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专题|2023高考备考万能素材:一代青年的精神领袖陈独秀

专题|2023高考备考万能素材:一代青年的精神领袖陈独秀

01

颂词

一心为公,光明磊落,艰苦困顿中风骨不改;狷介狂傲,锋芒毕露,誓与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抗争到底。他才思敏捷,才华横溢;他正义凛然,坦诚直率。“哲人间世出,吐词律以诚。忤众非所忌,坎坷终其生。”这是他一生的写照。在鲁迅心中,他是奔驰的猛士;在毛泽东眼中,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奋勇前进、拔山盖世、摧枯拉朽,他代表了社会良心,为后人做出表率,他就是革命先驱、青年的精神领袖——陈独秀。

02

TA

◇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道德为人类之最高精神作用,维持群益之最大利器。

03

人物小传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04

人物剪影

书生领袖,永远的“新青年”

1897年,18岁的秀才陈独秀参加江南乡试落第,从此人生发生根本转折:他逐渐走上了充满艰险的革命之路。1901年至1914年,他先后5次东渡日本求学或避难,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此期间,虽然没有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但他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加者。1915年的中国,清帝退位已3年,但袁世凯在这一年的年底宣布恢复帝制。而这时的陈独秀,早已是一位职业革命家,他感到,要救中国,先要从思想革命开始,否则政治革命就只能是走形式。于是,他做了一件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大事: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为《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亮相,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这本杂志的出现,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惊醒了一代人,在中国青年中有着巨大影响力。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到北大就任文科学长,《新青年》迁到北京,从此登上全国舞台。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独秀在其主编的刊物《每周评论》上发表了7篇文章和33篇《随感录》,为学生运动摇旗呐喊,后来直接走上街头向群众散发传单,以致坐了98天牢,如此“以身试法”,在“五四”学者中绝无仅有。陈独秀滋养和激励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一大批进步青年团结在他的周围,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并仿效《新青年》在各地创社团、办刊物,形成一股庞大的新文化力量。

1920年,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至上海,在他的主持下,《新青年》编辑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创办党内刊物《共产党》月刊,制定《中国共产党宣言》,帮助指导北京、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建党工作。从此,中国大地上扬起了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

05

3.0立意与速用

常规角度:直指时代弊病,重塑一代青年

速用示范就像船在海上航行需要灯塔,人生路上我们也需要先进思想的引领。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呼唤青年人与一切“陈腐朽败”决裂,号召青年担当起救国救民的光荣使命,引导一代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将国家命运与每个青年紧紧连接起来。他的尝试精神和先进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断奋斗,在今天对人们仍有重要意义。

核心角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速用示范国难当头,陈独秀义无反顾,投身到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创办《青年杂志》,让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走上街头,散发传单,践行革命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翻开中国崭新的篇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汨罗江畔的屈子一跃,武汉城中张定宇的步履蹒跚,洪水中陈陆的一往无前,和陈独秀的作为交相辉映,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画卷因这些志士而更加多姿,祖国的未来因这些名字而更加绚烂。

创新角度:践行真理,为革命事业终其一生

速用示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受艰辛的时候,陈独秀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带领一代青年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道路,引领广大人民走出泥淖,走向光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播真理、践行真理的人,当时的国民才能摆脱腐朽的思想,齐心协力使社会更美好。新的时代,我辈青年也当听从真理召唤,向着光明的前方砥砺前行。

06

人物深读

网罗天下青年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的一个身份至为重要——北大文科学长。在这个职位上,陈独秀把勃兴数年的新文化和新青年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一步步走向时代的火山口。1917年,年方26岁、尚未完成美国博士论文的胡适在陈独秀力荐下出任北大文科教授。随后陈独秀改革了《新青年》编委会,从他一人主编改为他与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北大文科教授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等人轮流主编。他主动提出实行轮流编辑制,最大范围地凝聚起了人心。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毛泽东接触到了《新青年》。他写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寄给了陈独秀,陈独秀将这篇文章发表在《新青年》上,以示对毛泽东的鼓励。五四运动爆发时,时年26岁的毛泽东深受鼓舞,决定发动湖南学生响应北京的爱国运动。同时,湖南学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创办《湘江评论》。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就是呼吁解救被捕的陈独秀。不妨这样说,五四运动可以溯源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当它滋养和激励的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时,其中就涌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从此大江奔涌,势不可当。

07

3.0解读

常规角度:胸怀宽广,成就人格魅力形成。陈独秀并没有将自己创办的《新青年》据为己有,形成“一言堂”,而是改革编委会,请有识之士轮流主编——宽广的胸怀也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更多志同道合之人走向革命的道路。

核心角度:借翰墨书香,树一代国之栋梁。陈独秀身为北大文科学长,网罗天下青年才俊,为新一代开辟新文化,为中国更加光明的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才。

创新角度:青年勇担当,做21世纪新青年。接触到《新青年》所传播的先进思想,青年毛泽东立即行动起来,担负起改变国家命运的重任。作为学生,我们也应关心时事、思考人生和中国的命运,承担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不羁之马,终身反对派

陈独秀对理想的追求,有一股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不惮于亮出自己的刀剑。新文化运动前期,面对旧派人物的围剿,他毫不胆怯,发誓为文学革命——“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五四运动前后,新旧文化之间的角逐已是短兵相接。作为新派势力的领军人物,陈独秀的处境十分危险,朋友纷纷劝他南下,以暂避灾殃。他却回答:“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狱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他不拘泥于北大文科学长的身份,亲自去公开场所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履任中央局书记之初,便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发生冲突。对于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实际的瞎指挥,陈独秀坚决反对,他说:“各国革命有各国国情,我们中国是个生产事业落后的国家,我们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力,要有独立自主的做法,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决不能让任何人牵着鼻子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陈独秀几乎承担了全部责任,而他认定自己独立思考所得的结论乃是痛定思痛后的真理,于是不顾一切,甚至游移于纪律的约束之外,以个人的微薄之力,与中央对抗。纵观其一生,从少时反科举,到后来反清廷,反军阀,反旧文学,反国民党独裁专制,反共产国际肆意干涉,反中共党内的“左”倾主义等,他一生从未屈服。

08

3.0解读

常规角度:威武不屈,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陈独秀做事不瞻前顾后,不屈服于权势,不管是旧派势力的围剿,还是共产国际代表的权威,他都熟视无睹,始终忠于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正因为有他担当前驱,中国革命道路才能够从“筚路蓝缕”走到“波澜壮阔”。

核心角度:勇敢亮剑,为理想而战斗。狭路相逢,陈独秀从不惮于亮出自己的刀剑,而且每一次都剑有所指,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学;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领导五四运动;反对国民党独裁,宣传马克思主义……一生为理想而战。

创新角度:彼时的真理会沦为此时的谬误。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共产国际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苏联模式,陈独秀坚决抵制,要求共产国际从中国国情出发,却最终被边缘化,实在令人唏嘘。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

陈独秀晚年定居江津,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除了微不足道的、很不固定的稿酬之外,生活主要靠亲友接济。困厄之中,陈独秀清白素朴,自成风骨。蒋介石想聘请陈独秀任劳动部部长,还想请他组织一个新共产党,并给他提供十万元经费和国民参政会五个名额,陈独秀当即拒绝,直斥蒋介石是异想天开:“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他从来不吃嗟来之食,“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缘受赐”。国民党政要罗家伦、傅斯年等来送钱给他时,他气愤地说:“即使我穷死、饿死也不会收的。”胡宗南和戴笠备厚礼拜访他,企图利用他与中共有隙,扩大反共宣传,他断然拒绝。

对于亲友的馈赠,陈独秀也总是想着投桃报李。北大同学会定期资助他生活费,他用自己撰写的《连语类编》回赠。朋友杨朋升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他欣然为其父作墓表。对其他友人的帮助,陈独秀总是以字条、字幅、字联等回报。虽然回报很小,但陈独秀坚持无功不受禄。

江津是陈独秀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寂寥、艰难的岁月。但他没被艰难困苦所压垮,反以坚韧的毅力走完自己的人生之旅。

09

3.0解读

常规角度:困厄打不败强者。困厄之中方显英雄本色,也更能凸显个人精神的可贵。陈独秀没有被艰难困苦压垮,他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核心角度:风骨与气节是人的生命基调。陈独秀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却没有丢掉读书人的风骨与气节。不是出于道义上的支持或友谊的援助,不过是嗟来之食,他断然拒绝,至死未改清白、素朴的书生本性。

创新角度:把讲原则作为人生信条。陈独秀极有操守,不会牺牲原则去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于亲友的馈赠,他奉行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即使不对等也要礼尚往来;对于国民党的收买利诱,他则坚决拒绝,宁死不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5461.html
上一篇近代的落后赖清朝?儒家已经走入死胡同,明宣宗后就注定了
下一篇他是曹操的重孙,却没有曹操的本事,为什么要跟司马昭拼命

为您推荐

弄巧成拙的“自我革命”:汉哀帝改国号以避祸,结果“自掘坟墓”

弄巧成拙的“自我革命”:汉哀帝改国号以避祸,结果“自掘坟墓”

文|格瓦拉同志汉哀帝刘欣统治时期(公元前7-前1年),立国200余年的汉朝,遭遇严重的统治合法性危机,而造成此一重大危机的关键人物,正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在位54年间(前141-前87年),凭借着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两代人留下的丰厚“家底”大展宏图:对外,北击匈奴,南灭百越,东并朝鲜,西通西
残酷求生:茶饮江湖豪赌机器革命

残酷求生:茶饮江湖豪赌机器革命

虎嗅注:这是一场茶饮圈的机器革命。面对更贵的人工、更贵的原料、疲软的消费、反复的疫情,茶饮盯上了机器、系统、AI。但就像一场矫形手术,进化升级必将伴随阵痛。本文是虎嗅《数字化破局》系列文章第一篇,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