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司马迁质疑商鞅人品,两条理由足以反驳,真正的车裂原因找到了

司马迁质疑商鞅人品,两条理由足以反驳,真正的车裂原因找到了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与认可,秦国也通过变法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但为秦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商鞅本人,不但没有被秦国人纪念,反而最后还落了个车裂的下场,这个结果是非比寻常的。

不少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到了一些原因,比如说他“刻薄少恩”,为人自大不听赵良劝谏之言,推行重典得罪了公子虔和秦惠王,自不量力起兵谋逆等各类原因,总之,就是说商鞅之死终于人品。

对于这个结论,如果按照常理常规常识,一个顶着巨大压力为秦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得到秦孝公认可的人,很难与小人、人品卑劣等反面之词相挂钩。

司马迁可以质疑商鞅的人品,但是秦孝公将一国的前途交付于商鞅手上,难道他对商鞅的为人就没有起码的认知吗?而且还有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古往今来的政治法则,领袖人物始终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场变革的第一推动力,比如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秦始皇一统六国,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是以领袖名号作为变革标志的。

而在秦国发生了一场如此之大的变革,一场改变天下格局的大变法,竟然是以“商鞅变法”冠名,而不是以国君之名,而如果秦孝公就此对商鞅发起“声望罪”,那么商鞅不会到秦惠王时代才被治罪,足见秦孝公的格局之大,尊贤之心可见一斑。

下面具体看下,司马迁对商鞅的两点严重质疑:

商鞅天资刻薄吗?

司马迁对商鞅的人格评价为“天资刻薄人也”,证据有六条:

第一,以帝王术,挟持浮说。意思是说商鞅靠“浮说”,以帝道、王道以及五霸兴起的缘由骗取了秦孝王的信任。事实上,关于变法与否,在秦国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以甘龙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变法不利于国家,而商鞅的回击是国家强大的希望,只存在于变法之中。

保守派又提出,说旧时秦法“因民而教,不劳而功成,不当改变······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议君。”,商鞅的主张是“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不论秦法曾经如何,为了强国爱民,都不应因循守旧,而当推行变法。

关于可能引发天下舆论的问题,保守派提醒秦孝公可能引发的“身败名裂”,以此作为筹码来阻止变法。而商鞅对此提出两点主张:其一,他不怕天下人的批评、攻击和议论;其二,只要变法成功,就可改变舆论。

以上哪点属于“浮说”呢?句句都是辩证且具有前瞻性的言论。

其二,由嬖臣,及得用。商鞅得以辗转去了秦国, 并不是莫名其妙去的,而是受到了秦孝公“求贤令”的号召才去的。

从黄帝时期开始,中国远古政治就产生了悠久的求贤传统。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竞争激烈,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

秦孝公以文告征召的方式,面向全社会重金招聘人才,“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尊官分土”就是与强秦功臣分治秦国,使这个功臣拥有实际意义上的土地,以及与民众的诸侯地位。

重赏之下,必有勇士。商鞅在魏国不得重用,空有鸿志,去往秦国实现梦想是再正常不过了。在秦国为了见到秦孝公本人,他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以求见到秦孝公,并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

更何况,景监到底如何坏,没有记载。即使景监是一个坏人,在商鞅这件事上,也只能算是他做了一件利国利国的大好事。

其三,刑公子虔。商鞅颁布新法令,导致旧贵族势力失去特权,于是便千方百计阻挠新法,其中太子驷(秦惠王)的师傅公子虔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教唆太子触犯法令,商鞅自然要按照法令处罚太子,但是由于太子是未来的继承人,且年幼无知,于是就处罚他的师傅公子虔,处以黥面。

但公子虔不知悔改,四年后又触犯了法律,商鞅毫不留情地依法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此后,公子虔曾经八年不出门,对商鞅也是恨之入骨。这件事也为商鞅遭遇车裂埋下了伏笔。

商鞅好“刑名之学”,这是战国时代法家的一派,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授官用人,循名责实,量刑施法,生杀予夺,是关于统治术的学问。

从国之利益出发,商鞅对公子虔的惩戒完全是有法可依,而且还证明他的铁面无私。这不是他的优点吗?

其四,欺魏将卬([áng]同“昂”)。秦魏两国接壤,多次发生战争,在秦孝公之前,秦国与之交战基本不占优势。在商鞅变法取得一定成绩时,商鞅建议秦孝公伐魏,并得到应允。于是,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魏惠王便派了公子昂应战。

公子昂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是魏惠王的弟弟,又是商鞅的老朋友。秦魏两军开战,双方相峙数日未有结果。商鞅坐不住了,因为再耗下去对秦军没有一点好处,于是便向公子昂施了一招“瞒天过海”。

他给公子昂写信说要与他订立盟约,各自班师。公子昂当然同意了,于是前去与商鞅会盟,不料商鞅在公子昂放松戒备时,俘虏了公子昂。魏军主将被俘,军心大乱,商鞅乘机进攻,魏军大败。

商鞅与公子昂各为其主,战场交兵本是公子昂轻敌,欺敌乃天经地义,这怎么能埋怨到商鞅身上,那苦肉计岂不是要受到道德审判了?

其五,不师赵良之言。商鞅手下有个谋士叫赵良,才华出众,商鞅非常欣赏他。有一次,他劝商鞅早点隐退,并把封地归还给秦王,因为他认为商鞅变法不得人心,比如说得罪了公子虔,还说商鞅不是靠自己名声得到秦王召见,而是走了歪道。

其实赵良之言就是一套明哲保身的言论,而商鞅志在施展抱负,他是不可能听赵良之言的。

其六,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其实这些文章都是变法名篇,与其人行事相类,这是很正常的,激励民众,刺激生产,怎么能说成是“刻薄”呢?

所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鞅的人格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

商鞅究竟有没有造反?

对于商鞅的结局,在《战国策》和《史记·商君列传》中并不相同。在《战国策》中的记述相对比较简洁,说秦孝公病重时,曾有意将大位传于商鞅,“欲传商君,辞不受”,之后“商君告归”,回到他的封地。秦惠王即位后,便有人劝说他除去商君,于是就有了之后的车裂商鞅。

而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司马迁的记述就比较复杂了,在公子虔告发商鞅造反后,司马迁对之后商鞅的遭遇进行了细节描写。如说他先是逃到函谷关,旅店也得入住,好不容易逃到魏国,还被魏国赶了出来,并且魏国花费大量精力还把商鞅给逼回了秦国。之后商鞅才想到了造反,结果又没打过秦军,最后被杀后还遭遇了车裂尸身。此后,秦惠王还灭了商鞅的家人。

对于商鞅的两种记述,都表明几个问题:

其一,商鞅是被人告发的,致于他是否有罪,这个取决于告发者的动机。

其二,商鞅之死的确是秦惠王下的令,理由有两点:一,商鞅权势过重,对君主构成威胁,不杀不安心;二,秦惠王与商鞅原本就有政治仇恨,杀了商鞅以泄私愤也是合理的。

其三,也是有争议的一点,《战国策》没有提到商鞅造反,而在《史记》中,不仅明确提到他造反,而且把过程也记述的很清楚。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矛盾。

比如商鞅造反的动机是什么,《史记》没有提及。但我们推测无非有二:一为活命,二为夺权。如果这个动机成立,那么依商鞅的智商,第一反应肯定是回到封地,组织兵力,更或者说,如果有造反之心,在秦孝公时期就应有所准备,而不是等到秦孝公死后将自己置于东躲西藏的境地,最后才选择匆匆起兵,这种注定是一种失败的造反,对于商鞅而言,有何意义,这不符合像他在秦国的人设。

再看他的逃跑路线更是离谱,函谷关在当时如同对黄河的叫法一样,天下人说起关或河,指的必定是函谷关或黄河。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关口,一向是秦军重兵把守的一个要塞。而商鞅在追捕令已下的情况下,还要再向虎山行,他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吧。

再说他住店的事,他是政策的制订者,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没有身份证不能入住呢?还非要上前去打脸?

再说到他造反,“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此句的“徒属”们,但凡只要思维正常就不可能追随一个已落魄到家的人起来造反,这也等于是往枪口上撞。

所以,综上两点叙述,对于司马迁所说,商鞅造反是很值得怀疑的。那么,商鞅最有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在秦始皇时代,吕不韦为秦国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结局也同样令人唏嘘,秦始皇一封信就把他的功绩抹杀的干干净净,最后他被迫自尽。

吕不韦的结局与商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功劳太大,影响力也大,而变法后的秦国随着实力的增强,君王权力也在加强,但凡对秦王形成威胁的人物,都是重点排除对象。所以,商鞅之死也是必然的。

变法家、改革者在战国时代大多是悲壮的,商鞅最终被车裂尸身,赵武灵王被囚禁致死,吴起被乱箭射死。韩非子在《孤愤》中说,变法家的政治秉性与现实使命,决定了他们必然与旧势力不共戴天。而旧势力也必将其视为政敌,必除之而后快。

变法家们的特殊使命感,只会给他们带来两种结果,不是死于公法,就是死于私剑!尽管路的尽头是无路可走,但变法之士死不旋踵,代有人出。他们是一群推动历史向前的吹哨人,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沿袭旧途而存国,不可得也!---韩非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4715.html
上一篇“门神”尉迟恭因何事惹怒唐太宗?领导者该如何对待创业元老?
下一篇亚历山大征服波斯时,俘虏的近万名波斯贵妇,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为您推荐

连载丨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

连载丨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

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收集整理 庞国翔清光绪十六年,钟云舫所撰《足邑教案论》在四川引起强烈反响。他揭露了帝国主义荼毒我百姓的滔天罪行,提出“西人之衅,万不可开;西人之来,万不可止;西人之教,万不可灭”。他支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知识。他还将儿子送到外国留学。
为啥有人说,商鞅是史上最大的罪人?商鞅的思想真的禁锢了百姓?

为啥有人说,商鞅是史上最大的罪人?商鞅的思想真的禁锢了百姓?

对于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商鞅,千百年来,后世一直普遍争议比较大。有人认为,商鞅是真正的治国奇才,正是因为他的变法思想,秦国才能崛起,并且最后统一天下。但也有人认为,商鞅的思想是最大的祸根。正是因为商鞅的这套思想,后世的那些统治者,开始执行坚定的愚民政策,导致老百姓开始逐渐被统治阶级奴役。千百年来,这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