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在思南路上穿越百年,他们的故事远比建筑精彩

在思南路上穿越百年,他们的故事远比建筑精彩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上海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写下《实业计划》,字里行间浸透着炽热的爱国情怀,承载着深切的强国梦想......

1932年,梅兰芳由北京南迁至上海,次年定居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先后创作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激发全国人民抗日热情。

1946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在思南路107号(今思南路73号)“周公馆”召开了多场中外记者招待会,阐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正确立场。

时光荏苒,回望百年,漫步于如今的思南路,道路两边一栋栋欧式风情的百年建筑,犹如一本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待人轻轻翻开,细细阅读,期待大家在探寻中,与这些傲骨铮铮的先辈们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

夏末的午后,明媚的阳光穿透梧桐树叶直射而下,在寂静的道路上留下细碎的斑驳。远处,一对母子打着阳伞而来,小儿时不时蹦跶着,在明暗光斑之间跳跃,自顾自地玩起了“跳房子”......

孙中山故居

行至思南路香山路路口,母亲拉过小儿的手,跨过不宽的马路,径直来到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门前。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由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扫码、测温......首先步入文物馆,适才还顽皮的机灵鬼瞬间安静了下来,尾随妈妈静静地参观。“小学三年级了,学校布置的暑期作业,让家长带着孩子探寻上海的历史印记。”妈妈悄悄地说。

兴许是天热,馆内人不多,巧遇讲解员讲解。“孙中山先生早年学医,这套医疗器械是孙先生在澳门、广州行医时使用的。”镊子、剪刀......自带皮质护套,这套已过“百岁”的器械保存完好,足见主人对其的珍视。

百年前的莫利爱路29号,如今的香山路7号,在时代变迁中,门牌上的路名和号码有所更替,但在这座欧式乡村花园洋房内,陈设几乎一如1918年孙先生携夫人宋庆龄入住时的模样。

“现在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原物原件,并根据宋庆龄生前的回忆,按二、三十年代的原样布置。”跟着讲解员走进故居,从底层的客厅、餐厅,一路来到二层的书房,“在这里孙先生有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先后在此完成了《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

书房四周几乎摆满了书柜,孙先生爱书,且读书涉猎广泛,仅故居纪念馆就收藏了5000多册图书,涵盖了1900多个类别,大多是孙中山1918年来到上海后收藏并保留的。

书桌上摆放着孙先生用过的文房四宝,房内四周陈列着十二幅地图,孙中山生前经常铺开巨幅地图,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研究水利、交通。

“特别是卧室内的这张高背靠椅,放着软垫,背靠可前后伸缩。在著述《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期间,孙中山除了在办公桌上伏案外,也经常喜欢坐在这张高背靠椅上读书、思考和写作。”1919年,孙中山在莫利爱路29号寓所完成了擘画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规划的宏伟专著《实业计划》。

《实业计划》全书共二十多万字,分为六大计划,“从现代工业、交通,到农业,孙先生用笔墨绘下强国梦想,规划了铁路、公路、水利、矿业、农业等三十多个行业、140多个方面。”讲解员说,全文用英文写成,后由朱执信、廖仲恺等译成汉语。

《实业计划》

精诚无间,笃爱有缘。上海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在与故居一墙之隔的文物馆二楼,通过文物、手迹、图片等向世人讲述了二人在此度过的平静而温馨的相守岁月。

“这张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纪念照虽多处可见,但眼前的这幅才是原件。”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日本东京举办了简朴的婚礼。照片中的宋庆龄身着西式套裙,头戴一顶宽檐女帽,孙中山则手持文明杖,身着西服,两人脸上流露出幸福的表情。这张珍贵的照片,是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孙中山宋庆龄结婚纪念照。

在上海生活期间,宋庆龄精心照料孙中山的日常起居。每天清晨,宋庆龄会陪伴孙中山在寓所花园中散步、打门球,锻炼身体。为了感谢妻子的付出,孙中山不仅以书相赠,并在书的扉页上留下深情落款,还手书“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赠与爱妻宋庆龄。

短短14个字,字里行间浸润着孙中山与宋庆龄十年婚姻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情谊笃深。

(二)

花木环抱、藤萝掩映,思南路73号,眼前的砖木结构法式花园住宅,因满墙的爬山虎成为夏日思南路上极为抢眼的一栋建筑。

走近小楼,朱漆大门右上角木牌上刻着“周公馆”三个字,这里是曾经的中共驻沪代表团驻地。

1946年,国共谈判期间,为加强宣传统战工作,中共代表团在上海思南路107号(今思南路73号)设立了驻沪办事处。至此,率领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周恩来频繁往返于宁沪两地,为实现停战而奔波劳碌。

周公馆

一底三楼,红瓦双坡屋面,大开面拱形窗棂,站于花园深处远观小楼,建筑精致而不失典雅。“这栋建筑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建筑面积达625平方米,共四层,是周边楼层最高的一栋建筑。”耳畔响起资深馆员的讲解,跟随她拾级而上步入小楼。

“一楼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会客厅和餐厅。”顺势走入右侧客厅,偌大的空间,陈设甚是简单。

客厅中央一方小矮桌,一侧摆放着五张墨绿色布艺沙发。“陈设是参照当年周恩来在周公馆召开记者招待会时的照片复原。”讲解员说。

别看现在客厅空间略显宽余,可在当时因为记者太多,客厅里时常坐不下,不少人只得坐到平时用来吃饭的廊厅里。为此,周恩来总是站在客厅的门中间,一半身子在客厅,一半身子在廊厅,大门敞开,以便让更多的记者来参加。

周恩来凭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向中外记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和平主张,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中外舆论的支持。

客厅一旁的房间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周恩来与邓颖超于1946年多次由南京来上海居住于此。“当年恢复旧址时,一度认为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是在三楼,直至1981年,邓颖超来到这里,才确认了这间房间才是她和周恩来居住的那个房间。”工作人员述说着的一个个小细节让人听着津津有味。

房间内陈设同样简单,靠房门一侧摆放着一张办公桌,靠窗一侧则是一张双人床。

从1946年6月入驻到1947年3月撤离,国民党方面对于周公馆可谓草木皆兵。原本略显冷清的街面上,一时间“门庭若市”起来。马路对面出现了无人光顾的皮鞋修理摊,拉三轮的车夫也三三两两聚集......

“由阳台望向马路对面,近在咫尺的小楼在70多年前是上海妇孺医院,也是国民党特务监视周公馆的据点。”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透过阳台窗格望去,“国民党在对面小楼设置特务监视哨,并规定每天要上报《监视专报》。”

(原上海妇孺医院)

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中共代表团成员始终镇定自若,坚持为和平与民主奔走呐喊,“周恩来汽车‘生尾巴’”“周公馆阳台上的花盆”等故事,也成了如今展馆内讲解员向来访者讲述的最为津津乐道的段落,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

(三)

“思南路87号见证了父亲一生中最精彩、最有意义的时期,这段记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回忆起年少时在上海的这个家,曾向人说过,他始终觉得自己的老家就在上海卢湾(今黄浦区),就在思南路87号这栋静默的小楼里。

梅兰芳旧居

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举家南迁至上海,次年入住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出生于此。

独立花园,红陶平瓦双坡顶,赭红漆木百叶窗.......如今,要寻到梅兰芳旧居,需走至思南公馆的深处,建筑底层的外饰尖券拱廊更为小楼平添了浓重的异域色彩。

梅兰芳一家曾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房子共有四层,底层为汽车间和佣人宿舍;二楼有书房,梅兰芳称之为“梅华诗屋”;三楼是梅兰芳、福芝芳夫妇的卧室;四楼住着梅家的孩子们。梅葆玖就出生在三楼,当时其父不在家,去了武汉演出。

“思南路87号经常高朋满座,特别是二楼的书房‘梅华诗屋’。”在梅葆玖记忆里,那时吴湖帆、叶恭绰等都是家中常客。1936年2月9日,梅兰芳还在家中接待了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及夫人,并陪同卓别林观看了马连良主演的《法门寺》。

“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几辈出伶官。”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演出。梅葆玖清楚地记得,日本方面曾派人来到梅家,想逼梅兰芳为日军演出。梅兰芳冒着生命危险连打三针伤寒预防针使体温高达39度,以重病为由,坚决拒绝。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得知喜讯的家人和友人们聚于梅家,正当大家好奇梅兰芳为何久久不下楼时,只见梅兰芳身着一套崭新的浅色西装,手里拿着一把折扇,遮在嘴前,走下楼来说道,“我给大伙儿变个戏法儿!”

大家好奇注视着他,只见他慢慢把折扇从嘴边移下来。“爸爸把小胡子变没了!”孩子们和大伙儿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同年10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重返舞台,与昆曲大师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盛况空前。

梅兰芳蓄须明志,深明大义,令人钦佩。正如戏剧家田汉为梅兰芳写下的诗句那般,“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

(四)

红瓦屋顶、赭色百叶窗、鹅卵石墙面......从空中俯瞰,思南公馆如一幅精美绝伦的油画镶嵌在思南路畔。

历经十年修缮,51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在“保护”中“再生”,成为了一座清幽隽丽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思南书局、艺术空间、清雅咖吧......夏日梧桐掩映下的思南公馆更美,百年长河里的栋栋私人住宅,经由空间重组打开大门,如今的思南公馆已经成为了一处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城市公共新空间。

复兴中路517号,原为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寓所,后由爱国诗人柳亚子租住,是一幢坐北朝南的假四层花园洋房。时下,已变身为思南书局的老宅,早已成为了一处老少皆宜的文化休闲好去处。

“特别喜欢书店底楼迷宫般设计的历史哲学专区,还有极具英伦风的伦敦书评书店专区。”偶遇一位书店常客,她一如往常喜欢在假日与好友相约于此,挑上一本心仪的书,点上一杯饮品,或轻声耳语,或静心阅读。细看她手中书,是一本有关思南公馆的书,“来了思南公馆这么多回,还没好好了解她的历史,闺蜜也很感兴趣,竟不知不觉已看了大半。”

书中描述的一段修缮过程很吸引人,让人惊讶于思南百年建筑墙面上的鹅软石恢复似初是那么来之不易。

如书中所述,当年为了“修旧如旧”,施工单位还曾邀请了德国柏林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仔细刮下了历经岁月洗礼的十多层涂层,反复验证,确认了建筑外墙最初的材料是鹅卵石。后经考察发现,南京六合的河床上的鹅卵石材质与之接近,修复人员又经过反复研究打磨,先后组合了六十五种做旧样板,才选定了最具“原真性”的用材和配比。仅仅修复思南公馆所有建筑的外墙,就用掉了800吨鹅卵石。

阅读、探寻、思考......走过一排排的书架,诗歌、文学、图册,徜徉在这个小而美的书香之地,总能在不期而遇中发现更多,一本《我的父亲梅兰芳》,也许能让你再次路经思南路87号时,不再匆匆而过;读过《周公馆的故事》之后,待你走过爬山虎密布的思南路73号时,或许会饶有兴趣地慢下脚步,走进朱漆大门,做一番深入探访......

百年思南,回望历史,当你行走其间,身心沉浸于眼前的岁月静好,感受着建筑空间的别致,阅读着老房子里的故事,是何等的一桩美事。

真可谓,素履之往,且行且思!

漫步在梧桐深处,不仅感觉时间放慢了脚步,还能在一栋栋建筑中,品读百年间风云激荡。8月27日上午播出的《周末来打卡》海派城市考古特别节目,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携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推出,带您寻访百年思南路。

您可以在话匣子客户端、视频号、微博和抖音号观看视频直播,在上海新闻广播FM93.4收听节目。

(文中视频:高嵩、楼嘉寅、顾隽洁)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8559.html
上一篇身为契丹皇太子,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为何叛变,逃到后唐?
下一篇为啥养小妾的领导,下场都不太好?|循迹晓讲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