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王僧辩:平定羯族叛乱,力挽南梁危局的悲剧英雄

王僧辩:平定羯族叛乱,力挽南梁危局的悲剧英雄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这哥儿们的历史存在感真的不强,生在南北朝的末端,又被创业老伙伴给悄没声地做掉了,叫人如何能想得起他?他本是乌丸人的后裔,在同族鲜卑的大熔炉中过得好好的,随着老爹跳槽南朝,追随独眼的湘东王萧绎,凭着智勇兼备、所战多胜,成为其手下重将。在宇宙大将军侯景之乱如火如荼之际,他不顾南梁君臣坐观寇势日炽的窘境,毅然领兵击败侯景,其后在陈霸先的支持下,水陆并进,一举荡平江南羯乱,保住了南梁的残破江山。可惜,在成为第一功臣后,他不能把握形势,坚持原则,稳定政局,最终为陈霸先所乘,死于非命。他就是南梁大司马、永宁郡公王僧辩。

作为先秦时期曾经与匈奴PK多年的东胡一脉,乌丸与鲜卑同宗同源,只是因为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后各奔他乡而衍变成不同的部族。乌丸又称乌桓,早于鲜卑开始与汉族有了交集,东汉末年的大佬儿袁绍和曹操都曾与乌丸打过交道,其中袁绍与乌丸处得不错,在袁绍死后,其子袁尚还投靠乌丸,希望借机生蛋。可惜自以为是的乌丸骑兵撞上曹老板的虎豹骑,蹋顿单于瞬间领了盒饭。其后乌丸不得不向曹魏称臣,不少乌丸人也从此进入中原,接受汉化,读汉书,起汉名,说汉语,经过多年融合之后,这些乌丸人其实与汉人已难以区分了。

在鲜卑崛起后,乌丸人凭着与鲜卑的亲戚关系,在鲜卑政权里混得还不错,就像后世的女真人建立大金后,优待同为靺鞨后裔的渤海人一样。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出自乌丸王氏,他本在鲜卑人统治的北魏待得好好的,可是后来靠山不灵了,就跳槽南梁,反而创出更大的事业。他就是南梁大司马、永宁郡公王僧辩。

北方人的南梁创业

王僧辩字君才,生年不详,太原郡祁县人,出自乌丸王氏,是妥妥的汉化乌丸人。

王僧辩的父亲王神念喜欢儒术,尤明内典(瞧这话说的,怎么有一股汉儒的味道,不过,老王父子又是神又是僧的,莫非忘记“子不语怪力乱神”了吗?),从并州主簿起家,因为一直追随北魏宗室重臣任城王元澄,很是立下一番功勋,担任了颍川郡太守。可惜元澄在灵太后当权后,成了一块有名无实的招牌,这让王神念觉得失去了靠山,转而带着一家人跳槽曾经和自己打死打生的南梁,寻求庇护。

那时的梁武帝对于这些北方来的人非常欢迎,加上王神念确实有些能力(自小便擅长骑射,且至老不衰,曾在梁武帝面前手执二刀楯,“左右交度,驰马往来”,冠绝群列,确实有点“神”),因此在南梁干得比在北魏还有出息,封侯拜将,死后赐谥“壮”,还得到了皇家乐队鼓吹一部。有了这么好的家底,作为王神念的次子,前途自然一片光明。不过,王僧辩虽然名字中有个“僧”字,却没有跟菩萨皇帝混,而是在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的麾下听用。梁武帝特别担心异姓夺权,所以对萧家人格外信任,坚决不让诸王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王爷,所以诸王的幕府相当给力。王僧辩从萧绎的左常侍起家,之后随着萧绎的职务变动,先后出任王府行参军、中兵参军、司马等职。

在萧绎的独眼中,这匹来自北方的良驹很是吃苦耐劳,看着就是个做大事的人。而且武艺精熟,通晓兵事,绝对是个军事人才,比自己手下那些自命风流的士家子弟靠谱多了。后来,他又让王僧辩替代自己手下头号战将柳仲礼出任竟陵太守、进位雄信将军。

眼看着梁武帝晚年难得的岁月静好就要被一个叫侯景的跛子(这货天生一只腿短,另一只更短)一脚踹破,王僧辩的人生即将迎来华彩绽放的机会。

侯景是五胡中最凶残的羯人后裔,羯人曾在冉闵颁布杀胡令后遭到血洗,但侯景的先人因为远离中原,躲过了一劫。北魏末年,侯景追随尔朱荣起兵,充当先锋。别看这厮个头不大,却善于骑射,骁勇好斗,而且学习能力极强,很快成为尔朱氏的一位著名打将。尔朱氏灭亡后,侯景转而与高欢搭伙,高欢对其又用又防,临终担心儿子高澄驾驭不了这个野性难驯的家伙,特意为其准备了一位天敌——慕容绍宗(前燕战神慕容恪的后人)。

高欢一死,侯景贼性难改,果然反叛。侯景最初并没有想着投靠南梁,而是向西魏宇文泰伸出了橄榄枝。宇文泰与侯景打过多次交道,深知其劣根性,因此对其深怀戒备。这让侯景很不爽,才转而向南梁请降。

梁武帝作为南北朝期间待机时间最长的君王,前半生英明神武,后半生糊涂透顶。偏偏就信自己有佛祖保佑,德感天地,足以怀柔远人。梁武帝欣然接受了侯景的投降,给了他超规格的待遇,还派自己的侄子贞阳侯萧渊明前去增援。结果,萧侯爷和侯景都被慕容绍宗给打败了,萧渊明还有幸到东魏吃上了牢饭。

侯景这次败得老惨了,原先的地盘和军队丧失殆尽,只有同族的八百羯人跟着他一路狂奔,逃入南梁寻求庇护。

按说侯景就这么点人枪,再去投靠梁武帝,已没啥价值了。但是,梁武帝偏偏就喜欢有人穿越半个中国前来归降,那不正寓示自己格感四夷的人品大爆发吗?因此,梁武帝继续好吃好喝地接待侯景,让这个天生喂不饱的反骨仔有了喘息之机。

就在这时,东魏忙着改朝换代,想暂时安抚南梁,便遣使与梁武帝讲和。晚年侫佛上瘾的梁武帝想想也不错,就答应双方展开和谈。这本是朝廷大计,谁知却让侯景知道了,他担心高澄借谈和为由让梁武帝交出自己,就决心冒险一试。

于是,侯景派人以高澄的名义给梁武帝送去一封密信,约定梁武帝以被俘的萧渊明交换侯景,然后双方握手言和。梁武帝一向亲近宗室,觉得这样做挺划算,就准备答应下来。

得知自己在梁武帝心里竟然不如那个丧师辱国的废柴侄子,侯景对梁武帝最初的那一丝感恩立刻烟消云散,转而决定要趁梁武帝未及下手之前,在南梁好好整点事,最不济也抢上一把,毕竟南梁承平日久,富得流油,比久经战乱的北方强多了。

随着侯景奏响颠覆南梁的前奏曲,王僧辩的出彩人生也将在血泊中绽放。

乱局中的择主而立

公元548年,下定决心的侯景与南梁宗室临贺王萧正德勾搭成奸,准备问鼎南梁江山。

说起来,萧正德一点儿也对不起自己的名字,这货既不正,也无德。他爹是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萧宏除了长得帅之外,就剩下贪鄙无能,所幸并无野心,因此素得萧衍宠信。萧正德是萧宏家的三娃,他出生时萧衍尚无子嗣,萧衍就将其作为备胎养在身边,直到昭明太子萧统出世前,萧正德都被当作太子养护。

按说萧正德这货长期生活在萧菩萨身边,受到佛光普照,好歹该有些慈悲之心,也不知是因为萧宏的家风不好,还是让昭明太子给刺激到了,萧正德这货竟是一个性情凶残、喜欢招揽亡命惹事生非的烂仔。

最可气的是,萧正德这货还一度投降北魏,只是北魏觉得像这样一个无缘无故背弃至亲的家伙靠不住,因些并不重视他。萧正德受不了人家的冷遇,又逃回南梁寻求伯父的庇护。梁武帝对于这个养子动了恻隐之心,不仅收留他,还册封为王。也不知梁武帝是怎么想的,或许觉得有些亏欠了这个养子。

萧正德经历了一番折腾后,仍恶习难改,不仅加倍作恶,成功上榜南梁“四大恶棍”,而且依然惦记那个与他渐行渐远的皇位。正因为对伯父全无感恩之心,而且又贪恋皇位,再加上本就是恶人一枚,因此萧正德与侯景一拍即合。

虽然有了内应,但侯景此时实力不济,身边只有八百羯族战士,尽管这些凶残的家伙个个身经百战,但南梁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当年白袍大将陈庆之率领七千江东子弟就敢横行北魏,虽然这些年不怎么打仗有些手生,但毕竟没有武功尽失,只要被唤醒重燃战意,岂是侯景这八百人能对付的?

转战四方的侯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自己想在南梁有所作为,必须充分利用南梁的矛盾才成。那么此时的南梁有什么矛盾呢?主要有三大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萧衍任用宗室,剥夺地方实力派的权力,使得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产生了离心力。二是宗室之间的矛盾,萧衍最有前途的继承人,也就是抢了萧正德风头的昭明太子萧统死后,萧纲成为继承人,这货全无人君之气,引得那些手握兵权的宗室蠢蠢欲动。三是士族与贫民的矛盾,随着南梁承平日久,江南的土地基本上都被士族巧取豪夺,百姓已无立锥之地,渴望借助外力放手一搏。

在此情况下,侯景一方面利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夺取淮上重镇寿阳作为造反根据地;一方面勾结萧正德,获取朝廷的资助。他屡屡向梁武帝索取钱财武器,态度极其傲慢,梁武帝斋吃多了,加上有萧正德等人助攻,对侯景一味绥靖,希望他能在恢复功力后助自己北伐中原。这不是典型的与虎谋皮吗?朝中有识之士再三示警,可是梁武帝却充耳不闻,真是个不可救药的老糊涂。

侯景知道地方实力派和宗室权贵只是利用自己和朝廷讨价还价,一旦自己没了利用价值,凭借自己这几百条人枪,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所以,他充分利用南梁不可调和的第三大矛盾,在随后的进军途中,发布檄文,号召底层百姓起来推翻门阀士族的统治,同时宣布凡是愿意支持自己的奴仆,都可以恢复自由身,而且立功后还有升官发财的机会。这让他得到南梁底层百姓和奴仆的广泛支持,史载仅三天之内,就有数以千计的奴仆逃出皇城投奔侯景。侯景来者不拒,对他们给予了丰厚赏赐,甚至还为他们发放抢来的女人为妻。如此一来,侯景迅速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军队,这使他得以在此后轻松地摆脱了地方实力派和萧梁宗室的控制,那个出卖君父的萧正德就被他轻易玩死了。不得不说,侯景拉杆子的手艺真不是盖的。

侯景的的叛乱沉重地打击了萧梁的统治,使得南方更加实力不济,也让那位闪耀着菩萨光环的梁武帝自食恶果。那些同样对皇位虎视眈眈的萧梁宗室面对侯景之乱,大都拥兵自重,坐视不理。前文中提到的那位萧绎头号武将柳仲礼就但知饮宴,根本不管在台城中的梁武帝的死活。后来,他干脆降了侯景。这么不靠谱的货色不知怎么成为萧绎重臣的,看来萧绎的独眼看人终究不太准。

幸好,王僧辩没有被萧绎看错。当时王僧辩正以大都督的身份率领万余士兵前往建康救难。然而等他赶到建康时,黄花菜都凉了,那位吃了多年素食的梁武帝这回嘛吃的都没了,活活让侯景给饿死台城了。王僧辩孤掌难鸣,面对侯景士气正盛的百战精兵,知道一准打不过,就抛下军资(至于那万余士兵,王僧辩可顾不上带,只好让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立刻带着几个主要将领倍道兼行回到江陵,向萧绎报告他爹的死讯,然后拥立他为主支撑危局。萧绎为老爹流下几滴眼泪后,就以王僧辩为领军将军,准备借讨伐侯景之机攫取皇位。

如果说以前王僧辩追随萧绎,那是上支下派,而今王僧辩回归绝对算是一心追随。萧绎正在用人之计,对于这匹来自北方的良驹还是非常欣赏和器重的。王僧辩也不负所托,愣是凭着手中不多的本钱干翻了风头正盛的宇宙大将军侯景。

守坚城的平叛首功

梁武帝肉身成佛后,其尚存的子弟主要有这几个:一个是被侯景挟持的傀儡皇帝萧纲,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一个是受命平叛的北讨大都督、邵陵王萧纶,这位萧六哥虽然轻财好士,却是个中看中不用的银样镴枪头,典型的败家王子;还有梁武帝的孙子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与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也有些实力;剩下的就是野心最大的独眼王萧绎。

萧绎占据上游优势,兵力较为雄厚,但也没有绝对把握称帝。他特别担心两个侄子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就让王僧辩带兵即刻进攻湘州。王僧辩吹响集结号后,由于部下分驻各地,一时不能聚齐,便想等大家到齐后再行发兵,却让萧绎心生忌恨。

当萧绎听到王僧辩推迟发兵的建议后,不禁恶向胆边生,冷不防抽出佩刀砍向王僧辩。王僧辩虽然家学深厚,可变起仓促,只能勉强躲过要害。看着受伤倒地的王僧辩,萧绎仍旧不依不饶,命人将他交给廷尉处置。

随后,萧绎亲自下场进攻长沙,结果,这货志大才疏,叔叔打侄子竟没能占到一丝好处。萧绎睁大独眼望着长沙暗暗生气时,才相信王僧辩迟打长沙颇为有理,忙命人将王从狱中放出,由其率军再战长沙。

俗话说,换手如换刀。王僧辩出马后没多久,就攻克了湘州。这让萧绎非常高兴,下令恢复了王的领军将军头衔。

刚按下侄子这头,那边的六哥又不安份了。萧纶在郢州修缮甲兵准备讨伐侯景,完成老爹被困台城前交给自己的使命。这还了得,一旦六哥讨伐成功,还有自己嘛事?对六哥忌惮不已的萧绎只好再次派王僧辩出马赶走六哥。

王僧辩率领水军一万进逼郢州,望着城外不欺而至的兄弟部队,萧纶非常无语,他见识过王僧辩的厉害,晓得自己不是对手,就弃城而走。那些刚刚招募的军队见到主君跑了,也忽哨一声,散了个精光。

侯景见萧家兄弟叔侄打得不亦乐乎,也准备插上一腿,尽快把这些家伙送到地下和他们的老子团圆。于是,他率军沿江西进,一路攻取江州、郢州,在击破了多路梁军后,目标直指萧绎。

侯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将自己好不容易网罗的二十万人马带上征途。这些人乘坐战船,舳舻千里,旌旗蔽天,气势超过了前代。面对不可一世且凶名素著的侯景,大都督王僧辩表现得异常淡定,欣然接受了萧绎的命令,领军屯驻巴陵城(在今湖南岳阳),坚壁清野,做好与侯景死磕的准备。巴陵城池虽小却非常坚固,又正当长江要冲,侯景要想攻击萧绎的大本营江陵,必须先破巴陵,于是这个在当时不太起眼的小城便成为决定江南命运的生死之地。

面对优势敌人,王僧辩偃旗息鼓、以静制动。四月十九日,侯景的大军登上长江南岸后,便遣轻骑兵到巴陵城下探听消息。这些家伙大声询问:“城内何人主事?”城内答:“王领军!”侯军士兵吓唬道:“宇宙大将军在此,汝等何不早降?”王僧辩闻言抢过话头道:“回去告诉侯景,要战就战,不战随便!”

侯景有心绕城而过,可是巴陵城内的梁军正好挡在长江水道之上,时刻威胁自己的粮道。如果是当年只有八百骑还好办,大不了走一路抢一路,可是如今拥兵数十万,哪里抢得过来?于是,他下令将此前俘虏的王珣拉到城下,让他劝降在城中坚守的弟弟、宜州刺史王琳。

王琳看到哥哥,秒懂侯景的打算,他可不想投降叛军,就厉声喝斥道:“哥哥奉命讨贼,不能为国牺牲,难道不惭愧吗,又有何颜面前来劝降于我?”说完,王琳取出弓箭,向哥哥射去。王珣惭愧无地,只得退去。

攻心不成,侯景只得攻城。于是,叛军从四面八方向巴陵城发起猛攻。城中早有准备,立刻箭如雨下,叛军死伤惨重。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王僧辩还前后十余次派出劲卒,伺机出城抢攻,每次都给侯景部队以重创,这让他的攻城战打得极不顺手。

眼看天气炎热,侯景决定再拼一回,就亲自来到城下督战。王僧辩看到了侯景的帅旗,就穿上宽袍,乘着软轿,吹吹打打地在城墙上来回巡视。那架势仿佛丝毫没有把激烈的战斗当一回事,也全然没把侯景放在眼里。饶是杀人如麻的侯景对此也不得不佩服,王僧辩是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这么跩!

王僧辩的好整以暇给了守军更大信心,他们舍身忘死地投入到守城战中,任凭侯景使出各种攻城计策,都被王僧辩从容应对。这可把侯景给难为坏了,眼见自己顿兵坚城之下,士气日损,战力日减,而且抢不到粮食,军粮又转运困难,再加上天气日渐炎热,军中疾疫频发,再也没有了当初大军东来时的气势了。这时,大将任约被擒的消息传来,成为击垮侯景战意的最后一根稻草,逼得他只能烧营夜遁。

巴陵之战扭转了萧梁军队屡战屡败的不利局势,也让王僧辩看到了击败侯景叛军的希望。于是,在巴陵之战后不久,王僧辩就携大胜之威,沿江东进攻击侯景。

王僧辩指挥大军收复了沦入敌手的江州和郢州,直向建康城杀来。在建康城外,王僧辩与陈霸先的军队胜利会师。草根逆袭的陈霸先与王僧辩相处甚欢,两人还结了亲家,相约共讨侯景。侯景的末日即将来临。

不甘心失败的侯景率军出战,与王陈联军大战于建康城北。王僧辩和陈霸先一番计议,决定在正面硬扛侯景的同时,派出一支奇兵携带2000张强弩进攻石头城西。面对飞蝗一般的强弓硬弩,早已没了战心的叛军承受不住,纷纷避让。联军乘势杀入石头城中,进而又攻入台城。

听闻老巢被端的侯景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向东逃窜。在联军的一路追赶下,侯景只得与心腹数十人乘船逃往海上。侯景残部见主帅已跑,只能走死逃亡,各求生路。侯景在江南虽有解放奴婢的举措,但与他纵军杀戮抢掠相比,实在不值一提,因此江南百姓对这个破坏他们平静生活的屠夫恨之入骨,最终侯景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杀死,也算是罪有应得。

公元552年,这场给江南人民带来空前灾难,进而改变南北力量对比的侯景之乱,终于在王僧辩的指挥若定下得以平息。王僧辩无疑是平定侯景之乱的头号功臣,其主君萧绎自然得到大部分萧梁宗室的拥戴,于同年登上帝位,是为梁元帝。王僧辩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司徒、侍中、尚书令,晋爵永宁郡公,食邑5000户。

迷方向的大意受戮

侯景之乱如同打开了南梁的潘多拉魔盒,其造成的影响绝不是一个独眼书呆子皇帝可以全盘搞定的。在侯景授首后没多久,湘州境内又发生了叛乱,连带衡州刺史也被叛军杀死。眼见叛乱愈演愈烈,萧绎忙派出平叛双雄王僧辩与陈霸先分任东西督,联兵平叛。

王僧辩听闻叛军士头正猛,就下令部下不得轻进,大家聚集一处抱团前进,让叛军无法攻击。叛军以为王僧辩不过如此,时间一久就放松了警惕。王僧辩探知叛军无备后,就指挥水陆两军联合进攻,将叛军逼退入长沙城内。当时的长沙城户口有限,哪里容得下这么多张嘴,缺吃少穿的叛军很快发生内讧,王僧辩的大军顺利攻入城中,湘乱遂平。王僧辩率军返回建康。

就在王僧辩的一去一回之间,梁元帝的皇图霸业却化作了南柯一梦。原来,萧绎为了全力搞定侯景,曾向西魏称臣纳贡。在他称帝后,梁元帝便不再称臣,反而要求西魏归还此前侵占的梁、益等州和襄阳要地。此事如果搁在南梁国力强盛的前期,还可以视作维护国家尊严的正能量。如今南梁刚刚平定侯景之乱,百废待兴,拿什么去PK日益做大的西魏宇文泰?

见萧绎如此狂妄自大,宇文泰决定换人,他对外宣称受据守襄阳的萧詧的请求,发兵直指江陵。梁元帝既然敢于向西魏提出归还失地的要求,就该做好相应准备,可是他偏偏不管不顾,只知和大臣一起在江陵城中讨论佛法经义,全然不知危险降临,真不知他此前平定侯景时的那点小聪明到哪儿去呢?西魏军轻易攻破江陵,抓住梁元帝并应萧詧之请将其杀死。

梁元帝万念俱灰之际,命人烧掉自己多年苦心孤诣收藏的珍贵图书,亲手制造了一起中华文明史上著名的江陵焚书之祸。读书是好事,可是读书太多泥古不化就不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管用了,难道不是吗?作为史上读书最好的萧梁皇族,表现如此拉胯便是明证。

听到刚刚上位的高分低能皇帝如此轻易就挂了,王僧辩摸了摸身上的刀伤,表情复杂地看向江陵方向,陷入了沉思。

也不知过了多久,王僧辩想起了一件收拾乱局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那就是拥立新主,聚合人心,防止北朝进一步瓦解南梁。于是,他与亲家陈霸先紧急磋商,共同拥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小皇帝论功行赏,晋封王僧辩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这妥妥的是皇帝之下第一人的待遇。一个北朝流亡政客的后代,能够在短短的几年间,跃升至朝廷一把手,掌握南梁的实际大权,王僧辩真是江山不幸“僧”人幸。

如果王僧辩就此坚定信心扶助幼主,然后充分利用北朝矛盾,深耕南梁,做一个历史名臣不在话下。可惜,在外有强敌、内有政争的情况下,王僧辩朝令夕改,全无战阵雄风,这无疑给了有心之人浮想联翩的空间,也使他与另一军事强人陈霸先刚刚建立不久的政治联盟瞬间瓦解。由此可见,王僧辩的政商弱于战商多矣。

在江陵陷落后不久,那位大仙级人物、郢州刺史陆法和就以郢州降了北齐(东魏权臣高澄被杀,其弟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这货遵照北齐的最高指示,遣使带信给王僧辩称北齐皇帝说了,萧方智年幼,当不好儿皇帝,应该选立宗室中的长君。此前因援助侯景被俘的萧渊明在北齐健康成长多年,深受高氏厚恩,宜立为帝。萧渊明也是温室里长大的废柴一枚,见识过高洋那种深入骨髓的疯狂后,一旦上位必然是妥妥的北齐傀儡。至于说什么国家危难之际宜立长君的鬼话,只是北齐的一个借口罢了。

对于北齐的无理要求,王僧辩自然严词拒绝。在他看来,萧渊明这个大人对付北齐不行,要想对付自己恐怕还有点儿防不胜防,所以绝对不能让他回来。

听到南梁居然敢拒绝自己的好意,高洋龙颜大怒,立刻派弟弟、上党王高涣带兵护送萧渊明渡过长江,向建康杀来。高涣这货天生神力,才武绝伦,高欢生前不止一次说过“此儿类我”,可见战力不凡。王僧辩刚刚经历过一系列征战,士卒疲弊,人心思安,哪里还有余勇与高涣的百战精兵PK?在他看来,萧渊明与萧方智都是萧家子孙,立谁不是立啊?如今借萧渊明靠上北齐(此时的北齐虽然皇帝残暴,但战力还是极强的)这棵大树,也可与西魏好好掰掰手腕,毕竟刚让西魏按在地上摩擦得那么惨,现在就去跪舔实在没面子。

一番权衡后,王僧辩与北齐达成共识,迎立萧渊明为帝,萧方智则退居太子之位。王僧辩再次受封太司马,兼领太子太傅、扬州牧。这样的安排,在王僧辩看来是两全其美,可是在别人眼中,就是引狼入室、卖主求荣。不说别的,萧家人内斗向来不择手段,萧渊明这货再蠢,也不会安心传位给萧方智,到时候少不了一场宫斗大戏。

最可怕的是,王僧辩面对强敌时的动摇与妥协,让一向作风硬朗的猛人陈霸先好一顿鄙夷。本来双雄就难以并立,一旦王僧辩落了下乘,其与陈霸先战友加亲家的亲密联盟,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瞬间破防。陈霸先决定放手一搏,踢开亲家闹革命。

公元555年冬,陈霸先决定抢先动手清理内存。当陈霸先的头号马仔侯安都率领舰船避开王僧辩的耳目,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石头城时,陈霸先却有些犹豫了,死活不肯继续前进。侯安都知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迟疑不进,让王僧辩知道了自己的小九九,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几步奔到陈霸先面前,厉声喝道:“今日至此,反状已明,进或成功,退则必死,还有啥好犹豫的呢?”陈霸先闻言长叹道:“安都之言甚是!”于是,陈霸先再无顾忌,率兵偷偷地进城,打枪的不要。结果一切超乎寻常的顺利,王僧辩根本没有想到陈霸先会来这一出,将一个不设防的石头城拱手相让,也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权臣生涯。

陈霸先随即重新洗牌,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了不过分刺激如日中天的北齐,他没有杀掉萧渊明,而是任命其为太傅、建安王。同时,他派人通报北齐,答应永作北齐的小弟。这样一来,北齐面子不失,也就不再计较了,反而派出行台司马恭如到历阳和南梁订立盟约。

稳住北齐后,陈霸先狠下心来,将自己的战友加亲家往死里整。这是当时残酷政治斗争的需要,倒也无关陈霸先的胸怀气度。陈霸先上表朝廷,说王僧辩阴谋篡逆。对于这种贼喊捉贼的表章,萧方智哪有作主的资格,只能点头盖章。随即,王僧辩于公元555年十月二十六日被杀,一位平祸乱、安社稷的朝廷重臣就此殒落。

在当时的情况下,王僧辩死得有点儿冤,其旧部多为他报打不平,纷纷起兵报仇,可惜面对陈霸先这尊大神,他们的反抗都是徒劳。王僧辩的次子王颁颇具文武才略,因为当时留在江陵,被西魏抓到长安。当他听到父亲惨死的消息后,哭得居然昏死过去,清醒后立志报仇,因而得到北周和隋朝的器重。公元589年,王颁随军南下灭陈,攻入建康后,他带领父亲旧部竟然偷偷挖开了陈霸先陵墓,取出尸骨焚化成灰就水喝下,以此发泄积蕴数十年的刻骨仇恨。王颁此举,在当时引起轰动,隋文帝感其孝义,下诏赦免,《隋书》将此事收录《孝义传》中。这是那个时代的过激之举,今人也不好超越时代妄加指责。除此之外,王颁算是一个有为官吏,先后担任多地刺史,广施善政,惠及百姓。

若论战绩,王僧辩入选武庙其实有些勉强,这也是本文中较多插入他人事迹的缘故(南北朝太乱了,有些事不讲清楚也不行)。但是,王僧辩能够在侯景为祸江南最为猖狂之际,于巴陵城下奋然一击,此后又血战石头城,最终搞定了这个神奸巨憝,也算是有所凭依吧。王僧辩还有一个好孙子叫王珪,位列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同样爵封永宁郡公。有这个好孙儿站台,王僧辩在武庙吃冷猪肉时,或许会心安理得一些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喜欢本文/作者

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4428.html
上一篇索额图是大清功臣,后来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康熙将他一家满门抄斩
下一篇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为何会在钓鱼城下猝死?大蒙古国从此走向分裂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