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5次怒骂蒋介石,她是民国第一母老虎,却爱了初恋一辈子

5次怒骂蒋介石,她是民国第一母老虎,却爱了初恋一辈子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这是来自电影《八佰》的一句台词。

这样铿锵有力的话,是由一个女性说出。

她就是何香凝,一个充满传奇的女性。

敢于公开大骂蒋介石的人,是她;

率先赴日留学,闹革命的女性,是她;

执笔戳破那个时代女性的黑暗,还是她;

在何香凝的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所谓的“母老虎”,她也只是足够勇敢。

人们知道她是个革命家,但却不知道她还是画家、诗人。

“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是她一生的写照。

图 | 何香凝

1903年,杂志《江苏》登出一篇文章,给沉寂的中国妇女界投下一枚炸弹:

“破女子数千年之黑暗地狱,共谋社会之幸福”。

这来自何香凝的《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字一句地呼吁女性觉醒和解放。

清末,女性地位极其低下,身上有太多的枷锁,诸如缠足习俗、贞节牌坊。

何香凝看见了这些囿于闺阁的女性,备受压迫,没有自由。

在文中,她认为女性应当走出闺房,学习新知识,关心国家兴亡大事。

“吾二万万(女)同胞安能漠视哉?覆巢之下,薪火之上,宁有幸欤?”

1924年,她在广州组织了第一届的三八妇女代表大会,促成了妇女节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往后,她的身影总出现在各种妇女活动中,

她率先在广东各地召开女工学校,如顺德女工补习学校,帮助女工学习;

省港大罢工期间,何香凝开设贫民医院和合作社,满足罢工女工们的需求;

上海沦陷时,她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赴往前线。此外,她还领导成立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

何香凝,就像妇女运动的先锋,打下头阵。

这种革命姿态,在她的小时候初见端倪。

图 | 何香凝(二排右一)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成员赶制慰问品。

“这女子的性格,太烈了。”

何香凝的革命,从小时候的家庭开始。

清末,女子缠脚是日常,鼓吹着“三寸金莲”,却不知道这层裹脚布早已被女性的血泪湿透。

图 | 中国封建社会习俗——缠足

即便在香港的何家,也不例外。

五六岁时,母亲强行给何香凝缠足。

先是端出一盆热水洗脚,拿出一条长长的浆好的白布,一层层地裹住双脚,再用细细麻麻的针线缝上。

到深夜,何香凝只觉得双脚疼得像站在刀尖。

她偷拿起剪刀,剪开绷带,也剪开了束缚,转头就把绷带揉成一团扔到床底。

第二天,母亲大声呵斥,缠足的绷带也是更紧了,她大哭大闹,又拿起了剪刀。

一来一回,她从未放弃挣扎和抗争,斗争了几十个来回。

小小女孩子竟这般“顽固”。

图 | 何香凝

最后,换来父亲一句“由她去吧“。

这才消停了,从此她获得“何大脚”的称呼。

凡是旧时不许做的事,何香凝一一反抗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何家的教训。

何父在家办了私塾,只准儿子们听,却不准女儿们听。

何香凝私自购了书本,偷偷蹲到私塾外边听课,一有听不懂,就请教兄长们。

图 | 清末的私塾

然而,当何香凝到了19岁,她被家人催促着结婚,

这双大脚,在当时的婚恋市场并不吃香,却让何香凝意外收获了一段爱情。

彼时,廖仲恺正在寻找一个“没有裹脚的女性“结婚。

两人一拍即合,成了一段“天足缘”,也为后来人津津乐道。

婚后,他们住在哥哥家的楼上,在上边搭建了简陋的小阳台。

他们将这栋楼美其名曰为:双清楼,甚至,何香凝题下这样字句:“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那时,他们恩爱如斯,往后,他们是伴侣,也是革命同志。

图 |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人的合照

何大脚也将踏在妇女解放道路上。

二人世界是平静的,但这种岁月静好,并不能持续太久。

外面的世界很喧嚣。

整个大清王国,摇摇欲坠。

戊戌变法失败了,知识分子也在寻求新的可能性。

国外留学读书,是一条路。

为了留学,何香凝立马变卖嫁妆和珠宝换得“三千金”。

那时,在日本留学的女性很少,但何香凝无所畏惧,踏上留学之路。

在日本,廖仲恺在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预科,何香凝则学习绘画。

当初的无心之栽,反而成了她一辈子的革命工具。

必须提的是,在日本他们认识重要的领路人——孙中山。

他们的寓所,成了众多有志青年的联系地,以至于被称为“觉庐”。

为了避风头,何香凝辞掉家中的仆人,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开始变成了革命的欧巴桑。(即为日语中的“阿姨”)

在这些谈话的“洗礼”中,进一步催生了她的革命意识。

她的革命,不再是在个人的家庭,而是向世界喊出妇女之声。

也正是这个时候,她写下了《敬告我同胞姐妹》。

图 | 敬告我同胞姐妹 报纸图

何香凝从小被取名“谏”,又叫做瑞谏。

这似乎注定了何香凝敢说敢为的性格。

当时,廖仲恺被叛军陈炯明扣押在广州西郊兵工厂。

丈夫处境险恶,甚至在狱中留下了“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的书信。

据说,那会何香凝患上了痢疾,也要拖着病去找人。

那天的雨很大,她带着一身泥水闯进了陈炯明的会议室,

陈炯明先是假惺惺慰问道:夫人衣服湿了。

却不料被何香凝冷冷一句:衣湿,有什么所谓,都做好了血湿的准备。

再是一字一句地说出:要杀,随你的便,要放,就让他现在跟我回家。

陈炯明也被这女子的气势吓到了,才释放了廖仲恺。

革命要流血,悲剧还是发生了。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携何香凝坐车去国民政府中央党部。

却没料到廖仲恺前脚刚下车,“唰唰唰”三颗子弹飞过,纷纷击中他的要害。

何香凝眼睁睁看着丈夫倒在血泊中,只能抱着他痛哭。

图 | 何香凝一家正在为死去的廖仲恺悲伤图

如果换做普通人,可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这可是何香凝,只会越挫越勇。

在葬礼上,她直接在自家牌匾上挂上“精神不死”的横幅,说出““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之词。

她继承了丈夫遗志,继续走上街头,去到前线劳军,投入妇女活动中……

甚至,为了发扬丈夫维护农工的遗愿,她创办了仲恺农工学校,一连担任了15年的校长。

图 | 仲恺纪念碑图 即后来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是啊,那时的何香凝没有时间去悲伤,她只得向前,向前。

人们总是记得何香凝是个革命家,但她也是画家、诗人。

早在日本时,她第一次拿起画笔,就一发不可收拾。

彼时,她忙着生娃照顾家庭,也不愿意放弃绘画,换了三次学校学绘画。

图 | 何香凝在作画

谈起何香凝的画,就必须提到她的松竹梅图和狮虎图

1928年,她看见蒋介石的叛变,把这种愤恨诉诸于画笔,先是成立「寒之友社」,和画友们以松、梅、竹为追求,表达自己强硬不妥协的态度。

狮虎图,又是她的“反传统”。

她的笔触不像传统女画家的柔媚画风,反而是画狮子,画猛虎。

其实,她想借由笔下的猛兽,寓意危机重重的祖国,希望警醒国人要振作起来。

正如同当年诗人柳亚子在她所作的画《狮》,题上的诗句:“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型。”

图 | 作品《狮》,何香凝画

笔力千钧的她,也借由画笔进行另一种革命。

孙中山在组织武装起义,而何香凝负责了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安民布告的花样和军用票的图案。

图 | 孙中山何香凝会议图

1931年,国内发生九一八事变。

图 | 九一八事变

国难当头,何香凝立马从巴黎赶回上海,组织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呼吁画家进行书画义卖支援抗战;

她还向海外筹募捐款,每收到华侨的一份捐款,就赠送一幅自己的绘画。

她深入前线,和宋庆龄一同创办了“国民伤兵医院”;

图 | 国民伤兵医院

然而,当时东北都沦陷了,蒋介石政府却还在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一次,蒋介石设家宴,邀请了何香凝。

宴席之间,蒋介石对于抗日一事避而不谈。

何香凝实在不耻蒋介石这样的行为,于是,她托人给蒋介石送去一条裙子,题字: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图 | 赵朴老书法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大概说的就是何香凝吧。

写在最后:

彪悍的人生,从来不需要解释。

何香凝亦如此,生于乱世,有种责任,一生都把革命和妇女运动当作一项事业。

她就是那头细嗅蔷薇的猛虎,遇到再多艰难和阻隔,都一道道闯过去。

直到1972年9月,何香凝终于要休息,在病榻上撒手人寰。

在离开前,她留下遗愿:和廖仲恺安葬在一处。

只因他们生前约定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先生对事,对人都很长情。

往后,“何香凝”不再只是一个名号,而是一种精神。

她那些惊世骇俗的事迹,还将继续在后世流传。

参考文献:

1、黄嫣梨:何香凝的大脚思想与妇女革新观念

2、尚明轩:何香凝画传

3、吴雁南等著:廖仲恺何香凝研究——廖仲恺何香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9018.html
上一篇三十六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下一篇如果关羽在荆州突然病故,刘备会派谁镇守荆州?

为您推荐

弄巧成拙的“自我革命”:汉哀帝改国号以避祸,结果“自掘坟墓”

弄巧成拙的“自我革命”:汉哀帝改国号以避祸,结果“自掘坟墓”

文|格瓦拉同志汉哀帝刘欣统治时期(公元前7-前1年),立国200余年的汉朝,遭遇严重的统治合法性危机,而造成此一重大危机的关键人物,正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在位54年间(前141-前87年),凭借着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两代人留下的丰厚“家底”大展宏图:对外,北击匈奴,南灭百越,东并朝鲜,西通西
残酷求生:茶饮江湖豪赌机器革命

残酷求生:茶饮江湖豪赌机器革命

虎嗅注:这是一场茶饮圈的机器革命。面对更贵的人工、更贵的原料、疲软的消费、反复的疫情,茶饮盯上了机器、系统、AI。但就像一场矫形手术,进化升级必将伴随阵痛。本文是虎嗅《数字化破局》系列文章第一篇,将……
黄维唯一一次违抗蒋介石命令,空军副司令飞往制止,黄维心意已决

黄维唯一一次违抗蒋介石命令,空军副司令飞往制止,黄维心意已决

1948年12月,正在解放军发起猛攻的时候,蒋介石给黄维和他手下各军长们写了亲笔信,签署了给十二兵团全体官兵的“嘉奖令”,连同早已准备好的毒气弹说明书空投到他的阵地上。然而,黄维兵团的官兵却把蒋介石的“嘉奖令”看成是“催命符”,一见这道“催命符”就知道快完了。仔细琢磨,却不无道理,蒋介石一到部队危急的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