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高山仰止追司马 景行行止颂史公|写在“三全本”《史记》出版之际

高山仰止追司马 景行行止颂史公|写在“三全本”《史记》出版之际

《史记》(全十册)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陈曦、周旻 等注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 译

韩兆琦 审阅

中华书局2022年9月出版

难忘2015年10月24日上午对导师韩兆琦先生的一次会议访谈。那是一场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的座谈会,我担任主持人,在访谈伊始首先请教的便是担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的韩先生:“请问您如何看待此次纪念活动,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司马迁?”没料到韩先生并未马上正面应对,而是向我以及在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纪念司马迁,这个听起来好像还需要思考,我把这个题目颠倒一下换成另外一个提法,可能大家的思维马上就可以积极一些:假定古代没有司马迁,那么中国古代文化领域会是怎样一个情况?在史学发展的系统里面会是怎样一种面貌?在文学发展的系统里面又会是怎样一种面貌?”

七年过去了,韩先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

2022年元旦在韩老师家。韩兆琦(中)、陈曦(左)、周旻(右)

司马迁被誉为中国的“史学之父”,在史学领域有许多伟大的首创,比如他首创纪传体、首创贯通古今的通史、首创经济史传、首创军事史传、首创学术史传、首创民族史传等。仅就纪传体而言,《史记》以下《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二十余部中国历代正史著作,无一例外均沿用了司马迁所开创的这一撰史体例。洋洋大观、卷帙繁富的正史著作,其基本记述框架是由司马迁所构建的,假如没有司马迁,很难想象历代正史的记述会是一种什么面貌。

再看文学领域,《史记》是中国古代写人文学的高峰,首创以人为中心的写作模式,它对中国古代散文、小说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可由如下表述窥得一斑——“司马迁的散文,乃是纯正的散文,乃是唐宋以来所奉为模范的散文”(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小说家之神品,大都得力于读《史记》者为多”(吴如法《小说家言》)、“千古小说祖庭,应归司马”(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假如没有司马迁,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面貌也会大不一样!

然而仅仅这么粗线条地介绍《史记》对后世史学、文学发展的影响,仍不足以清晰彰显《史记》成功征服历代读者、似乎永不过时的特殊魅力。应该说,这种魅力来自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抱负,来自他遭遇宫刑耻辱、痛定思痛之后对人类社会的透彻审视,来自他对先秦文化全面继承之后的扬弃升华,来自他所记录、塑造的四千多个鲜活立体的历史人物……于是乎,我们在他所撰著的这部犹如百科全书的通史著作中,充分看到了挺立于黄帝至汉武帝期间三千年文明史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它如熊熊火炬般光芒万丈,照耀人心,能够有效激发每一个国人的民族心、中国魂。回到韩先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假定古代没有司马迁,那么中国古代文化领域会是怎样一个情况?”答案是:我们将失去司马迁所创造的那个“成一家之言”、内蕴丰厚的精神文化宝藏。人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诉说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那么被称为“人人必读的国学根柢书”(张大可先生语)的《史记》,到底传达了哪些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理念?显然,这篇小文是难以全面回答这个问题的,只能粗略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大一统理念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代心血的结晶。按照司马谈发凡起例的计划,《史记》记事的断限是“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但司马迁后来将上限溯至“黄帝以来”,下限延至“太初而讫”。司马迁匠心独运地安排黄帝在《史记》全书第一个出场,记述了他打败炎帝、擒杀蚩尤而一统天下的事迹。经由司马迁创造性的叙述,黄帝作为华夏民族始祖的历史地位得以确立,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的思想理念亦得以奠定,黄帝从此成为一个我国境内多民族人民共同皈依的偶像,成为一面彰显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旗帜。司马迁在黄帝身上所寄寓的大一统历史观,至今仍能激励国人为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而不懈奋斗。鉴于黄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与《史记》在历朝历代持久不衰的巨大影响,司马迁在开掘与传播大一统理念方面真是功莫大焉!

《五帝本纪》

爱国精神

爱国乃天下之盛德大业!司马迁对不同时期历史人物拯救国难、舍身报国的感人事迹,如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信陵君的“窃符救赵”、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等,总是会给予浓墨重彩的褒扬。为写好《史记》而壮游天下、搜寻素材时,司马迁会特别探寻一些爱国人物的生活轨迹,比如他曾长途跋涉,抵达爱国诗人屈原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一站汨罗,“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屈原贾生列传》),颂扬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高洁人格。

《屈原贾生列传》

他还曾探访魏国大梁古城,求问城中一座城门——夷门的位置,得知“夷门者,城之东门也”(《魏公子列传》)。之所以要专门探寻这个夷门,是因为侯嬴曾是大梁夷门的看守,他想实地感受侯嬴的悲壮人生。作为信陵君智囊的侯嬴,不仅为信陵君献计“窃符”,还以“北乡自刭”的方式坚定了信陵君击杀晋鄙的信念,用其宝贵的生命推动信陵君完成了“救赵”伟业。侯嬴与李同、毛遂等,均为司马迁所倾心歌颂的小人物。他们有思想、有见识、有气节,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魏公子列传》(侯嬴)

爱民精神

司马迁在他所描绘的诸多明君、贤臣人物形象中,寄托了他的爱民利民的政治理想。比如他在《五帝本纪》记述尧舜禅让的故事时,特别记录了尧在接班人问题上内心所掀起的思想波澜: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呢?还是传给天下公认的贤臣舜呢?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他毅然决然地把天下传给了舜,并声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绝不因贪图一家一姓的利益而让天下百姓受苦受难。再如他在《周本纪》记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不愿看到民众因追随他而遭戎狄屠戮,说:“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因珍惜民众性命而有意避开强敌,不与戎狄争长。此外,《史记》还记录了诸多关于爱民利民的格言警句,如《鲁周公世家》所载“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赵世家》所载“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张仪列传》所载“欲强兵者务富其民”、《郦生陆贾列传》所载“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史记》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浩大的民本思想的重要载体。

《周本纪》

抗暴精神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说:“正如植根于西方人灵魂深处的‘普罗米修斯精神’‘阿波罗精神’‘缪斯精神’等无不源出于古希腊的神话与史诗,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处处与《史记》中凸现的‘荆轲精神’‘伍子胥精神’……等遥相暗合。”所谓“荆轲精神”“伍子胥精神”的内核便是反抗暴政。尤其是伍子胥,司马迁在他身上特别凸显了这一精神指向。伍子胥的父亲、兄长都被残暴的楚平王无辜杀害,为报此血海深仇,他逃到吴国,终率吴兵攻入楚国国都,对已死的暴君楚平王鞭尸三百。《左传》《公羊传》均未记述伍子胥鞭平王尸一事;《穀梁传》以贬斥的口气描述吴人在楚国“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且未曾交代“挞平王之墓”者到底姓甚名谁。司马迁在《伍子胥列传》明确提及是伍子胥,写他做出了比鞭墓更为惊骇人心的举动——鞭尸三百!当申包胥指责伍子胥身为“故平王之臣”,不该对君王实行极端报复时,伍子胥坚定地喊出“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的话语,表明了他义无反顾反抗暴君的坚强意志。

 《伍子胥列传》

项羽也是《史记》颂扬的抗击强暴的英雄豪杰的突出代表。司马迁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以确凿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对项羽的歪曲与污蔑,在《项羽本纪》中大力歌颂了项羽在巨鹿之战力挽狂澜、力克强秦的辉煌战绩。司马迁还突破了“德”“力”对峙的思想藩篱,淋漓尽致地渲染了项羽抗击暴秦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使项羽能以感人肺腑的反秦“战神”形象而傲然进入华夏民族的英雄谱系。

《项羽本纪》

忍辱奋斗精神

司马迁有名言道:“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生死观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人在生死关头要慎于选择,必要时要勇于“豁出去”,《史记》中的军人传记篇章在这方面记述得尤其充分。司马迁笔下的杰出军人,往往是在非生即死的危急关头,演绎着他们令人动容的生命传奇。读了《淮阴侯列传》,不会忘记韩信曾一度面临“坐法当斩”的生死考验,临刑前他毫无畏惧地质问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读了《陈涉世家》,不会忘记陈胜在遇雨失期、“法皆斩”的危急时刻,喊出的震古烁今的话语——“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读了《李将军列传》,不会忘记当他深陷匈奴大军的围困,身边的“吏士皆无人色”,他却毫不畏惧,“意气自如”。他们的英雄行为足以激励国人培塑血性,锤炼意志,创造非凡业绩。其二,在意义不大的时候,绝不应该随意轻生,绝不能动不动就“豁出去”拼命,不能死得毫无意义,轻于鸿毛。忍辱发愤是《史记》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越王句践世家》则是司马迁表现这种主题最令人难忘的一篇。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与句践的含耻图强可谓精神相通,所以他能满怀敬意精选句践“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的生活细节加以描绘,使“卧薪尝胆”从此成为华夏民族忍辱奋斗的精神象征。

《陈涉世家》

传统文化活跃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蕴含着我们这个伟大国度的精神魂魄。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历史家、大文学家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做出了无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他们的思想、著作在被各族人民所接受、所热爱的过程中,凝成了一种无形而又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司马迁就是在这方面有着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我想,这应该就是韩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史记》并奉为使命的原因所在吧!高山仰止追司马,景行行止颂史公!作为韩门弟子,我们理当传承韩先生的这份使命感。此次在他指导下完成的“三全本”《史记》,可视为我们向恩师提交的一份作业,当然也可视为我们向“史圣”司马迁的虔诚敬礼!

(本文作者陈曦系“三全本”《史记》作者之一,致力于《史记》研究与教学)

三全本《史记》,现代人阅读《史记》的理想读本!

《史记》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陈曦、周旻 等注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 译

韩兆琦 审阅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5868-7

668.00元

史记(全十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统筹:一北;编辑:白石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7658.html
上一篇千年唐蕃古道何以成为“黄金桥”?
下一篇为什么叔本华可以不爱国?|青年维也纳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