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临西县贡砖和由之而来的陈窑村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临西县贡砖和由之而来的陈窑村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即日起,河青新闻网推出“文明之美看东方——青豆看河北”专栏,带您一起领略燕赵大地上的历史文化。

【导语】河青新闻网讯 营建皇家工程那就得体面,连盖房子修坟也得用特供的砖头才行。明清时代尤其以山东临清和江苏苏州出产的贡砖最为有名,今天我们单说临清的砖。

今天临西县留存的明代贡砖窑遗址

今天的临西县陈窑村

今天临西县留存的明代御砖

【临清贡砖出名的背景原因分析】

明朝时的临清州地处今天的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地,领邱县、馆陶两县,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临清州的辖区扩大到了邱县、夏津、武城三县。临清地处黄河,古代黄河几次改道因为反复的河流冲刷、沉积,为临清地界留下了优质的泥土。在临清地界往地面下挖一米的深度,就会出现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的“莲花土”。这种土比例适中、杂质极少是烧制砖瓦的上等原料。

另外,临清地处大运河沿岸,经济富庶人口稠密,而且临清距离京城较近。这里出产的砖瓦装船后运抵京畿地域,交通异常便利,这也是临清贡砖产业发达的外部条件之一。

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北方的皇家工程量激增,不管是紫禁城的建设还是明清两代皇家陵墓的营建,都离不开临清出产的优质砖瓦。在此基础上,距离京城较近而且有优质烧砖泥土和便利运输条件的临清州就成了皇家专用贡砖的出产地。

在此基础上,明成祖永乐初年就开始在临清烧制贡砖,《明会典》中曾记录临清出产的砖主要有城砖、副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八种。明朝更是长期在临清设置“工部营缮分司”专门管理临清贡砖的烧制工作,这都是古代临清贡砖兴盛一时的佐证。

【临清御砖制作工艺复杂】

临清的贡砖从泥土阶段到烧制成砖需经选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等18道工艺,烧制成的砖头具有“叩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如石、不碱不蚀”的特点,是皇家工程所需的优质砖头。当年,一窑砖能出1000到4000块砖头,需用柴八九万斤之多,平均每块砖头至少需用20斤柴。烧火的柴得是棉花柴和黄豆梗才行,这样才能保证火候均匀、温度适中。

当年除了山东东昌府外,另外还有东阿、阳谷等18个县专供烧砖所用的柴草。高成本就意味着高回报,清朝时,每上交一块合格的临清贡砖,朝廷就会给窑主折价两钱七分银子,价格之高令人咂舌。

当然,高价就意味着高淘汰率。临清的贡砖烧好后得先经自己筛选。这些砖头被一块块地贴黄裱纸标签经水运到天津。在这里,御砖会进行二次筛选。根据记录,乾隆十二年时临清一次进贡的20多万块贡砖,最后经敲击甄选后合格的砖只有12.5万块,淘汰率超过了30%。

根据资料记录,当年临清运河沿岸的专供皇家工程的贡砖窑就有数百座之多,加上其他的小民窑则数量更多。遥想当年,运河边黑烟阵阵,筛土制坯的工人挥汗如雨,运河里木船载砖北行,水手们的号子声震天动地,途经临清的文人也发出了“官窑万垛青烟袅”的感慨。

当时的贡砖窑有窑主、作头、匠人三种工作人员,窑主总揽全局还负责砖窑工人的招募。作头近似于今天的分部经理,而匠人则是技术工。如果再往下细分,则还有负责挖土、筛土、担水、挑柴、出窑等工作的普通工人。每个贡砖窑的各类工人总计能有50多人,其生活收支全部由窑主掌握。

明朝时,朝廷还会指派外地来的工匠来临清砖窑服役。这些人在临清受到严格的管理,中途有人逃跑就要受到带枷示众的惩罚。挖土烧窑本来就是脏活累活,在官府胥吏的严格监督下进行,这些人估计是天天哭丧着脸干活,就甭提什么主观能动性了。

因为是给皇家烧砖,所以贡砖窑也享受了一些官家允许的特权。当年窑主有朝廷划拨的40亩地用来取土而且享受不纳税的特权。窑场的场主可以世袭而且有穿黄马褂(清朝时期)的权力。另外,供皇家烧砖的窑区土地,平民不能擅入,否则就是凶神恶煞的水火棍伺候。

估计那年月,一个县太爷也未必敢惹一个烧砖窑的窑主,因为人家上边“确实有人”。

【今天的陈窑村和临西御砖工艺的流传】

自明初一直到清末,临清的贡砖窑的黑烟冒了近五百年,清朝灭亡后临清的贡砖产业转向没落。新中国成立后的1964年4月,河北和山东进行区划调整,原本属于临清的卫运河以西的尖冢、吕寨、下堡寺、老官寨、童村五个区划归到了河北省邢台专区管辖。

1965年3月,在这五个区的基础上成立了临西县,县城驻城关镇(今天的临西县河西镇)。原来一些属于临清市、因烧制贡砖闻名的村子也被纳入了河北省的辖区。

20年代80年代初,地处卫运河西岸的临西县陈窑村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曾在村中发现了一座贡砖窑的窑址,同时在窑址周围出土烧制好的砖头数码,每码计两百块,每块重量在25公斤左右,上刻有“嘉靖XX年,窑户陈清”等字样。

这次发现也和村子的来历故事相吻合。世传明代嘉靖年间有窑户陈清、李文等在陈窑村一带开窑烧砖,后来人口渐多,形成的村庄就得名为了陈窑村。

2008年12月,为了配合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河北省文物局组织考古勘探人员对陈窑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在陈窑村勘探发现了明朝嘉靖、天启年间和清朝光绪时期的贡砖窑窑址20座。这也足见当年陈窑村的贡砖产业有多么发达。现在在陈窑村内的民户家中还能看到明清时代遗留的贡砖。

近些年,邢台市也不失时机地进行了御砖文化挖掘整理,这项传统技艺被列入了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临西县工匠也烧制出了质量堪比当年的御砖的砖头,这项传统技艺在今天重新散发了光芒。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郭会哲

供图/临西县文化馆

河青新闻网编辑孙晓华|频道主编耿硕|频道监制李媛

本文相关参考及引用资料:《山东临清御制贡砖考》《临西陈窑与明清贡砖初探》《明清皇家用砖“临清砖”的种类、烧制地区、管理机构及其变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39173.html
上一篇孙尚香回娘家后,刘备另娶新人,新人当了皇后,孙尚香结局如何?
下一篇东汉前期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将土地与劳动力重新组合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