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梁启超后人在美国:社交圈有谷爱凌,不再是“失败者的家族”

梁启超后人在美国:社交圈有谷爱凌,不再是“失败者的家族”

1、

梁启超后人在美国

社交圈有谷爱凌

谷爱凌小姐的社交圈,总是会给人惊喜。

7月31日,她在网上晒出一张合影,这一次她的身边站着的,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名门之后。这位在美貌和气场上都不属于谷爱凌的美女,叫做梁周洋,英文名Annie。

她是梁启超的第五代后人,她的曾祖母是民国著名的才女林徽因。曾外祖父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

梁周洋出生于北京,7岁时就跟随家人移民美国。既有家学的传承底蕴,又兼西方教育的精华,这样的教育资源,想不成材都难。

今年39岁的她,显然继承了家族里的优秀基因,不仅容貌出众,同样也是妥妥的学霸。她拥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双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纽约做了一名金融分析师,如今拥有自己的“家族办公室”,专门为高净值人士提供家族财富的管理方案。

2013年1月12日,受元媛舞会创办人、社交名媛周采茨(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儿)之邀,梁周洋参加了上海国际元媛舞会,并荣获“CHAUMET年度元媛”。

这个“名媛”的称号,可谓当之无愧。

梁周洋的举手抬足,从内而外,都散发着名门大族,书香门第的气质。

她的人生,与她家族的先辈们相比,还有更多的一层的意味。

她不再像家族的先辈那样,人生中还有着一层“失败者的悲剧”气质。

林徽因(左)梁周洋(右)

说梁启超家族有着“失败者的悲剧气质”,并不是故作奇语。这是梁启超家族自己人这么说的。

梁启超的孙子梁从诫,也就是梁周洋的祖父,曾经这么说:“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我们三代人恰恰都说的当权者之外的声音,结果都遭厄运。其实,他们是秉承一片爱国之心。”

那么,梁启超家族的这种“失败者的悲剧”,具体是怎样造成的呢?梁周洋又是怎样跳出这种家族命运的呢?

2、

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说到梁启超,那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中绕不过去的一位人物。

梁启超凭借着一支笔,横扫千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过气势磅礴,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思想启迪了无数中国人,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最早就是梁启超提出的。

但梁启超在几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中,无疑也都是“失败者”。

第一次失败,是“戊戌变法”。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主导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一次变法,由于这对师生在这次变法中闻名中国,因此也称作“康梁变法”。

费正清在《剑桥晚清史》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变法刚开始的时候,康梁二人的声望达到顶峰。

湖广总督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要知道,张之洞可是探花出身,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能够对梁启超这个后辈书生如此礼遇,可见变法在当时是如何“引领潮流”。

经历了甲午战败,国人思变法,如久旱之望甘霖。

但利益集团无法容忍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而晚清朝廷又属于极度集权的政治生态,当权者的个人决定,就可以让整个国家的政策朝令夕改。

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康梁逃亡日本避难,被清政府下令通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就以这种失败的悲剧而告终。

第二次失败,是梁启超在民国政坛的黯然退场。

民国建立之后,梁启超从日本回国,他“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并放出豪言“非国务大臣不做”。果然他一回国就被委以重任,先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

不过显然和他的学术水平比起来,梁启超的政治表现要逊色很多。有人评价他任财政总长时的表现是:“任公当财长,任内未能兴一利,革一弊。”

梁启超后来自己也感觉到并非“做官的材料”,黯然告别政坛回归学术,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从政生涯:“从民国二年秋间参加熊内阁主持司法部,直到民国六年夏天在段内阁担任财政总长,对于政事都没有一件收到积极的效果,可说是自己没有做好,所以也就不愿再发表什么政论,免得给人家说闲话。”

民国时期的梁启超(中)

后来,梁启超又眼看着自己曾经寄予希望的袁世凯称帝,恩师康有为协助张勋复辟,他愤然与二人决裂。痛斥袁世凯为“此亦四万万人所宜共诛也”,大骂康有为是“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

梁启超的最后10年,都是在书房和讲坛上度过。192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去世,终年57岁。

梁启超去世后,他的长子梁思成扛起了家族学术传统的大旗。

梁思成1901年出生于东京,12岁时随父母回国,24岁时与林徽因一起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这一对中国建筑学上的“神仙眷侣”就此开始了传奇旅程。

林徽因与梁思成

梁思成和林徽因学成归国,选择了当时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去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

后来两人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几年时间走遍了华北地区,到偏僻的乡村去探寻古代建筑。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开拓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

抗战胜利后,梁思成深感国家缺乏建筑人才,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他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林徽因也是设计组的组员。

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因为拆除北京古城墙的事情,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跟当局闹得很不愉快,失败再一次降临到这个家族。

北京的古城墙,是当时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城墙。从七百年前的元朝就开工了。不管是从历史价值还是建筑价值上来说,哪怕是给后人留个景点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古迹。但当时官方要拆除,梁思成和林徽音坚决反对也无济于事。

1955年,林徽因因为肺结核住院,在她一阵阵的咳嗽声中,窗外正是机器的轰鸣,老城墙在一点点被拆除。对于一位古建筑学家来说,在她眼前拆掉古迹,无疑是最心痛的事情。不久之后,林徽因因病去世,终年50岁。

令人感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去世后不久,梁思成被下放到江西,1972年在江西去世。

梁思成和林徽因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叫梁从诫,女儿叫梁再冰。

这一代的人,“失败”好像来得更早一些。

梁从诫30岁的时候,被家庭出身连累,也下放到了江西整整8年时间。当时他有一个被批判的“外号”,叫“梁三子”——保皇党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修正主义的苗子。

尽管梁从诫也像父辈那样聪明善学,毕业于北大历史系,但在他正要一展拳脚的时候,只能在江西农村种地、养猪、开拖拉机。

正是这种来得更早的“失败”,让梁从诫说出了那番话,自己的家族“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3、

不再是“失败者的家族”

8年之后,梁从诫终于回到北京。

他拾起了旧日的书本,继续投入到学术研究当中。成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后来,他又开始关注公益环保事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

梁从诫2010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梁从诫的儿子梁鉴,是梁启超家族的第四代,也从事历史研究,是中国青铜器文物保护专家、收藏家。

梁鉴的女儿就是梁周洋,梁周洋7岁时,梁鉴就将妻子和女儿送到美国读书和生活,自己则是中国和美国两头跑。

从梁鉴开始,似乎就开始摆脱了“失败者家族”这个悲情的基调。

中国人讲:“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那是古代社会对于一个家族最高的评价。从梁启超开始,就是用自己所学来救中国,来启蒙大众,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处于特殊时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使命,一方面,他们有着古代中国士人的道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方面,他们要引进现代的先进思想,变法图存,使国民觉醒,中国步入现代国家行列。

这两副万斤重担,不管是谁,都无法一人承担。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部分,而当他还想要做更多的时候,就难免会遭遇到失败。

而当不再抱着这种宏大的理想,不再需要肩负如此重担,不再涉足政治,不再以“救国救民”这样的老派知识分子情怀自许,只做一个普通人,似乎就轻松了许多。

到了梁周洋这一代,家族传承就只剩下了“好好读书”。当然,还有梁启超家族的光环加持,让她轻松步入华人名媛行列,毕竟这样的书香门第,在中国近百年来都是第一等的。

梁启超家族三代人的“失败”,并不是他们个人成就的失败,而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剧,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是面对时代洪流难以抗衡的无奈。

梁周洋如今的成功人生,是她作为个人的奋斗得来,尽管也有祖辈们的光环,但老一辈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不就是为的就是子孙后代,可以享受和平与宁静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65691.html
上一篇戚家军制胜秘诀,杀敌5千仅战死20,狼筅要怎么玩才能玩得好?
下一篇卫国商人吕不韦:跨国生意操盘手,图谋“秦国集团CEO”,敢下注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