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因此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晁错被杀的根源,在于他不会做人,得罪了一群人,这里面不仅有政治斗争,还有帝王权术。

不会做人跟他被杀有啥关系?

这关系大了去了,足以影响平定七王之乱的战局!晁错在朝廷里面的人缘儿是很差的,这注定了他会被干掉。

因为晁错这个人崇尚法家思想,学的也是法家,因此性格上显得严酷无情,这让很多人不喜欢他。

史书上说他这个人“峭直刻深”,短短四个字概括了他的性格缺陷。

错为人穞直刻深。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史记》

错为人峭直刻深。——《汉书》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晁错这个人严厉、耿直、苛刻、心狠,正常人谁能喜欢这种性格的人?

所以,晁错在朝廷里并不受欢迎,大臣们都不大喜欢这个人,只有他的学生汉景帝赏识他、重用他。

但此举也为他招来祸患。

汉景帝登基后不久,就把晁错提拔为御史大夫,这个位置相当于丞相的副手,是走向丞相之位的必经之路,可见汉景帝有多重用他。

晁错自从当了御史大夫,自然想干出一番成绩,于是向汉景帝提出削藩之策。

他在给汉景帝的上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要考的。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削藩策》

当时汉景帝担心会逼反诸侯王,担心地问道:爱卿,这能行吗?

晁错拍着胸脯表示,没问题!

言归正传,汉景帝在得到晁错拍胸脯的保证后,极大地鼓舞了削藩的信心,但这么大的事还得跟大臣商议一下。

说是商议,其实大臣们都心知肚明,皇帝极其宠信晁错,早就决定好了,商议只是走个形式。

因此,大家装模作样地讨论了一下,没人敢反对,只有窦婴表示反对。

这件事也加剧了大臣们对晁错的不满,皇帝只听你一人儿的,还要满朝文武干嘛?

本来人缘就不好,这下更糟了。

所以,当七国之乱爆发后,大臣联名要求处决晁错,可见其人缘极差。

当时,跟晁错关系最差的那个人叫袁盎,这位仁兄的性格跟晁错截然相反,因为他非常善于社交,会做人。

晁错跟袁盎关系差到什么地步呢?这俩人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只要看到有对方在,立马扭头就走,势同水火。

而晁错被杀的起因,就是袁盎的助推!

由于之前袁盎曾经在吴国做过国相,他凭借过人的社交能力,在吴国混得风生水起,但他也收了一些贿赂。

这事儿被晁错知道了,按照法家的那一套,丝毫不容情,最后把袁盎免职罢官,贬为平民。

但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不思退敌之策,反而想起追究袁盎的责任!

这小子在吴国当了那么久的国相,吴王想谋反不是一天两天,他还收过贿赂,难道对谋反之事一无所知吗?

于是,他再次对袁盎立案调查,可这次却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连他手下的办案人员都看不下去了,大家都不相信袁盎会通敌,会提前知道吴王谋反而包庇他。

而且七王已经反了,现在追究责任有什么意义?

在重重阻力下,晁错只能将此事暂且搁置,但袁盎受此威胁,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他很清楚,晁错现在办不了他,过不了多久还会干掉自己,于是想趁其尚未动手,先找到那个能干掉晁错的人——皇帝!

凭借出色的人际关系,作为庶民的袁盎成功进入皇宫,见到了汉景帝刘启,但晁错也在场。

由于袁盎在吴国做过国相,因此刘启对他的意见很重视,当场就问了关于吴国谋反的事儿怎么解决。

袁盎底气十足地回答:吴国叛乱不足为虑,很快就能平定。旁边的晁错也跟着附和表示赞同。

可刘启还是没信心,吴王本来实力很强,现在还联合了六个诸侯,加上吴国一共七个,实力摆在眼前啊。

眼见机会来临,袁盎当即表示,我有一策,可平定叛乱,但事关机密,还请陛下屏退左右。

就这样,汉景帝把晁错请了出去,房间只剩汉景帝和袁盎。

只见袁盎说道:吴楚等诸侯国之所以叛乱,是因为晁错搞削藩要夺了他们的地盘,所以被逼谋反,而且七王起兵时,就已经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并不是谋反,而是清君侧,诛杀晁错。

只要陛下赦免诸侯王的罪行,诛杀晁错,停止削藩,恢复他们的封地,叛军便会不战自退!

刘启听完后,沉吟不语,晁错是自己的老师,多年来感情深厚,而且确实有治国之才,能杀吗?

他一时也拿不准,但同时也表示,先看看局势发展再决定,朕不会为了他一个人而让天下生灵涂炭。

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汉书》

此话一出,刘启心里已经有了杀晁错的心思,只不过还没下定决心。

袁盎是个社交高手,一下就明白了刘启的心思,这是还却一把火啊。

十几天后,这把火就烧了起来!

那天,在晁错不在场的情况下,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鸥联名要求诛杀晁错。

而给出的理由也正好戳中刘启的痛处。

因为七国谋反后,刘启问计于晁错,这家伙竟然说让皇帝亲征,然后自己坐镇守卫长安。

刘启心想,把皇帝推到前线挡枪,做臣子的留在大后方坐镇?这是人干的事儿?

没想到晁错又说自己还有一策,就是把叛军还没有攻下的徐县和僮县送给他们,用土地贿赂诸侯国,争取他们退兵。

刘启听完当场就崩溃了,当初信誓旦旦地削藩的是你,如今出了事却一肚子馊主意,失望,简直让人失望透顶!

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汉书》

大臣们联名要求处死晁错,就是基于以上对话,七国叛乱是大逆不道,应当讨伐,但晁错竟然建议皇帝亲征,自己留守后方,还要送土地给诸侯国,这是大逆不道,误国误民,该当腰斩、灭族。

于是,汉景帝下令将晁错逮捕,腰斩于市。

当时还怕晁错逃跑,皇帝特意下旨假装要召见晁错,他被抓时,毫不知情,身上还穿着朝服,直到被抓才知道自己命就要没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晁错之死

其一,晁错被杀,人缘太差是重要原因。

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为他说话,连和他的工作搭档,丞相陶青也不顾同事之情,加入到联名要求处决晁错的阵营。

说明他的人际关系真的是一塌糊涂,加上史书上对他性格的描述,他这人就真的差到没朋友。

其二,晁错的死,帝王权术也是重要原因。

当时正值七国之乱,压力很大,也很危急,除了平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内部团结。

晁错一个人就得罪了满朝文武,现在大家都要他死,如果放过他的话,必然引起满朝文武离心离德。

要知道,当初可是晁错铁了心要削藩,满朝大臣可都不支持,都是皇帝自己宠信他,也跟着铁了心削藩,一意孤行才造成如今的局面。

到时候叛乱没平定,内部再出现分裂或者大臣们不积极辅佐皇帝平乱的局面,就很危险了,毕竟众怒难平。

因此,刘启出于帝王权术的考虑,只有杀了晁错,才能让满朝文武全力以赴,才能平定叛乱。

其三,晁错的削藩之策有重大缺陷,这是重点!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晁错写的削藩之策里面的那句话吗,他明明知道削藩会引起诸侯谋反,却没有后手。

既然明知诸侯王会反,那就应该提前厉兵秣马,加强军事建设,扩充军备,加固各处隘口的防御工事,同时储备兵器、粮食等。

可是晁错一样也没有做!

而等到七国谋反发生之后,他更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反而鼓动皇帝亲征,还要自己镇守长安。

这还不算,他甚至提出割让土地来贿赂诸侯王,争取他们退兵。

削藩的时候,他是信心满满,叛乱发生后,他是一肚子馊主意,根本没有什么高招。

不得不说,晁错的确有一定的才能,但就削藩这事儿而言,这是一条极为失败的政策。

正因为如此,汉景帝才对他越来越失望,最后能下定决心杀他,这些积攒的失望也是重要原因。

从这个层面讲,是晁错自己失败的策略导致了自己被杀。

图片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7658.html
上一篇他是历史上侍奉过皇帝最多的大臣,真是名副其实的不倒翁
下一篇他是文人的天花板,把一手烂牌打出王炸配置

为您推荐

3个月平定“七国之乱”之人,深受汉文帝赏识,最后却被活活饿死

3个月平定“七国之乱”之人,深受汉文帝赏识,最后却被活活饿死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将星璀璨,武德充沛的大一统朝代。很多名将为保卫汉朝安全,开疆拓土反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这里面就包括西汉的名将周勃、卫青、霍去病、赵充国、常惠等人,也包括东汉时期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马援、窦宪和窦固等人。这些名将共同创造了汉朝400多年的盛世时代。然而,汉军当中也有这样的一位将领。他为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却因一双筷子不得善终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却因一双筷子不得善终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他对大汉帝国的稳定居功至伟,凭着与生俱来的严谨和不同凡响的沉着,他护佑新兴的大汉顶住了一场可能致命的内乱。他是典型的功二代,却不肯像其他人那样躺平,而是将自己的一生与大汉帝国的兴衰融为一体,从河内郡守出道,封侯拜将,未来可期。他在细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采取措施使诸侯丧失独断的权力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采取措施使诸侯丧失独断的权力

西汉初年刘邦采取郡国并行制,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了一些同姓和异姓诸侯王。但是随着刘邦对功臣们的猜忌,这些异姓诸侯王纷纷作乱,导致刘邦不断在外与各个诸侯作战。最终他与诸位功臣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封……
“无为而治”引发的七国之乱

“无为而治”引发的七国之乱

炽热的强汉(5)主笔:闲乐生朱晖汉文帝时,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并不是关中三辅等农业基地,而是远离中央的江东之地。盖当时汉朝行黄老之道,主张无为而治,特别是在国家行政体制上,主张中央“无为”,给予地方充分的发展权力。到了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刘恒更“除关,无用传”,即废除了汉高帝时的津关制度,
晁错,一代孤臣,却被汉景帝无情抛弃

晁错,一代孤臣,却被汉景帝无情抛弃

晁错,一代孤臣,却被汉景帝无情抛弃:既然是赌,就要承受失败公元前154年,晁父服毒而死,死前悲伤地对晁错说:“你当真为了刘氏天下,就不顾晁家安危了吗?”晁错低头沉吟:我愿意赌一把。然而,他赌输了,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