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康熙收复台湾很高兴,但却不重视台湾,是谁改变了这一格局?

康熙收复台湾很高兴,但却不重视台湾,是谁改变了这一格局?

我们的宝岛台湾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曾七次被帝国主义军队从海上入侵。国家因缺乏海防而遭受的苦难仍历历在目,历史决不能重演。

这是1990年,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张连忠的感慨。在中国的海防格局中,台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台湾与大陆聚少离多,因此许多人对台湾的战略意义以及中国如何利用台湾加强海防缺少直观印象。其实,清朝中前期在台湾的军事行动、设立军工厂、水师巡视常规化等行为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台湾和海防的宝贵借鉴。

民族英雄郑成功

一、收复台湾:抓住战略窗口,以最小代价一锤定音

关于清朝在台湾的国防建设,当然要从收复台湾说起。1661年,郑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在台湾建立政权。次年,39岁的郑成功病逝之后,因乱伦而被罢黜的王世子郑经率军打败了叔父郑袭,自行继承延平王爵位及大明招讨大将军之职。在郑经统治期间,台湾的商业和汉化取得了十足的进展。但是,由于清朝坚持剃发易服,郑经放弃了与清朝的议和,并在三藩之乱期间与清朝交战。1681年,郑经逝世,权臣冯锡范拥立郑克塽政变即位,极大地动摇了郑氏王朝的稳定。康熙遂决定趁此机会收复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6月,姚启圣和郑氏降将施琅率2万余人,乘238艘军舰抵达铜山岛。郑氏王朝的将领刘国轩也开始进行战争准备,不但从台湾本岛调兵到澎湖,还征发商船和各类私人用船扩充舰队。据施琅的观察,刘国轩拥众2万余,战舰200多艘,更有沿海炮台“星罗碁布,坚如铁桶”。可以想见此战必不容易。同时,清朝内部还存在主战、主和以及夏天进兵、冬天进兵等争议。但康熙坚定地支持施琅,赋予他前线指挥权,改姚启圣负责后勤。这样一来,熟知台湾情况的施琅便可以大展身手了。

施琅影视形象

同年7月10日,施琅发动了第一波攻势,击杀郑氏军队2000余人,但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16日,施琅整顿军马,再度向刘国轩发起攻击。起初,风向不利于清军,施琅于是将舰队分为三路,联动进军,稳定局面。待到中午,风向转为南风,施琅趁机发动总攻,一举击破郑氏军队。是役,清军击毙12000余人,焚灭数百艘船只,还接受了4000多名降兵,从此郑氏无再战之力。施琅深知此役颇有运气成分,比如清军没有受到台风袭击、决战当日涨潮、风向改变等等,因此保持战略定力,没有贸然追击,而是用攻心政策瓦解敌人。果然,没过多久,郑克塽就在刘国轩的主持下于9月5日向施琅投降。

钦定平定台湾战图

康熙在收获捷报后,赋诗一首表示喜悦: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在经历了短暂的分离后,台湾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东南海域也随之恢复了平静。

影视剧中的康熙

二、台湾重要吗?施琅如何在一片反对声中说服康熙控制台湾

收复台湾后,康熙喜悦于沿海安宁,却对战果台湾本身缺乏兴趣。当年冬天,群臣以台湾平定、海寇消退,上表请加尊号。康熙却不以为然:“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因从未向化,肆行骚扰,滨海居民迄无宁日,故兴师进剿。即台湾未顺,亦不足为治道之缺。”

接着群臣再次劝加尊号,康熙仍然强调:“海贼乃疥癣之疾,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若称尊号、颁赦诏,即入于矜张粉饰;不必行。”

康熙对群臣请加尊号的拒绝,其实就表明了他对台湾的态度,在他看来,台湾无足轻重,攻取成功根本不值一提,也没有站在长远的角度思考台湾的战略地位。许多不了解东南局势的朝臣也持此观点,甚至有人提出“徙其人而空其地”,彻底弃守台湾。即便是最初力主出兵台湾的李光地,也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有亦听之”,丝毫没有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战略意义。

李光地

平台功臣施琅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他在 1684年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劝谏康熙。他首先指出,台湾远不是一块荒地,它位置紧要,乃战略枢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可耕地。一旦放弃台湾,那么沿海的无业游民和海贼将窃据此地,东南沿海将永无宁日。

施琅进一步断言,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是保护清朝不受荷兰人等外来入侵者影响的屏障,若弃台湾,澎湖在海防上将独木难支。因此,必须保证台湾、澎湖“一守兼之”,才能做到“沿边水师,汛防严密,各相特角,声气关通,应援易及,可以宁息”

此外,施琅还援引历史,指出荷兰人、郑氏就是趁中央朝廷不管不顾,窃据台湾,导致沿海不宁。如今清朝国力强盛,理应彻底控制台湾,以断野心家和侵略者之幻想。

在详细了解了台湾的一线情报后,康熙最终选择支持施琅,提出“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在1684年,在台湾岛上设置一府三县,从而正式将台湾岛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荷兰人窃据台湾岛

三、伐木造船、水师巡防:清朝在台湾的军事建设 

康熙最终选择将台湾纳入版图,主要是出于军事考量。因此,尽管清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内地居民采取禁渡政策,控制台湾移民数量,但是清朝仍利用台湾大大促进了国防建设。

一方面,清朝利用台湾岛的优质木材资源,在此地伐木造船,扩充海上军事力量。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规定,台、澎92艘战舰应由台湾道、府分派19艘,于是开始在台湾设置船厂,采伐内山樟树以为材料。不过该时期战舰的建造仍在福建,台湾主要负责提供木材。18世纪前期,随着台湾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清朝开始在台湾直接开设造船厂,就地取用原始木材建造和修理战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驻台官员蒋元枢撰写《鼎建台郡军工厂图说》,描绘了工匠们在台湾造船厂建造军舰的情景。可以看到,军工厂内分工明确,工匠们各自承担运输木材、修理战舰等职能,为海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鼎建台郡军工厂图说

另一方面,占领台湾也促进了清朝福建水师战术的变化。随着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福建水师的职责逐渐从拱卫澎湖、福建沿海转移到巡视台湾海峡,确保没有境外势力可以扰乱内海稳定。由此,福建水师经历了另一次转型。前文提到,1683年清军进兵台湾时,总共也不过调动了200余艘战舰。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仅福建水师就已经扩编为包括10种不同类型舰船的237艘战舰。雍正年间,福建水师规模进一步扩大,最终稳定在340艘左右,每艘战舰可搭载20至40名训练有素的水手,他们既要守卫福建海岸,还负责监督澎湖周围的海域。在乾隆统治时期,福建水师曾协助福康安成功平定林爽文起义(1786~1788年)。乾隆因此认为福建水师已经足够维护帝国东南海域,因此不再扩充舰队。

清军生擒林爽文

文史君说

清朝收复台湾后,开始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并利用台湾的自然资源与枢纽作用提高了福建水师的战斗力。正是基于海防实力的上升,到了乾隆后期,福建沿海的海盗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如果清朝当年弃守台湾,或者没有充分维持在台湾的军事存在,那么东南海盗将继续以台湾为基地不断侵扰沿海,则沿海无宁日。遗憾的是,18世纪后期,清朝基本结束了海陆周边战争,对国防建设的关注也逐渐边缘化。而此时的欧洲,正迎来包括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在内的剧烈洗礼,再加上工业革命的助推,最终实现了中西军事上的“大分流”。当清军失去军事优势后,台湾也逐步落入他人之手,令人扼腕。

同时期英国风帆战舰

参考文献

施琅:《飞报大捷疏》、《恭陈台湾弃留疏》,收入《靖海纪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欧阳泰:《从丹药到铁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张孝铎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

Ronald C. Po, The Blue Frontier: Maritime Vision and Power in the Qing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作者:浩然文史·琵琶)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7517.html
上一篇书摘|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十三)
下一篇他改变大汉走向 有一后代还改变了华夏寒门的命运

为您推荐

唉,一只可怜的台湾鸽子

唉,一只可怜的台湾鸽子

真有点哭笑不得,但这真是一只可怜的台湾鸽子。一大早,我看到一张新闻照片,一位印度兽医,默默地注视着一只振翅的鸽子,鸽子的眼睛好像在说话:Byeb
台湾的街头广告文案,牛的!

台湾的街头广告文案,牛的!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去看看台湾的街头广告。倒不是因为他们写的有多么“伟正好”,而是其美丽的精神状态,简直是我等打工人的楷模。
台湾女生到哈尔滨旅游被疯狂投喂

台湾女生到哈尔滨旅游被疯狂投喂

当三名台湾女生来到哈尔滨,他们没有想到会遇到一位热情好客的东北大姐。第一站:哈尔滨的灯光秀 第一晚,三名女生来到了哈尔滨市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