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考上清华、北大,在清朝科举中算什么水平

考上清华、北大,在清朝科举中算什么水平

北大、清华加起来,一年在全国录取大概7000人。考上北大、清华的这些人放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大概算什么水平呢?今天我把古代科举考试给大家理一理,因为每个朝代有差异,我就以最近的清朝为例子吧。

清朝科举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试就是县里面组织的考试,除了五种身份证的人之外,其他都可以参加考试。

这五种特殊的身份分别是:

1、冷籍:三代没有做过官,或三代以内不曾有人中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家族。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2、府衙杂役子孙:通俗的来讲就是衙役、捕快、仵作等在衙门当差却无功名之人的子孙。

3、从事乐艺人的子孙:通俗来说便是戏子、乐户的子孙。也就是古代的下九流。古代的上九流:帝王,圣贤,举子,文人,农,工,商,书生,武士。中九流:童仙,相命,郎中,丹青,隐士,琴棋,僧,道,尼。下九流:衙差、媒婆、裁缝、剃头、脚夫、高台、吹拉弹唱、戏子、娼妓。

4、丐户、疍户的子孙:通俗的来说便是前者是常年生活在陆地的小商贩,而后者便是常年生活在水上靠贩卖水产为生的商户的子孙。《新白娘子传奇》电视剧里面戚宝山第一次见碧莲的时候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说的是没错的。

5、奴隶子孙:奴隶分为生活奴隶和政治奴隶,但凡在奴籍者都不能参加科举。

县试每年二月举办,五人联保,如果有一个人信息是假的或者考试作弊,五个人一起受罚。

考过了的人可以参加府试,府试相当于现在市里组织的考试,每三年考两次,一般在四月举行。参加县试、府试的人叫童生。

考过了府试的人可以参加院试。院试是省里组织,中央负责监督。考中了才能叫秀才。考中秀才就有特权了,主要是三个:免除差役、见知县可以不用下跪了、不能对秀才随便用刑。秀才算是士大夫阶层了,地方上的乡绅基本都是这些人构成的。

考过了秀才的人可以参加乡试,乡试也是在省城考试,一般省城都会在东南方向建一个贡院举办乡试。中央会派人来主持考试。一般放在八月考试,所以也称为秋闱。这个考试很难受的地方在于连考三场,每场考三天,中间只能出来休息两次,其他时间吃喝拉撒睡全部在号房里面解决。号房大概两平米那么大的地方。如果考中了,就可以成为举人了,可以做官了。考中了举人的,就会被称为举人老爷。清朝有文举人和武举人,武举人含金量不如文举人高。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里面武举人说:老子是光绪三十一年皇上钦点的武举人。这句话有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光绪二十七年朝廷就已经下令废止武科举了,第二个是举人是见不到皇上的,皇上更不会钦点个举人,至少钦点个进士。所以张麻子一听就知道这家伙在吹牛。

考中举人之后就有资格参加会试了,会试在北京东南的贡院举行,由礼部主持。一般在二月、三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主考官由皇上直接任命。跟乡试一样,三天一场。吃喝拉撒睡全部在号房里面解决。考中了就叫贡生。

贡生就可以参加最高级别的考试了,也就是殿试。殿试在清朝中后期都是放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皇上和内阁大学士一起出题,在考试前一天晚上才定下来,防止作弊。殿试对书法要求非常高,可以说主要是考书法而不是内容。殿试考完之后分三甲,一甲头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前几名的都是在北京做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的都任命到个地方做官去了。后期发展就看个人能力和命运了。我们看看晚清四大名臣分别是什么水平,曾国藩是同进士出身,左宗棠是举人,李鸿章进士出身,张之洞比较厉害是探花,也就是一甲第三名。

如果按照考试难度和录取比例来看,如今考中北大、清华的人大概相当于在清朝考中了秀才。算是跻身精英阶层了,但是以后能不成为“老爷”(至少厅局级干部吧)还要看以后个人的发展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4558.html
上一篇安史之乱(下)
下一篇中国远征军缅甸1500名重伤员自焚之谜

为您推荐

北京大学研究员研制出国际上最大规模集成光量子芯片

北京大学研究员研制出国际上最大规模集成光量子芯片

​如果我们真的无法通过硅芯片技术超越欧美,那么是否可以借助光芯片实现“弯道超车”呢?近日,有报道称,我国的光芯片技术有重大突破!北京大学王剑威研究员、龚旗煌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经过6年联合攻关,研制了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硅基光子学的图论“光量子计算芯片”——“博雅一号”,发展出了超大规模集成硅基光量子芯片
连载丨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

连载丨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

非遗传承•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30)钟秀才鼓吹变法收集整理 庞国翔清光绪十六年,钟云舫所撰《足邑教案论》在四川引起强烈反响。他揭露了帝国主义荼毒我百姓的滔天罪行,提出“西人之衅,万不可开;西人之来,万不可止;西人之教,万不可灭”。他支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知识。他还将儿子送到外国留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