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颇识大体的储君,到无比荒唐的废太子,李承乾为何会走上不归路

从颇识大体的储君,到无比荒唐的废太子,李承乾为何会走上不归路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帝位。

十七年后,他的长子李承乾发动兵变,反对自己父亲。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又逼迫父亲退位,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帝位。

仅仅过了两个月,他就立年仅8岁的李承乾做了储君。

对自己立下的太子,唐太宗寄予厚望,他不但请来了孔颖达、陆明德两位大儒担任老师,还请动了李纲做太子少师。李纲是谁?他之前教过杨勇和李建成(好巧不巧后来都废了),用年高望重形容丝毫不过分。

大概是被李纲的威严镇住了,李承乾对他是毕恭毕敬,去世的时候还亲自给他立了一块碑。

对儿子能虚心接受师教,李世民很是满意。

为了进一步培养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李世民要求他到尚书省观摩房玄龄、杜如晦如何治国理政。当时,他只有十三岁,这个年纪在后世才刚刚小学毕业呢。

这时候的李承乾,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尤其是太上皇李渊病逝后,他处置各项事务颇为得体,让李世民十分满意,“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监国”。

转变发生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在此之前,李承乾有时也会贪玩也会犯错,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合格的储君。

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让他的性格大变。

第一件事,最爱自己的慈母去世了,这对本来身患足疾的李承乾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提起李承乾的足疾,史书上没有记载具体原因。不过,根据李氏家族有遗传糖尿病推知,他的足疾很有可能是糖尿病足。得了这样的病,整只脚会慢慢腐烂,严重的骨头甚至变成蜂窝状,李承乾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母亲长孙氏耐心照顾着他,慰藉着他自卑的内心。

而今,母亲却离他而去,对李承乾的打击可想而知。

第二件是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过度偏爱。

李泰也是长孙氏所生,只比李承乾小一岁。只不过,李泰从小就过继给了没有留下子嗣的四叔李玄霸(隋唐演义中李元霸的原型)。

按照当时的宗法,尽管李世民是他的生父,李泰也只能叫他二伯。

贞观二年,李世民将西平王李琼的儿子李保定承嗣李玄霸,李泰才终于回到李世民身边。

李泰的这一经历,让李世民心中有了亏欠感,决心补偿这个缺失父爱的儿子。

另一方面,李泰表现得也十分争气,不但书念得好,还十分守礼。由于李泰身体比较肥胖,上朝时总是依礼小步快走,常常气喘吁吁。李世民看在眼里,特意赏赐一辆车,专门接送其上下朝。

贞观十年年底,有人说,三品以上高官看不起李泰。接到小报告,李世民不由得怒火中烧,当即召来三品以上官员开会。

李世民训斥道,隋文帝时,皇子有权殴打一品以下官员,因而没有敢不敬亲王的。朕听说你们轻视朕的儿子,朕若不加约束,羞辱你们还不是很容易的事!

话一说完,满朝公卿默不作声,偌大朝堂静得能听到汗珠掉落的声音。

最终,还是魏征打破了沉默,他先是援引《春秋》,表明大臣与皇子平级。又指出隋文帝骄纵诸子,最终二世而亡,不值得当今效法。

李世民嘴上连连称是,但对李泰的宠爱更浓了。

后来,李世民又要求三品以上官员路遇亲王也要下车行礼,遭到反对时,他脱口而出一句话——万一太子不幸,诸王就是尔等将来的主人!

父皇的种种举动,让李泰有了争储的心思。

对此,他决定发挥自身特长,编一部书,投父皇所好。

在古代,编书不但能赢得好名声,还能借机延揽宾客,获取丰厚的政治资源,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在和亲信商议时,他们认定陛下文治武功,成就非凡,不如编修一部大型地理专著,体现文治武功,摆在案头必能让龙颜大悦。

于是,李泰上书请求编纂《括地志》。

得到准奏后,他延揽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人,历时四年终于将此书编纂完成。

据记载,《括地志》共555卷,详尽记录了大唐的各县沿革,山川、城池、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可惜后来该书在南宋时散佚,仅存4卷13万字。如果每卷篇幅大致相同,这就是一部1800万字的巨著!

面对如此珍贵的礼物,李世民欣然写下“度越前载,垂之不朽”的评价。

而当李泰忙着编书时,李承乾没有危机感吗?他又会做些什么呢?

对父亲厚待魏王,他的内心当然不满。只不过他没有就此振作,反而变本加厉,愈发不可救药。不但学业荒废了,对东宫属官丁志宁、张玄素、杜正伦的规劝,更是当作了耳旁风。

对李承乾来说,这些人的劝谏让他烦不胜烦。有一次,他甚至指使家奴在老师张玄素回家的路上将其一顿暴打。

贞观十五年 ,李承乾打算征调民夫修宫殿。

丁志宁看不下去,于是上书讽谏。

李承乾怒火中烧,命手下张思政、纥干承基“做掉”他。

二人领命后,潜入丁志宁家中,发现他一身素服为母守孝,二人大为感动,悄悄退了出来。

此时李承乾的怒气消了,庆幸二人没有真的动手,否则自己难脱干系。

就在他和属官们较劲时,李泰的《括地志》编纂完成了。李世民大喜,让李泰享受太子待遇。

借着父皇的宠信,李泰还罗致了一批党羽,其中有名的就有柴令武、房遗爱、杜楚客、韦挺等人,他们没别的事,就是想方设法帮助李泰夺嫡。

两个儿子之间的明争暗斗,终于引起了李世民的忧虑。

贞观十六年九月,他委任魏征为太子太傅。第二年正月,他又表态太子虽然腿脚不好,毕竟还能行走,何况太子的儿子已经五岁,朕是不会轻易废立的!

没多久,魏征去世了。李世民对此十分悲痛,感慨魏征亡,朕亡一镜矣。

但对李承乾来说,只不过走了一个迂腐的老头子而已,所以他丝毫不以为意,继续像以往一样玩乐。

他酷爱突厥文化,曾令手下效仿突厥人为他哭丧。

他宠幸一名叫称心的乐队男童,和他同起同睡,难免有伤风化。

他常和汉王李元昌一起指挥部下列阵厮杀。

他甚至宣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

李承乾,已彻底不可救药。

为了避免被废黜,他打算学他父亲再搞一次政变。通过贺兰楚石的关系,他把侯君集拉下了水。同时,他还联络好了李元昌、杜荷、赵节、李安俨等一批党羽,密谋举事。

意想不到的是,齐王李祐抢先造反。叛乱平定后,太子的卫士纥干承基被牵连,进了大狱。

为将功赎罪,他供出太子的密谋。

谋反之罪,按律当斩。

可李承乾是自己与长孙氏的儿子,李世民实在下不去手,最终只是下令将其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对于李承乾走上谋反的不归路,《旧唐书》作者归因为他的冥顽不化。

当然,李承乾的生理疾病,以及由此引发的自卑心理都是其悲剧的原因,但李世民的教育方式也同样存在问题。

东汉王朝覆灭后,中华大地陷入四百年战乱。尽管西晋和隋朝都曾实现统一,然而时间并不长久。李唐同样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对这个新生的王朝能延续多久,很多人心中没底。

加上唐太宗得位不正,更是让国祚长久成为朝野普遍的追求。

而作为储君,李承乾身上担负着国祚长久的沉重愿望。在太子成长的过程中,李世民显得缺乏耐心和过分严厉,对李承乾思想变化的症结,他没有在意,所选东宫辅臣也只知犯颜直谏,而忽视了其因为伤残而脆弱的自尊心。

对此,倒是李承乾的乳母看得透彻:“太子成长,何宜屡得面折(批评指责)?”

外面有不留情面的指责,内心还要面对自卑情结和不安全感,这样的人很容易沉湎于虚幻。李承乾种种疯狂的表现,其实是他舒缓心理压力的方式,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最终会走上不归路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63645.html
上一篇1937年,一乞丐怀抱“酸菜坛子”来到清华,没有他中国造不出原子弹
下一篇从放牛娃成皇帝:乱世中的幸运儿——汉建世帝刘盆子

为您推荐

从父亲角度看: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而不是朱高煦

从父亲角度看: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而不是朱高煦

从父亲角度看:为了让朱家子孙活下来,不再自相残杀,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一旦称帝,老朱家血流成河,朱棣可不想看到。一、朱棣皇位“来路不正”,需要树立榜样,明确继承原则1399年,朱元璋尸骨未寒,朱棣在北平以800兵马叫板侄子建文帝,并夺取了明朝江山,是藩王武力夺权的典范。朱棣叫板建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撰文:赵立波“不要人夸好颜色,但留清气满乾坤。”翻开厚重的历史可以看到无数个人物最终黯然凋落成几片文字,而他们生前无不想以昂扬的正面角色出现在史书之上,以此让自己的色彩穿越历史受人仰慕。无疑大唐的李世民对于身后名做了最为全面的保护,​因此如同一个高超的时间设计者,最终让他的身上披满了光环,事情发生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