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读书札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五)明代制度

读书札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五)明代制度

明代疆域图 -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于1368年立朝,此时的欧洲已经渐渐的从中世纪中走出来,开始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世界历史也开始进入近代历史时期。此时的中国处于明代,在制度上并没有推进社会的进步,反而出现了倒退。

明代政府组织

废除三省唐代的三省制度,在宋代只保留了阉割版,门下省和尚书省不再参赞最高决策,中书省的职权也被削减。到了明代,三省制度干脆被彻底废弃了,宰相这个政府领袖也不再设置。

导致宰相这个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职位被废除的原因,是明朝太祖时期,宰相胡惟庸阴谋造反,朱元璋不仅诛杀了胡惟庸,连宰相的职位也被撤销。其实宰相被废除,真正的原因还是皇帝集权的一种表现。

新九卿没有了三省,六部被保留了下来,后来也被清代所沿用。明代的督察院是由以前的御史台而来,负责全国的监察弹劾。以上为七卿。七卿以外,明代增设通政司和大理院。通政司管理奏章,大理院负责冤案平反。以上就是明代的新九卿。

朝廷遇到重大司法案件,由刑部尚书、督察院和大理院共同审理,此谓三法司会审。

大都督以上是中央政府文官的设置,武官效仿唐代,只是名称有所不同。全国共设五个大都督府(唐代设十六卫),任命大都督这一武职。遇到战事,大都督领兵打仗。而征调军队、后勤保障动员是兵部的工作,大都督不能干涉。

廷推、廷议、廷鞫(jū)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继承了宋代的陋习,处处提防、分散权力。但是倒也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一专到底。低级别的官员由吏部任免;级别高的官员则是由九卿和巡视地方的巡抚、总督公开推举,并不是由皇帝直接制定,此谓廷推;朝廷每遇大事,也是由九卿一同商议,此谓廷议;重大的司法案件,连三法司会审都无法解决的,则依然有九卿开会定案,此谓廷鞫。

给事中此外,给事中的职位还是保留了下来,六部内均有这个职务,官阶还是只有七品。即便级别低,给事中还是受到很大的尊重。因为给事中对于皇帝的诏书有封驳权,也算是通天的权力了。

明代官员 - 图片来自网络

内阁制度内阁其实是汉代内廷制度的一种演变,是皇帝身边的秘书处。内阁成员称为学士或者大学士,由于其工作的地点设在皇宫,其称谓前也就加上了宫殿的名称,即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起初,大学士的官阶也不高,只有五品。而六部尚书的官阶是二品,所以每当朝会,大学士是要站在尚书的后面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地位并不高。

大学士平日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项是给皇帝当参谋,为皇帝答疑解惑;另一项工作就是按照皇帝的口述,批答奏章。所以,按照当代人的理解,大学士就是皇帝的秘书,内阁也就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三省被撤销以后,朝堂之上不再有宰相,那六部两院的工作向谁汇报呢?皇帝给出的回答是:我来。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皇帝每天都要做什么。按明代的惯例,每天皇帝要上朝三次,与大臣们商议公事。每天天未亮,朝会就开始了,天亮时散朝,中午和晚上还要开朝会。此外,据当时统计,在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一共八天的时间,各部司院呈送的奏章一共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少则一件事,多则两三件。由此可知,每天皇帝的事情有多繁巨。好在明太祖朱元璋精力旺盛,身体强健,面对如此多的事务也没有被吓倒。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是行伍出身,也是来者不拒。况且他还有一个理政的好儿子朱高炽。明代以后的君王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了,所以明代内阁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

首先内阁大学士的地位被提升了,因为担任大学士的官员,改由在任的六部尚书和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兼任。所以,虽然大学士还是那个大学士,却因为均是高官兼任,地位就变得不一样了。不仅如此内阁大学士的工作也比以前更重要。以前批答奏章,大学士只是代笔,如何决定还是全由皇帝。由尚书兼任大学士以后,每道奏章,先是由大学士写出意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此谓票拟;呈送给皇帝以后,皇帝撕下票拟,自己再用红笔写下批示,此谓批红或朱批,最后下旨执行。

再到后来,皇帝仍然觉得这样太操劳,于是就待在皇宫里,不再天天与内阁大学士会同办公,改成由太监把票拟送到宫中批红。从此明朝的太监开始参与政务,后来也一发不可收拾。

送入宫中的票拟,皇帝起初还是由其亲自批红的。到了后来,皇帝连这样的事情也懒得做了,于是就开始把这项工作逐渐的交给了身边亲近的太监。这样一来,太监就不只是票拟的搬运工了,而是成为了隐形的帝国决策者。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给自己的后代子孙立了两个规矩,一个是不设宰相,一个是太监不能干预政事,没想到明朝却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干政最厉害的一代王朝。

郑和下西洋 - 图片来自网络

地方政府元代的统治者是蒙古族,在今天蒙古族和汉族都是中国人,可在当时他们可是外族人。统治者为了压制汉人,在制度上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其中一些措施也被明代所沿用。

在元代,中央在地方建立了“行中书省”的机构,意思是这个机构是行动的中书省。这个机构的设立,也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种手段。行省、省的概念开始出现。

到了明代,想在地方增设行省一级地方机构,可是却面临着一件尴尬的问题,就是中央已经没有中书省了,那又何来的行中书省呢?于是明代将名字修改了一下,叫承宣布政使司。在全国设有十三个。即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和直隶。长官称为布政使,负责此地的政务。

除此以外,与布政使并列的还有两个职位,一个是提刑按察使,管理司法;另一个是都指挥使,管理军事。合称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清代称藩台;提刑按察使司俗称臬(niè)司,清代称臬台。不仅如此,三司还向下面继续派遣官员,协助管理各地,这种情况在明代叫分司,清代叫道台。

所以,明代的地方政府一共有四级,即承宣布政使司、分司、州府、县。这还不算,有些地方的布政使司,分司的数量甚至要多于州府的数量。而真正管理地方百姓的只有县一级的官员,其余三级的官员都是管理官员的。此种地方机构的设置,不仅层级过多,机构臃肿,而且办事效率也不可能高效。

胥吏官和吏在我国古代一直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官通常是一个政府机构的长官,其余属官都称为吏。与西方对比,类似于事务官。在明代以前,官和吏虽然界限清晰,但是中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吏做的好,就可以成为官。尤其是汉代,很多最后做到三公的大臣,起初都是从掾属做起的

明代却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做官者,不可以曾经为吏,为吏者甚至不可以参加中央级别的选举考试。这样就阻断了胥吏的上升通道,使得那些确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一旦做过胥吏,就从此再也没有仕途上出人头地的机会。

于是胥吏们就在自己的这片天地里,上下翻飞,向上束缚着长官,向下控制着百姓,也是明代的一项政治弊病。

所以说,明代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和人事制度,比此前的朝代,又退步了。

明代考试制度

进士唐代的考试,先是由考生自己报名,其所在地方政府将其送到中央,参加中央举办的考试。考试只有一次,如果考中,就是进士及第。

到了明代,生源越来越多,全在中央考试就不再合适。所以地方也开始设置考试来筛选。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州县级别的考试,如果考中被录取,就成为县学生,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秀才。第二级是所在布政使司的考试,称乡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三级考试才是中央举办的考试,称会试,如果能够考中,才可称为进士,也就是进士及第。

翰林院进士及第以后,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老师则是从中央政府中在职的而且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出任。此时考生的身份称为翰林,也叫散官。在翰林院学习几年以后,再分发到其他政府部门担任官职。

流品单从考试和入仕的流程上看,这项制度也本没有什么问题。人才逐级筛选,到了中央还要继续接受系统的教育,是一套很科学的流程。不过制度执行的好坏,除了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还要看执行制度的人如何运行。

前面说到,只要做了胥吏就不可以再做一级机构的长官,也不可以参加中央的考试。这样的制度压制了很多出身低微学子和有能力的人的升迁之路,从而也让胥吏在明代政府中如宦官一样,在自己的那方天地中畸形生长。

那为什么明代要有这样的一项规定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在西方不存在的概念,即流品。

这个词在当今可以理解成鄙视链。以笔者从事的IT行业为例,软件开发人员是细分成很多的岗位的,岗位之间就存在鄙视链,比如做架构的鄙视写程序代码的;后台开发的鄙视前端开发的;前端开发的鄙视美工,等等此类。

明代的官场也存在这种鄙视链,也就是流品。

其实明代的人事制度还不仅如此,而且胥吏也并不是人事制度唯一的受害群体。在明代,有一项潜规则,就是只有进士或者是翰林出身的官员,才可以出任朝中的高级别官员。非此出身,只能担任中低级别的官员。所以不仅是胥吏受到了歧视,不是进士和翰林出身的官员也同样受到了歧视。

这样畸形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很容易形成政治势力的。大家身上都有一样的标签,聚到一起也自然有共同话题和共同兴趣。所以说明代的制度是畸形的,皇帝剥夺了丞相的低位,而中央政府的官员们又找到了一个方法,报团取暖,形成自己的利益同盟。

八股文明代的八股文是最被后人所嘲弄的对象,考试的标准重格式轻内容,不仅耗费了考生大量的精力,也不能真正发掘治世理政的人才。

其实明代一开始的考试内容并不是八股文,在明太祖时期,考试的内容是效仿宋代,主要靠经义。一百多年以后,明成化年间,才被八股文所取代。

所谓八股是对一篇文章格式的一种规定,即一篇文章要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不仅如此还对每个部分有诸多的要求。考八股文唯一的好处,就是对考官来说,能有一个可操作性的标准来衡量文章的好坏。可是阅卷有了标准,考试本身的意义却被忽视了。

笔者也遇到过一个奇人。我所在的公司,就有一个出身国内顶尖大学的研究生,担任公司的商务总监一职。其实这个人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唯独写的一手好文章。公司参与政府项目的报告都是经过此人之手,我也曾经拜读过他写的文章,其实内容不外乎是各种概念和愿景,并没有什么能落地的实质内容。但是他的文章极其符合上报给政府的材料的规范。文章结构、用词、表述的尺寸都很有讲究。所以在公司有其独特的地位,自己也因此沾沾自喜。所以此人也一向瞧不起我们这些技术男所写的文字材料,在他眼中,我们的东西是不入流的。

明代税赋制度

黄册与鱼鳞册明代的税收,吸取了唐朝帐籍制度的优点,建立了黄册和鱼鳞册。其中,黄册登记户籍,鱼鳞册登记田亩。

在明代,户籍的管理更加细致,在黄册中,以户为基本单位,十户为一甲,甲设里长一名、甲首一人,主要是替政府催征赋税。黄册十年一修,成卷四份,分别存于县、府、布政使司和户部。

鱼鳞册则登记田亩,也称鱼鳞图。图中详细注明土地的位置、良莠和业主的姓名。鱼鳞册一年一修,极为详实。

自有黄册和鱼鳞册以来,明代的税收就有了依据。国家在经济层面的管理,能够触及到最基层,无形中也抑制了土地兼并。

如果说唐代的帐籍制度是官员们的懈怠,导致制度荒废。那明代的两册则是毁于地方官吏的徇私舞弊。两册制度运行一段时间以后,这类现象就开始出现,最终还是把户籍,尤其是田亩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明代鱼鳞册 - 图片来自网络

一条鞭法如同效仿唐代的帐籍制度,当明代的两册制度被废弃以后,在明代中后期,也出现了类似唐代两税法和宋代免役法一类的制度,即一条鞭法。此法也是将各种税收项目统一归为一项。这种制度往往是一个朝代税赋制度运转失灵以后,通常采取的做法。

明代兵役制度

卫所制度明代的国防政策,借鉴了唐代的府兵制,看来好的制度还是有其生命力的。既然是借鉴,那也不能全般照抄,至少名字也要换一换的。明代的兵制称为卫所制度,一卫屯兵五千六百人,大所屯兵一千一百二十八人,小所(百户所)屯兵一百一十二人。所有卫所均归于五军都督府管辖。战时中央委派将军,称总兵官,带领卫所军队出战。战时结束,总兵官交出兵权,军队回归卫所。

明代军队 - 图片来自网络

武备荒废明代的上半期,军队的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明太祖和明成祖对北方蒙古人的用兵结果,就能够证明。

到了明代的后半期,卫所制度的不完善开始显现。由于常年无战事,平日的战备就被忽略了。等到了满清南犯、内乱四起,才发现兵器、马匹、盔甲等作战物资已经无法使用。更是没有考虑到关外作战所应该考虑的寒冷气候。而此时国家财政也捉襟见肘,百弊丛生。再重新整备军队为时晚矣。

笔者的历史意见

明代对比宋代,皇权进一步压制相权。在宋代三省制度虽然名存实亡,可也仍然在中央保留了中书省,还有代表政府最高权力的宰相职位。到了明代,三省制被彻底的废弃。六部和两院的顶头上上司就是皇帝本人,而皇帝又自己忙不过来,于是宦官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由此可见,一味的收缴权力并不是消除相权威胁皇权的良策。关键还是要维持一个权力的平衡,除一弊而兴数弊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地方政权设置上,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目的是好的,实际效果却没有那么理想。相权的天花板被皇帝压低,让相权内部的利益分配显得有些畸形。翰林、进士可做高官,胥吏不得为官的规矩,让人才的提拔和流动被无形的壁墙阻隔,虽然其中不存在阶级,流品的陋习也同样危害官场。

明代的考试制度,在笔者看来,仍然是相权被压制以后,寻求宣泄的一条出路。尤其是八股文,标准的格式,有利于考官对录用人员的把控。能否选出优秀的人才不重要,重要是要选出自己人。

唐代的府兵制和明代的卫所制度,在当时都是非常理想的兵役制度。国防的开支,在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影响国家财政的收支。而且还能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明代后期军队的战力下降,责任不在府兵制度,而是如唐代的帐籍制度一样,毁于政府对工作的懈怠。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也难辞其咎。兵役制度的崩坏,最直接的受害者是百姓,他们不得不为政府的过失承担后果。可代表民权的百姓,在国家遭遇危机时,又岂是受此一难。所以明代的统治的毁灭,是内乱和外敌共同打击导致的。(未完待续)

【笔者声明: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文中的内容主要是对作者书中阐述内容的总结,另外也加入了笔者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文中表达的观点,绝非学术观点,在一些问题上也会与史实有偏差。在这里真诚的接受读者提出的批评和指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82608.html
上一篇运动歼敌的天目山战役
下一篇开国10大元帅,10大大将,湖南人凭啥占一半?

为您推荐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详解三国蜀汉官制:唯一的丞相,四大将军,四大都督

详解三国蜀汉官制:唯一的丞相,四大将军,四大都督

东汉末年分三国,因此三国官制和东汉官制基本相同,基本上沿袭了东汉官制。但魏、蜀、吴三国官制不但和东汉有些不同,而且各自也有不同之处。为了让大家在读史书、小说或者玩游戏时,对各个三国时期的各个官职有所了解,试着为大家解析一下蜀汉的官制特点:蜀汉没有实行曹魏那种九品官制,因此官制与东汉大体相仿。由于刘备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