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赵威后看古人的民本思想和用人标准

从赵威后看古人的民本思想和用人标准

赵威后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太后,在历史上名声不显,鲜为人知。但有限的几次历史记载,就充分体现了其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贤是非的女政治家形象。

其中一事,便是齐国访问赵国,面对赵国太后先问:齐国今年收成怎么样?再问百姓好吗?最后才问齐王好。对这样的先后次序很不高兴,认为是赵太后故意轻视齐王,就反驳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齐使的思想是通常所认为的,就是以上为贵,以下为贱。这种思想到现在也依然如此。

但赵威后却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赵威后可谓明晰于本末规律了。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固有的社会阶层被打破,面对新的情况,统治者需要新的治国思想和策略。而由普通民众的出身的精英份子,开始陆续登上政治舞台。因此,民众的作用和力量开始受到重视,促使了民本思想的出现。魏、秦、楚的变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给普通民众以建功立业、改变命运的机会。

起初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后面又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基本思路成为中国后世几千年的基本治国思路之一,百姓安则天下平。而若要百姓安,就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让百姓能自得苦乐。历史上的朝代更替,起始时都是能让百姓安乐,衰亡时都是因民不聊生、水深火热。民众这个根基损坏,还何谈国家社稷?

赵太后的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有相似之处。故事继续,太后又对齐国的人才任用、赏罚提出了置疑,表达了她与众不同人才任用观点和赏罚标准。任何组织,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赏罚标准,都相当重要。好的、合理的标准,能够正面、积极引导组织风向,不断激励组织活力,使组织形成积极、有序、昂仰向上的状态。

而不合理的标准,则会降低组织活力和积极性,激发组织内部各种矛盾,使组织失序,从而降低组织效率。所以古代文化思想中,有很多关于识人、用人、赏罚的观点和标准,但有一点共同的认识就是:为君王者要选贤用能,如此则小人就会远离;如果任用小人,则贤能就会远离。这种用什么人,就是一个风向标,会引导社会形成何样的风气。

而不用什么人,也有说法,法家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两种人,不为国出力,与国无用,反而不尊国家号令,挠乱国家秩序,并且还会有一群的跟随者。侠以武犯禁好理解,儒以文乱法,有些不太好理解。这种事例,远的如“墨子悲丝,以其能黑能白”;孔子诛少正卯,近的如一些案件中代理人对事实、律法的强词夺理、故意歪曲。就是以文字为游戏,行诡辩之术,以影响人心。

因此,赵太后连续四问,讥讽齐使:钟离子、叶阳子帮助国君抚养百姓,北宫之女婴儿子,带领百姓尽孝心,这三种人为什么还没有任用或奖赏呢?而於陵子仲,不工作,只空谈,与国与人无益,为什么还没杀了呢?

前三个人会引导民众向有利于国家积极向上的潮流,后一种人则会引导民众不服管教、坐而空谈。所以任何组织,都需要树立模范、英雄、杰出人物、典型人物,以引导成员往组织需要的方向发展,而这个树立的标准,则来自于组织的文化思想建设,如果这个标准歪了,则组织就会走向未知之路。

标准订立了,不能只停留在纸面或口头上,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大学》说其所令反其所好,则民不从。就是说,标准要与实际行动相一致,民众才会顺从。现在很多组织,之所以成员不服,不顺从,就是,要么标准是歪的,要么标准与行动不一致。而为什么组织的管理者可以这样随性,是来源于管理的自大、骄傲,以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实际上就是不明白,民为本的思想,和所令同其所好两个原则,这样的组织最后没有不衰亡的,因为根基不稳。

所以,赵威后一文,言简意深,值得深入思索,为管理者不可不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59123.html
上一篇明神宗之子朱常浩一心修佛,张献忠攻入汉中后将其杀害
下一篇六易阵营的唐生智军事集团,一连串骚操作把五个军全部败光

为您推荐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淄博文旅: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东岸,有四座巍峨耸立的山丘,且均匀排列,互相连属。夏天,青葱翠绿,气势磅礴。冬天,雪雾朦胧,显得更加神秘、壮观。其实,这不是山,而是战国时期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四个君王的王陵。齐国四王冢四王冢呈东西排列,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自西向东,齐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