抄本,一般称永乐年间修纂本为“永乐正本”,嘉靖年间重录本为“嘉靖副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2233.html
上一篇《笑傲江湖》里的搞笑一幕,告诉你明军为何不能打
下一篇她是《狸猫换太子》的原型,命最硬的女人,差点称帝的皇后

为您推荐

从父亲角度看: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而不是朱高煦

从父亲角度看: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而不是朱高煦

从父亲角度看:为了让朱家子孙活下来,不再自相残杀,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一旦称帝,老朱家血流成河,朱棣可不想看到。一、朱棣皇位“来路不正”,需要树立榜样,明确继承原则1399年,朱元璋尸骨未寒,朱棣在北平以800兵马叫板侄子建文帝,并夺取了明朝江山,是藩王武力夺权的典范。朱棣叫板建
为何朱棣要恩将仇报把在靖难之役中对他帮助很大的朵颜三卫剿灭?

为何朱棣要恩将仇报把在靖难之役中对他帮助很大的朵颜三卫剿灭?

朵颜三卫是明朝时期三个特殊的卫所统称,其部队都是装备精良的蒙古铁骑,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三个羁縻卫所。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要推翻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时朵颜三卫对朱棣帮助很大,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朱棣却在第三次远征漠北时期,顺道剿灭了朵颜三卫,这又是为何?其实朱棣在处理朵颜三卫的问题上算是他在位期间的一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遵义新蒲:永乐有个“长安营”

遵义新蒲:永乐有个“长安营”

在该山峰的绿树丛中,掩映着一个幽深的竖长方形洞口,站在山峰对面的乡村公路上清晰可见。山峰下面,座落有几户人家,炊烟寥寥,鸡犬相闻。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