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史记》讲记-第六十集-印正老师

《史记》讲记-第六十集-印正老师

主讲:印正老师

诸位老师 诸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探讨史记之夏本纪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

其后分封,用国为姓

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

褒氏、费氏、杞氏、缯氏

辛氏、冥氏、斟戈氏

孔子正夏时

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

计功而崩,因葬焉

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夏本纪到这里就将结束了,而这个结束 不是圆满收场,而是残缺不全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悲剧的起因,是国家领导人不守祖训,跟着感觉走 放浪形骸,杀盗淫妄酒,亵渎了当人的神圣职责,辜负了国家与人民的重托,中国人习惯的将国家领导人叫做天子。

天子的意义是什么?

天子二字的意义

是替天行道,效法苍天厚土的伟大精神,无私的为一切大众服务,谁背叛了这个原则,谁就是末代帝王。

从古到今无数失败的例子,就不断验证这一准则,足够我们触目惊心,引以为戒了,家天下的结果,以败亡告终。

末代帝王的命运也非常的悲惨,受到了他该得之惩罚,夏王朝历经十七帝,享国约四百多年,其中迁都数十地,。几乎遍及河南省

但太史公并没有标明,夏代的年表与所迁各都的地方名,原因极可能是无法考证,具体的时间与地址,但帝禹建都夏阳,这个没有错。

夏的来历以夏阳为标准,当然,不写也罢,我们知道夏王朝的兴衰全过程就很好。

从帝启到帝桀,夏王朝之间的坎坷经历,正应准了印度释迦氏的话,因地不真 果招迂曲。

没有好的行为,便无好的结果,如果夏启与夏桀在九泉之下相逢,他们一定会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一定会遵守天下为公的祖训,严于律己,治理好国家。

可惜历史将他们钉死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夏王朝灭亡以后,接踵而来的各家王朝,都没有逃过这一覆辙,说明家天下的不牢靠 不可取,夏启的这个头,开的实在不应该。

在事实面前,为什么人们不吸取前人的教训呢?

关于释迦氏所说的轮回现象,用王朝更替再明显不过了,我们将中国五千年历史学习一遍,心得体会是什么?

建起又推倒 推倒又重建,折腾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无所有,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

人类最终的归宿在何处?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科学家做出说明,号称知识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对这个问题仍然是束手无策,我们就这样无休无止的痛苦轮转,茫然来而茫然去,浑浑噩噩 不知所措,谁能给人类找到一个永恒的,没有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战争、饥饿,等等灾难的安全归宿地?

世界上有如此高度智慧的人吗?

带着这个美好的向往,人们在苦苦探索,

那我们今天就将这个秘诀奉献给有缘学习《史记》的同学们,万缘放下,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整个人类乃至虚空法界,所有众生的唯一出路,

是我们学习《史记》以后的大彻大悟

从此以后,再也不要为名利所困惑,超脱自我 跳出轮回。

这个道理,释迦氏说了三千年之久,但粗心大意的人们,却没有发现这一秘诀。

我们为什么活的这样累?

就因为不知道前途何处,现在知道有一个轮回之外,十全十美的极乐世界,象征着我们将要离开痛苦无奈的轮回圈

过上永远幸福的生活。

《史记》是学佛人的五十三参,

夏本纪的结尾,太史公给我们特殊解释了,家天下以后的国号与诸侯姓氏,夏王朝的国号来自封地夏阳(阳城),以后世世代代都称夏,朝廷如是 其他诸侯纷纷效仿,有扈氏 有男氏等等,都以封地为候号。

而家天下的模式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府到民间,公然承认私有化与世袭制度,人们的烦恼,比之天下为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男效才良女慕贞洁的大同世界又多了一重苦难,再往后 一朝不如一朝,这就印度释迦氏所说的,正法时期 像法时期 末法事情,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是进步 而是退步,说这个话有很多同修他可能不服气,但不服气不等于这不是事实。

因为到最后人类用自己发展起来的文明

创造起来的武器,最后将全人类统统的毁灭,这样一说,凡是自然科学家都会深深的认同,所以在儒释道三家,以及众多的世界宗教当中,我们都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把这个作为我们的归属。

因为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永远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不变的原因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诸上善人,永远不会再做恶,

既然不会做恶,当然就不会受报,这个逻辑很符合圣贤教学的精神,里面绝没有迷信的思想。

我们再看史文

『孔子正夏时 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做何解释呢?

何为『孔子正夏?』

就是孔圣人研究夏史,发现了其中最为宝贵的夏历,这是夏王朝留下来的真货,对后世的日历制定,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一直沿用至今。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

从这部书上后人能够看到,秦以前的中原农事状况,保存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知识,所以太史公在这里特别说明,提起我们的注意力。

夏王朝四百多年的历史匆匆而过,留给后人的精华,就是夏历 ,是人们永远享用不尽的。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这个『虞』就是帝舜执政期间

『贡赋』是税收制度。

继夏历之后,夏王朝的另一重大成就。

是从帝舜到帝禹,完善了合情合理的税收制度与五服规划,既让老百姓欢欢喜喜服役交公粮,也不影响老百姓的利益。

同时也给统治阶级提供了管理上的方便

这一举措深得人心 政局安定,国家没有最为烧钱的战争支出,所以国库充足 人民富强。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

计功而崩,因葬焉

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是太史公对帝禹驾崩之地作了特殊的说明,太史公为什么这样说明呢,后世有不少人认为夏都,在浙江绍兴一带。

原因是什么呢?

缘于帝禹的灵寝在浙江会稽,这是不对的,夏王朝历经十七帝与羿浞代夏,虽然数度迁京,但没有离开今天的河南省各地,帝禹驾崩会稽,是因为五年一次的巡国,住持南方各诸侯会集,工作繁忙,没有及时赶回京都,驾崩在会稽的,当时的天气很热,这个遗体从南方运到北方,路程太遥远 很不方便。

就像人们安葬帝舜那样,人们将帝禹也安葬在南方,这里面没有什么特别因素,更不是帝禹想在会稽建都,或者建都在会稽。

浙江会稽这个地名,也是由于帝禹会集各路诸侯,而得名。

夏本纪 我们到此探讨圆满 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8240.html
上一篇吴三桂兵败后,孙女被人纳小妾,康熙知情后,一品大官全家遭殃
下一篇刘邦驾崩,吕雉“清理”后宫,多人被诛,为什么单单放过了薄姬?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