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王佐之术,那他的子孙后代过得如何?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王佐之术,那他的子孙后代过得如何?

公元1375年,借助回光返照的时机,大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临终前留下遗训,这可是他用尽自己的血和泪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相传,刘伯温临终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璟,子孙不得为官,否则对刘氏家族不利。并且将自己所有的天文、历法、学术、军事等方面的著作和手稿交给长子刘涟封存于石室之内,等自己发丧入土后,再全部上交给朱元璋。

为此,还再三叮嘱自己的后代,谁都不许学习这些东西,因为学得越多,越能够料事如神,就越会遭到君主的猜疑,最后跟自己一样,落得这么一个凄惨的下场。

那就意味着刘家就此衰落,两个儿子听后十分惆怅,刘伯温宽慰说,自后刘家虽然会短暂衰落,但是,再过九世刘家将会再次兴起!

刘伯温子的预言果真没错,两个儿子没有听他的话,最后的结局都先后惨死,刘家 而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传到了他长孙刘廌这里就中断了,然后又过了100多年才续上。

两儿子不听告诫,先后惨死

刘伯温知道,性格温吞、喜爱舞文弄墨的长子刘琏并不适合在官场,于是让刘琏继承家业以安度一生。

但是在刘伯温死后,他的长子刘琏不听刘伯温的话,选择继续当官。

后来,胡惟庸之流又开始耍阴招,刘琏不但没能顺利继承爵位,反而被安上罪名,洪武十年,刘琏出为江西参政,竟被胡惟庸抓住小辫子,背迫得坠井而死,年仅31岁。

次子刘璟是个天才,从小熟读经史,喜谈兵,纠韬略,而且论英侃各方面都颇有刘伯温的当年风范。

刘璟第一次上战场时,使用兵法和运筹,使唐胜宗刮目相看,同时也非常看中他的才华,朱元璋得知后感慨:“璟,真伯温之子也。”

于是命人把刘璟召入宫中“燕语如家人”,朱元璋对刘璟的印象非常好,想让他承袭“诚意伯”的爵位,但刘璟说“长兄还有一长子刘廌”。于是刘伯温伯爵爵位给了刘基长孙刘廌。

刘璟的正直、不贪图名利,让朱元璋非常满意,先是封他为閤门使,之后又被封位谷王左长史,同时敕权提调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然而,刘璟不听父亲刘伯温的话也就罢了,但他不该选择了站队。靖难之役爆发,刘璟多次向朝廷提出对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后来李景隆大败,刘璟带病入宫,向建文帝上了万言书,但始终不被采纳,刘璟无奈之下只好辞官回家了。

不过,刘璟一心忠于朝廷,时刻关心朝廷局势,就等着朝廷能召唤他回去。可惜,直到靖难之役结束,建文帝始终没有召他。

朱棣获胜后,这时有人召唤刘璟了,但召唤刘璟的人,并不是他心心念念的建文帝,而是朱棣。朱棣派人征召刘璟,但刘璟“称疾不至”。朱棣大怒,派人将刘璟强行“请”到南京。

其实,刘璟和朱棣还有过一段闹不愉快矛盾。当年朱棣在南京的时候,两人一块下棋,朱棣棋艺不精,,一连输了好几盘,脸上就有些挂不住,提出“卿不少让耶”?刘璟听后,正色说道:可让处自然会让,但什么都忍让是不可以的。朱棣顿时默然无语!

这一次,老朋友再次见面,刘璟依然不给朱棣面子,朱棣软硬兼施,刘璟也不吃这一套,义正言辞说: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依旧称呼他为“殿下”,还说在殿下百世之后,难得逃得过一“篡”字,朱棣听了更加恼火,刘璟被打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刘伯温的预测果然很准,告诫两儿子好好地守着伯爵爵位,享着朝廷的俸米就行了,可惜,两个儿子没读懂,最后都惨遭毒手。不仅没有一个得善终,还因刘家再无人挑大梁者,家道就此衰落。

无人挑起大梁,导致家道就此中落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死后,长孙刘廌接受两位父辈教训,决定不再入仕,选择了隐居避世。屡次受到朝廷征用,但都以奉亲守墓为由拒绝。

身为刘伯温的长孙,刘廌虽未能继承其祖的雄才大略,但是,他的治学和处事,亦得到后世称道。

刘廌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袭封诚意伯,虽说第二诚意伯刘廌得以袭爵,但刘家再无人挑大梁,也受到胡惟庸党羽的伤害。

仅过一年,就因“坐事贬秩归里”,从此过着与民为伍,在家善待母亲,写诗耕地的日子,终老于永乐年间。

留下了十卷《盘古集》,并整理祖父的御书、诏、诰、行状等结集成《翊运录》传世。他在永乐年间死去,爵位承袭再次中断。

刘廌之子本应继承伯爵爵位的,但是明成祖嫌刘廌之子年龄太小,未堪起用,干脆不封了。

所以从刘廌这一代开始,往下的九代都是过着与民为伍的生活,直到世孙刘瑜出生才打破了这一僵局。

九世刘瑜出世,诚意伯爵位再现

到了弘治年间,明孝宗诵读史书,知道有刘伯温这样的人才,心中甚是羡慕,迫切想找到刘伯温的后代,于是,下令寻找刘伯温的后代。

所以派人去找刘伯温后代,果然找到了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这正应验了刘伯温的预言。

刘瑜不仅文才武略,拥有一身不俗的武功,而且精通兵法,不仅如此,刘瑜擅长吟诗作对,真可谓是文武双全,当世奇才。

在明孝宗的重用之下,刘伯温九世孙刘瑜大展抱负,做出了一番丰功伟绩。

嘉靖十一年,刘瑜承袭爵位,为第三代“诚意伯”,由此刘家也重振了威风,光耀了门楣。

同时,明世宗念在刘家为明朝作出的贡献,不仅为他彻查被冤枉一案,还为刘伯温重新修理太庙,刘氏家族的荣耀再次重现,伯爵更是一个极高的官职。刘瑜上任以后在工作上面是勤勤恳恳,而刘家的局面也有所扭转。

最后也安享晚年,善终一生。而在刘瑜以后诚意伯都得以继续世袭。不过,自刘瑜入朝参政,逐渐武臣化,从文慢慢转化为武,此时与先代士大夫精神渐行渐远。

不过总的来说,刘伯温除了不听告诫的两个儿子惨死外,他其他子孙后代明朝对他们还算不错,至少没有赶尽杀绝,让刘伯温的子孙后来平安安生活200多年,直至明朝终结。

写到最后

刘基在明朝建国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用三个阶段概括:少年时期即元末,自命不凡,豪情满怀,胸怀大志,有一身本领;青壮年时期,他与朱元璋惺惺相惜,如千里马遇上了伯乐般志气相投,即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江山;中老年时期,明朝建立后的阶段,则只剩落寞伤感。

后来病重后,他知道自己倒下之后,家族肯定会陷入到沉沦之中,胡惟庸就会趁机发射永不停歇的明枪暗箭。他刘伯温在的时候,还能进攻抵抗,但子孙段位自然不如他,为了让子孙不遭到胡惟庸的毒手,才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后代才没有完全遭毒手。这也是刘伯温庇荫之下,福泽其后代子孙,幸福贯穿直至明朝终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3888.html
上一篇和珅被嘉庆赐死,他缓缓拿出乾隆给的保命书,不料里面就3个字
下一篇诗经美女系列之宣姜(4):七个儿女,成就非凡!

为您推荐

从父亲角度看: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而不是朱高煦

从父亲角度看: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而不是朱高煦

从父亲角度看:为了让朱家子孙活下来,不再自相残杀,朱棣选择朱高炽为“储君”。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一旦称帝,老朱家血流成河,朱棣可不想看到。一、朱棣皇位“来路不正”,需要树立榜样,明确继承原则1399年,朱元璋尸骨未寒,朱棣在北平以800兵马叫板侄子建文帝,并夺取了明朝江山,是藩王武力夺权的典范。朱棣叫板建
为何朱棣要恩将仇报把在靖难之役中对他帮助很大的朵颜三卫剿灭?

为何朱棣要恩将仇报把在靖难之役中对他帮助很大的朵颜三卫剿灭?

朵颜三卫是明朝时期三个特殊的卫所统称,其部队都是装备精良的蒙古铁骑,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三个羁縻卫所。在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要推翻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时朵颜三卫对朱棣帮助很大,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朱棣却在第三次远征漠北时期,顺道剿灭了朵颜三卫,这又是为何?其实朱棣在处理朵颜三卫的问题上算是他在位期间的一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